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项梅清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韵】三万多革命者的忠魂在地下呻吟呐喊——柳关革命老区何其悲矣(散文)

编辑推荐 【清韵】三万多革命者的忠魂在地下呻吟呐喊——柳关革命老区何其悲矣(散文)


作者:玉芙蓉 童生,61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15发表时间:2017-01-15 15:56:18
摘要:解放后,笔者曾多次瞻仰革命圣地,也多处走访革命老区。党的阳光雨露沐浴着老区人民。回望柳关老区建设,实在令人心寒,除一个不显眼的纪念碑外,别无所有。今天将这段悲壮的历史呈现给读者,若许能唤醒沉睡中的人们。这是老区人民的呼声,是三万多为国殉难的无名烈士的哭泣声,同时也是柳关老区五万多人民的恳求声,殷切希望党的各级政府多关注老区建设,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实地。

【清韵】三万多革命者的忠魂在地下呻吟呐喊——柳关革命老区何其悲矣(散文) (一) 来自一九八四年的调查
   让时光回到一九八四年秋,国家在落实二战时期肃反错杀“政策”时,毛市区“二处”办公室(肃反错杀、隐销干部),在组委习善和同志的带领下,率刘忠荣(原柳关公社党委书记)王孝廉(原福田公社供销社经理)及笔者本人,重点对柳关地区,逐村进行了走访调查。在柳关这块赤色的沃土上,经过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个重要阶段,上演过许多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成千上万的革命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块沃土,数不清无名英烈的白骨掩埋在这块赤土之下。随着时光的流逝,沧桑巨变,解放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了,形势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人们渐渐忘记柳关这块曾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老区。然而革命的历史在闪光。英烈的幽灵在呐喊。今天把这份存压了三十多年的调查报告整理后,呈现给读者。若许唤起社会对柳关这个苏维埃革命老区有一个较为公平的审视。
  
   (二) 当时柳关独特的地理环境
   柳关俗称柳家集,她位于洪湖西岸一个颇有盛名的边陲湖乡集镇。距南一公里是汉北堤,堤外是大湖,与剅口面湖相望,形成犄角,北依内荆河而建,形成一天然护城河,内荆河东下十华里是瞿家湾。彼此依河相畔,水陆相通,西距周老嘴十公里,水陆两便,是控制出入洪湖的咽喉要塞。内荆河,上通三湖(长湖、运粮湖、荒湖),下抵洪湖的高潭口,出长江,一年四季,碧水长流,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一只只载满货物的船只来往如梭,三天下汉口,七天一来回,把当地的土特产,棉花、黄豆、芝麻收去武汉交易,載回布匹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统称洋货),当时的商铺林立,货物较为充沛,一条条载满活鲜水产的渔船停在码头叫卖。宽阔的石阶大码頭帆蓬遮日、桅杆如林,码頭上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街心平坦的石板路清光亮丽,井字街贯穿南北、横连东西、周边有二十多个乡村环抱、人杰地灵,当时的柳关集镇,繁华若市,素有“小汉口”之称,确名不虚传。
   湖光潋滟,荷花映日,莲藕飘香,荷林汊港,千条万系,湖中墩台星点,隐于蒿荷之中,内荆河堤两岸杨柳成荫,蜘鸟蝉鸣,春有百花绽放,夏有硕果满枝,把一个洪湖岸边的一个水乡集镇装点得多姿多娇,行路之人如痴如醉。乃一个湖乡秀美、资源丰富的膏腴之地。是当时革命活动的最好选择、天然屏障。可攻、可守、可退,难怪周逸群同志赞誉:此地好一个水泊梁山。
  
