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冬日谒杜甫墓怀想

编辑推荐 冬日谒杜甫墓怀想


作者:子游洛阳 布衣,16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83发表时间:2017-01-15 20:36:32
摘要:怀想伟大的诗人杜甫

周日早晨,雾霾沉沉。枯坐无聊,看着案头的一本《杜甫诗集》,想不如去杜楼村拜谒杜甫墓吧。要凭吊杜甫,吊唁那个终其一生都在艰辛跋涉的杜甫,最好的方式是走着去。但想想这迢远的距离和阴沉的雾霾,不得不又放弃了徒步的念头。现在我坐在房中,就开始了无穷的后悔。人啊!很多时候,最初的念头常常最贴灵魂。
   公交车出偃师三站地,杜楼村就到了。杜楼村原名土娄庄,据冯至《杜甫传》中记载,741年(开元二十九年),杜甫在洛阳和偃师中间偏北的首阳山下开了几间窑洞,作为他的住所,就是他常常怀念的“尸乡土室”和土娄庄。大约因为这个原故吧,1950年偃师人民政府改土娄庄为杜楼村。本地年长的人一说起土娄庄,基本都知道在哪儿,但年轻人对土娄已没有一点儿印象了。究竟应不应该对有悠久历史的地名进行更改?近来媒体上颇多报道,争议很大。但杜楼改名早成定局,也不必劳神去计较了。杜楼村不大,南临洛河,北靠邙山,310国道从村前经过。我见到标志有杜甫墓的牌子,蓦地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有点儿想哭——独自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找一个不在世的人。问了两三个人后,才知道杜甫墓在一所中学里。说明来意后,看门的师傅笑着打开大门,正是上课时间,校园里静悄悄的。沿东墙往北走20米,一片绿意葱茏的陵园就在眼前了。
   一个很普通的陵墓:一圈石砌的矮墙围着长满草和小柏树的坟头,一座高大的碑,一个石制香炉。墓碑前有香、水果和酒,原来几百年后,家乡还是有懂他的人,知道杜甫爱酒。后悔自己忘了带香和酒。
   绕着杜甫墓走上一圈,觉得有点像佛教徒礼佛。礼佛时心内应无限虔诚,而我此刻只觉百感交集,蓄在眼眶的泪水无声地滑落下来。这寂寥的冬日,周围岑寂一片,连课间十分钟也无一人走向近在咫尺的墓园。然而这正好,没有人看见我的泪眼。
   手抓一把坟头的黄土,轻轻一捏,黄土顺着指缝流去。偃师之土何其有幸,庇护了杜甫的骨骸。史载杜甫的远祖杜预像众多达官贵人一样,选中邙山之阳,洛水之北为永恒的灵魂歇息地,说此地可以“东奉二陵,西瞻宫阙,南观伊洛,北望夷叔”。他下令“营洛阳城东首阳之南为将来兆域”。杜预乃西晋开国名臣,晋武帝的驸马都尉,文功武略兼备,是杜甫一生追慕的榜样。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亦葬在这里,《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中清楚地记载杜审言“归葬于河南之偃师”,“在县首阳之东原”。杜审言在唐高宗朝擢进士进,终任国子监主薄,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唐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杜甫引其祖父为荣,一生激励自己在诗歌创作上发奋有为,并谆谆教导其子“诗是吾家事”。而杜甫墓始建于唐元和八年,杜甫去世以后,暂时厝于湖北岳阳。43年后,孙子杜嗣业“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将其灵柩运回偃师,与夫人杨氏合窆于杜氏祖茔。放眼望去,杜预、杜审言包括其父杜闲皆葬于小小一方园中。挺拔的柏树和冬青包围着几块墓碑,氤氲出灵秀之气,布泽于清静校园,遗芳于偃师古今。
   坟头的乱草只剩枯枝,丛生离披着,像极了一头乱发。“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中的尾联概括了杜甫惯常的神态和遭际。杜甫一生郁郁难伸:长安十年,为求一官半职,受尽白眼和冷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安史之乱后,杜甫妻小借居鄜州,连年的贫困,至幼子饿死。老年在西南飘泊,困窘的生活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记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生命的最后二年,杜甫居无定所,多在船上漂泊,卒于南方的船上,终年59岁。有谁像杜甫这样,有着士大夫的高贵身份,却受着微贱百姓的饥寒交迫;又有谁像杜甫这样,有着高洁的理想志向,却忍着黑色现实的无穷重压。大约这就是苦难吧。
