
更要“跟踪问责”
“跟踪”一词现在很时髦。仅就用于干部考核而言,就有“跟踪问绩”“跟踪问论”“跟踪问学”。其实,不过“跟踪问效”的具体化而已。
应该说,这些“跟踪”都很管用。“跟踪”的多项性,便于对一个人的全面了解;“跟踪”的及时性,便于对一个人的准确认识。
然而,要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我以为,还有更重要的“一跟”,那就是——跟踪问责!
不“跟踪问责”,其它之“跟”即使“跟”得再好,问得再好,也只能是问问而已,白问一气。因为,不论何种事情,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只有“问责”了,其它之问,如“问绩”“问论”“问学”等等,才会加深实质性意义。
现在的问题是,“好”的方面似乎不必过问,某些人自己便会“主动出击”,追着上级,撵着领导,侃侃而谈。而对“孬”的方面,极力回避,他才不说呢。
“问责”的好处还在于,在“问效”的过程中,能将“问好”与“问孬”直接联系起来,就是在“问好”的同时,不忘“问孬”。作为一个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倘若工作没有干好,却干孬了的话,这怎么行呢?不问一下责,又怎么能行呢?倘若不问,势必还会出现更大的“孬”吧?
在“问效”的过程中,不忘“问孬”,在“问孬”的过程中,明确“问责”,这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不可脱离的重要内容。只有问责,才能奖惩分明,大快人心,推进正气上升,邪气下降,风气净化。
若不“问责”,某些错误的“边改边犯”,就会屡禁不止。
若不“问责”,某些公仆的“边腐边提”,就会屡屡得手。
若不“问责”,某些事故的“边堵边出”,就会屡见不鲜。
“跟踪问责”的意义,明显地存在于两方面,就是不仅要“问责”,还在于“问”的及时性。否则,其间的损失必然相对扩大,“问”的效果也将差矣。
强化监督,是干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这方面落实得怎样,就须看是否达到了切实“问责”,以及“踪”的及时程度如何。一旦离开了这两点,无论何种考核、监督,恐怕都是浅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