   (三) 二战时期柳关地区革命活动情况
   一九二八年春,贺龙同志、周逸群同志受党中央指示,来洪湖组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展地方武装组织。起初是秘密串联,主要成员来自于受社会压迫的贫苦穷人,无产者,思想进步的男女青年人,采取走村串户的联络方式,传递一些革命信息,酝酿一些革命方式,他们像在黑暗中见到了篝火,在绝境中看到了求生的希望。拿起渔叉、梭镖组成农民武装队伍。在积极分子中培养党员,发展党小组、党支部、干部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柳关地区在一九二八年的十二月在柳关街彭家祠堂成立党支部,孙德鉴任书记,刘邦豫任副书记,组织委员杨宽厚,武装委员杜良树(后任12乡乡长,剅口革命史话)。
   一九二八年夏,贺龙同志来到洪湖,传达了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号召老百姓开展各乡村的武装斗争,在贺龙同志的率领下,以周逸群、段德昌、贺锦斋、彭国才、郭锦阳、刘少南等一批革命领导人,把洪湖当作机动战场,把柳关、瞿家湾作为根据地的后方,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军革命运动,熊熊的革命烈火燃烧了整个洪湖地区。此时,各种形式的革命团体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赤卫队、妇女救护队、马刀队、梭标队、少儿通信队等天兵神将破土而出,全民皆兵,革命士气高昂,斗争形式如火如荼。
   在农村,进行了土地革命,社会阶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地主劣绅,整日如坐针毡。斗争打击的对象是地主、豪绅、湖霸,烧毁一系列不平等契约、合同,没收地主的财产,赈济了一大批穷苦人,铲除地方官僚,消灭团防队,破除封建迷信势力。
   随着革命形式的发展,段德昌、彭国才领导的游击大队成立时以洪湖的柳家集为中心地(摘自湘鄂西风暴11页)。主要兵源来自与柳关的农民。尔后,贺龙在组建红二军团时,柳关地区的有志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涌现了不少送子参军的光荣父母,送夫上战场的模范妻子,他们跟着贺龙南征北战,三次攻打监利县城,克普济观,夺朱河,智取天育墩,攻打毛市,辗转峰口,无论是秋收暴动或年关暴动,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农民赤卫军配合部队作战的身影,功不可没。
   武装斗争的形式以燎原之势快速发展,搞得国民党政府闻风丧胆,不得安宁。当时,柳关大区的广大穷苦农民势气高昂,革命形势与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使老百姓认识了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穷人要翻身,就要跟共产党闹革命,才有出头之日。
   一九三〇年七月,贺龙同志视察了柳关,作出了把柳关洪湖西岸建成红二军团后方的重要指示(摘自湘鄂西风暴156页),在柳关留宿七日。根据贺龙同志的指示,尔后,在柳关设湘鄂西中央分局,临时省委和联县政府,监北三区财政部、中共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鄂西分行,红军第三、第四医院,红军的被服厂,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干部培训班,和苏维埃列宁小学,中共列宁音乐队,省工会等机构。
   当时,柳关的支军备战工作做得很好,部队打战,老百姓积极地筹粮集款,做好后勤的补给工作,包括传递情报,送粮草,送弹药,救护伤病员等等。赤卫队员拿起渔叉、梭镖也上阵助威,军民鱼水之情并肩作战,共同唱起“军民一家人,同着一条心,打土豪。杀劣绅,穷人闹翻身……”洪湖苏区的革命斗争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支持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后来在一九三一年七月,洪水淹没了柳关,机关才从柳关、瞿家湾处迁往地势较高的周老嘴。
   根据金鸡村吕为乾(当时监北财政部干部)讲述:一九三一年冬,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湘鄂西省联县代表大会在柳关周码头周焕然家召开。为了筹备那次大会,在王关王世红家杀十多头猪,宋祖文扎彩球十多天,出席会议的代表,每人胸前挂有一块黄色布条,示入会证件,开会那天下着雪,主持那次大会的是湘鄂西省苏维埃副主席戴補天同志(瞿家湾志97页)。
  