   墓的两侧分列着三株苍绿的柏树,像一支支倒立着的巨形毛笔,直指云天。杜甫一生,握笔在手,抒写壮志,也抒写哀怨;抒写与亲友相见的喜悦,也抒写离别的悲伤与相思;抒写小我的得失,更抒写人民的苦难和帝国的变迁。青年杜甫,壮怀激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年杜甫,虽饱尝离乱之苦,胸怀却如天空辽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个人的颠沛坎坷中,博大的杜甫却始终装着社稷的安危,装着民众的忧乐。杜甫的脉搏永远随王朝的命运而跳动,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王城的盛衰。《忆昔》中的长安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而经过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使他流下了伤心之泪:“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老年杜甫,老而弥坚,更加勤于诗歌创作,诗艺已臻化境。完成了包括《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等千余首诗的创作。杜甫,同情于人民,深情于国家,留情于诗歌创造。他惨淡经营,苦心孤诣,用完美的艺术和真挚的情怀,缔造了中国诗的珠穆朗玛。
   忽然,一阵诵诗声传入耳际,抬头望去,尖顶的小教堂上空,几只麻雀迅急地飞过。耶稣在十字架上无辜地承受了这个世界的苦难和折磨,象征着基督在教导人们忍受苦难。即使在患难中也要欢欢喜喜,“因为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纵观杜甫一生,苦难与之如影随形,但杜甫能“忍耐”,有“盼望”。虽然他没有权位,须忍受达官贵人的冷眼;没有车轿,须忍受长途的跋涉;失掉俸禄,须忍受少衣无米的饥寒。但杜甫有盼望、有信仰。他不是基督信徒,他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和笃行者。儒家思想中修齐治平的责任担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坚韧意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悲悯情怀,不都是支撑杜甫在苦难中前行的手杖吗?刚劲有为的儒家思想,正是引领杜甫人生走向的“基督”。“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苦难对于杜甫意味着什么?梁衡在《读辛弃疾》中说“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梁的评价不无溢美成分,而杜诗何尝不是优秀的儒家寒士于盛衰变动的时代磨砺而出的绝世珍珠呢?
   杜甫墓碑上刻着“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的字样,是乾隆朝一位县令树的。此公心意固然很好,但这样的碑文于杜甫显得俗气了。如果真想褒扬他的话,刻上“诗圣杜甫”四字足矣!
   又一阵诵诗声传来,飘荡空中,慰藉着人的心灵,企盼人们都能求得现世的安稳幸福。而杜甫,千年之后,仍然有许许多多喜爱杜诗的人来这小村缅怀你。杜甫所经受的苦难风雨已幻化成幸福的天上虹,所洒下的滔滔血泪已酝酿成浓醇的子美诗。美哉,杜诗;壮哉,杜甫。
   离开了杜楼,雾霾已散去,太阳正好。几幢高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亮眼夺目。我似乎又听见了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息吧,老杜。
  

共 27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于一个冬日谒杜甫墓,心怀崇敬之情,有感而发,文笔充满厚重的真情实感。尤其可贵者,作者思接千载,与诗圣心心相印,作穿越时空之交流,读来令我深深共鸣,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也是一直喜欢读杜甫诗歌,一直崇敬杜甫,记得在师大读中文系时,母校恩师训诂学专家郭芹纳先生在课堂上给我们讲杜甫的一首诗《又呈吴郎》时,我就感动万分,深深感佩杜甫的伟大情怀,郭先生也边讲课边流泪,千载之下,诗圣的博大情怀感人至深!杜甫的伟大诗篇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光风霁月,万古流芳!欣赏佳作,推荐阅读。【编辑 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2017-01-15 20:38:19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圣杜甫,万古流芳,其心系天下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2 楼        文友:子游洛阳        2017-01-16 10:22:43
  读杜诗,让我感佩;想杜甫,想要落泪。作为杜甫的家乡人,很想多做点什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