   (四) 柳关苏区革命走向低潮
   一九三一年四月,夏曦来到洪湖,忠实地执行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传达四届全会决议,成立湘鄂西省中央分局,自己任命为分局书记兼军事主席,独揽党政军大权,一意孤行,把“肃反”运动扩大化,把人民内部矛盾视为敌我矛盾,把屠杀指向党内军内一大批革命党人,无辜的杀害了一大批忠于党、忠于革命的优秀干部,对组建洪湖革命根据地,久经战火考验的红军高级将领段德昌同志也死于他的屠刀之下。此时,国民党对洪湖苏区实行第四次围剿,人民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柳关地区呈现在一片腥风血雨的恐怖之中。肃反运动先从军内搞到到基层,由部队蔓延到地方,层层牵涉,到处乱抓人,搞逼供信,污蔑陷害,什么“改组派”“第三党”“托洛斯基派”“喝茶会”“碰头会”“麻花会”等等。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置人死地。当时他的口号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准漏掉一人,漏一人与敌同罪。天天有被打被杀的,耳闻目睹,随处可见,惨不忍睹。有的用绳子捆着,吊在柱子上,有的用铁丝穿着肩膀骨,八个十个的连在一起,在寒冷的雪天冻饿而死。与此同时,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向湘鄂西革命老区发起围歼,本地区的各种反动势力,趁虚而入,开始猖獗起来,柳关地区以雷竹山,柳阳梅为刽子手的铲共团,整日清乡搜湖,四处抓捕共产党人,摧毁工农武装组织,土豪劣绅更是变本加厉,向革命群众反扑,一部分被收编未改造好的反动势力叛变,气焰十分嚣张,他们采取拉网式的各墩台排查清乡,此时,夏曦把主力军队调离苏区,南援攻打湖南长沙失利,损失惨重。
   一九三二年八月,洪湖苏区沦陷,敌人的屠刀杀向了柳关苏区,一时柳关地区的滩垸大堤、幺半渊大堤,三湾大树、朱家垴,柳关街文昌庙成了杀害共产党的场所,二甲湾红军三、四医院,来不及暂时转移的一万多伤病员全部被杀害,血染赤土(剅口革命史话),敌人在柳关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天大屠杀,柳关区委书记孙德鉴被杀害于南关墩(摘自湖北省民政厅英名录),仅柳关街文昌庙一天就杀了共产党人二十三个半(其中宋童贵身怀六甲),他们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不出卖同志,不背叛组织,充分的体现了苏区人民跟共产党干革命不怕杀头的坚强意志。
   宋童贵是当时柳关地区妇女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思想进步,勇敢坚强,是妇女中的佼佼者,人年轻漂亮,有胆识,铲共团雷竹山早已垂涎欲滴,他使尽各种伎俩,威逼利诱她,适得其反,最后指示他的心腹侍从劝说“童贵姑娘,你年纪轻轻的,有本事,人又长得倩,才貌双全,整日与那些穷光蛋瞎折腾么事,何不跟我们的雷团做太太,享受一生的荣华,该有多好啊。你何必这么倔犟呢?”宋童贵把他们的话当作耳边吹来的恶风,用她发紫的双手理了理自己蓬乱的乌发,瞪着愤怒的双眼说:“刽子手雷竹山,你别白日做美梦了,我和你根本不是一条船上的人,要杀要剐,随你的便。不过我要告诉你,今天,你杀我们这么多共产党人,日后,共产党还是要找你偿还血命的。”
   在刑场上,雷竹山恼羞成怒,杀气腾腾,他挥舞着手中的屠刀,装出几分仁慈的腔调说:“乡亲们,咱们都是柳关地区的人嘛,低头不见抬头见,只要你们再不跟那些穷共产党造反,作乱,搞什么革命,今天,我给你们最后一次机会,谁自首,谁说出同党人,我可保你们一条活命,否则,休怪我雷爷刀下不认人。”民不怕死,何以死惧之。二十三人,无一人自首,全死于敌人的屠刀之下。
   柳关区秘书邹啟厚,在监狱里写道:有真理壮胆,砍头何所惧,共产党人鲜血洒地,让赤色染红柳关苏区……敌人把他的头颅砍下挂在南门街头示众。家人收尸没有人头,只好用面粉做了一个人头,安埋下土,
   敌人威逼利诱要苏区人民群众脱离共产党“反水”,可是老区人民不屈不挠。
   我们在走访十姓村兰祖玉老人讲述:从贺龙来到监利之前,剅口就有革命活动,情况跟柳关差不多,农会组织搞的比较好,我们在一九二八年秋,在剅口上方湾,成立了农军部,我任政委,张家斌(解放后当选为第四届政协委员),他就是从那里走进革命生涯的。在革命转入低潮的时候,我被抓去,关在毛市临时监狱里,敌人使尽各种手段,要我自首,出卖同党,都没有屈服,敌人没有办法,我被敌人踩地杆,夹断了双腿,关进监狱,后来是同族兰梓香(知名人士,解放初期移居香港)出面担保释放。当时我们见到老人全身有被香火烧的痕迹,我们问,您本是柳关地区的人,为什么跑到剅口参加赤卫队组织?老人说,因为我的配偶的娘家是剅口,其实剅口与柳关只是面湖相望,有什么大的活动,像一九二八年春的年关暴动,我们都是结合在一起行动的。
   在夏曦错误路线的折腾下,把一个红红火火的革命根据地,搅得天昏地暗,洪湖再也不像往日那样蓝天碧水,莲荷溢香,随处有尸体横漂,一股腥臭味扑鼻,柳关一个昔日及其繁华的湖港集镇,一时路淡人稀,部队被迫撤离,农会组织和赤卫队被破坏,幸免者只有转入地下活动,隐蔽于洪湖的蒿荷之中,继续坚持战斗。
  
  
   (五) 国共两党之争,苏区人民损失惨重
   由于柳关是湘鄂西政府机关的所在地,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大后方,因此,国民党仇视最深,打击报复力度最大,从一九二八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柳关地区作为一个军事要地,国共两党基本上是拉锯式的抢占地盘,共产党人采取敌来我跑,敌去我扰,昼伏夜出的战略战术,搞得敌人首尾难以顾及,敌人恼羞成怒,一把火把若大一个湖乡繁华集镇,除杨花子、李昌林两家幸免于难外,全部被火海吞噬,素有小汉口之称的柳关,满目疮痍,一片废墟。不闻鸡犬响,遍地起哀鸿。数以千计老小,无家可归,露宿在外。
   然而,柳关地区的人民在敌人残酷的烧杀掳抢期间,他们毫不屈服,毫不动摇,坚信共产党,坚信革命会胜利,他们是刀杀不绝,火烧不灭的,显示了老区人民的英雄本质,前仆后继,继续与敌斗争。
  
   (六) 抗日战争中的王劲哉在柳关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原国民党一二八师,师长王劲哉部驻扎柳关。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独当一面,在当时国民党军统编制中,是在编不在调,军饷和弹药是在国民党中央军部领取,军粮是当地老百姓供给,劳役是地方甲、保轮流负担。师部设在峰口下的百子桥,后迁设柳关福音堂。在柳关大兴土木,构建防御工事,抗击日本侵略军。柳关南北两面是水,东西筑有两座坚固的碉堡,四米多高的防护围墙,墙外有壕沟,内设有暗道机关,每个碉堡有一个连的兵力把守。在南距一华里的马王庙修有数处碉堡和防御工事,在汉北堤建有阅兵楼和训练场,军事码头。军令口号是:“崇良心,尚道德,明大义,尽职守,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不当汉奸,不当伪军,实行勤劳,绝听命令。”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治军严谨,命令重于泰山,无论是官兵,还是老百姓,只要触犯了他的军令,必遭刺刀刺死无疑,毫无半点退路。把地方的老百姓编成甲、保(十户一甲,十甲一保)在柳关抗战三年多时间里,所修建的防御工事全部是柳关地区老百姓肩挑磨担垒起来的,由于防御坚固,日军多次飞机轰炸,其固若金汤。日本人无可奈何,可遗憾的是因起内讧,古鼎新(旅长)叛变,被日本人收买,引狼入室,纠集四万多日伪军展开七天七夜的激战,导致了王劲哉全军瓦解,王劲哉被日本人捉住,时间是癸未年正月(1943年)。

共 870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三万多革命者的忠魂在地下呻吟呐喊——柳关革命老区何其悲矣》,读完这篇纪实性散文,令人唏嘘不已,满脑子是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场景,最后却像风一样,离开人们的视线,除了那个不显眼的纪念碑,心情沉重至极。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柳关的英烈们,毋容置疑,这批烈士虽然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但是他们的功劳不会被历史遗忘,包括红色老区的发展,我想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够会给予他们应有的一切。愿这篇真实的历史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早日引起重视,让三万忠魂就此安息。非常感谢作者为我们还原了柳关革命老区的英烈们的壮举和目前的现状。我也上网搜到项见闻为柳关写的一篇文字,和作者一样,都是希望柳关老区能引起关注。我想在我们习主席的领导下,会很快给予一份满意的结果。感谢赐稿清韵,敬请品读。【编辑:项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项梅        2017-01-15 16:00:03
  非常感谢作者为我们还原了柳关革命老区的英烈们的壮举和目前的现状。我也上网搜到项见闻为柳关写的一篇文字,和作者一样,都是希望柳关老区能引起关注。我想在我们习主席的领导下,会很快给予一份满意的结果。感谢赐稿清韵,敬请品读。
项梅
2 楼        文友:老榆树        2017-01-15 17:58:24
  读完这篇文章后,让我想起了电影《集结号》。这篇资料,可以拍成一部更大的“集结号”。历史和现实,真是让人唏嘘不己呵。
3 楼        文友:如坐春风        2017-01-19 10:04:00
  向英勇的革命先烈致敬!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