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云】与书结缘(散文)
书籍,如一缕阳光,温暖了我苦涩、晦暗的人生。
今生与书结缘,再也走不出她的诱惑了。如果没有她的陪伴,真不知该怎样去走这漫长的人生路。
从识字开始,便喜欢读书。不是书迷,而是名副其实的书痴。不论是课本,杂志,还是报纸,只要上面有字,便拿过来阅读。真可谓“来者不拒”。
无书的日子,心在漂浮,神也倦怠。
守着文字,心便安然,神亦清爽。
好羡慕现在的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读书。童话、格言、散文、小说、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随随便便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书,不必担心没钱,更不必担心没书,只要你喜欢读就可以了。
可在六七十年代,物质生活很清苦,文化生活更是枯燥无比。没有太多的书可读,即使书店里有书,也没有多余的钱去买,油盐酱醋这些生活必需品还没钱买,哪有余钱去买可读可不读的“奢侈品”——书呢?尤其是在封闭落后的农村,哪怕是一本小人书,仅有几分钱,不知要缠着父母多长时间,还要答应多少”屈辱”的条件,比如放学要带弟妹玩,礼拜日要帮父母干活……有了这诸多的附加条件,才能买一本。一本书到手后,不知要看多少遍,直到对白差不多都背下来了,才肯借给别人看。而只要同学中有书,我总是千方百计弄到手,一睹为快。交换的条件就是替人家抄作业或考试的时候偷偷地传纸条,只要能弄到书读,违反点纪律就违反点吧。
在七十年代,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全是一些太正统的内容。感情色彩不是很浓烈,政治色彩倒是很鲜明。把一个个幼小的心灵禁闭在缺光少彩的氛围中。尽管如此,每一学期新书发下来,我还是会把语文课本一口气从头读到尾,以解无书可读之渴。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农村开办扫盲班,妈妈也进了扫盲班,而且还发了扫盲课本。具体的内容已记不清了,但都挺合辙押韵的,几天下来,我就背的滚瓜烂熟了,还当上了妈妈的“老师”。
读的第一部古典名著是《红楼梦》。是父亲从图书管里借来的繁体字的书。那时我才十三四岁,不要说弄清书里那复杂、庞大的人物关系,单是那一个个复杂的字就够我认的了。可我手握一本《新华字典》,看看查查,查查看看,实在查不到,就“见山绕山,见水躲水”,硬是囫囵吞枣般地把两本书给啃下来了,也着实为宝黛两位主人公的悲惨结局落下无奈的泪,伤心了好一阵子。
读的第一本外国小说是《小偷和女人》。好像是苏联的作家写的,印象中是一部侦探小说,内容已记不清了,但买书的经历却历历在目,犹如昨日。老叔比我大七岁,也是个书迷。我在书店先看到书,回来跟老叔商量合伙买,定价是一元二角。老叔开始不同意,但经不起我的撺弄,买回来了。向我要钱,我没钱,他就不让我看,可我太想看了。于是就偷偷地趁老叔不在家的时候去看,央求奶奶给我打更,等老叔看完的时候,我也看完了。为这件事,老叔一直说我是个骗书看的“骗子”。
长大一点后,只要手里有几毛钱,就会偷偷地去商店买几本小人书。和同学交换着看。读高中的时候,有些可以自由支配的钱了,哪怕少买一件衣服,少买一双鞋,只要碰到自己心仪的书,总要买回来,大饱眼福。
那时候看书,也只是看个热闹,看个表面现象,还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因为书和同学红过脸。自己买了本《画魂——潘玉良传》,只读了一遍,潘玉良的悲惨身世令我悲泪长流,而她的勤奋、刻苦,又令我敬佩不已。同学借去后给弄丢了,我着实很恼火,因为心疼,就数落了她几句,因为这件事,她和我有挺长一段时间互相都不说话。毕竟那时买一本书真的很不容易,既缺货又缺钱。
因为书被妈妈斥责过。记得有一年,家里买了一头小猪,圈在圈里。爸爸妈妈在生产队干活,叮嘱我好好看猪。因为是新买来的,怕它跑丢了。我满口答应。可看起书来,就什么都忘了。等中午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小猪竟然跑了。爸爸妈妈连饭都没有吃,就急忙去找猪了。妈妈临走时撂下狠话:“整天就知道看书看书,啥事都不上心。如果猪找不到,你就别念书了。”我当时真吓坏了,一头猪在当时也是一份不小的家业。育肥后,陪着小心,说着小话,只为评个好等级,卖个好价钱,贴补家用。如果真找不到,我的罪孽就大了。幸亏后来找到了,我也能继续我的学业之路。
因为书被丈夫揶揄过。丈夫喜欢抽烟,特频,可我太怕烟呛,常因这事和他争吵,有一次又因这事和他争执起来,他坏笑着说:“我能控制自己抽烟,你能控制自己不看书吗?吃饭的时候手里还掐着一本书,还不是人各有所爱吗?”我竟一时无语。想起自己为文字痴狂的一幕幕,还真是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对某一件事的痴迷程度。不入迷,没有别的,那是爱的程度不够。
读书的时候,常常把自己也“搭”进去。书看完了,可人在故事里却久久走不出来。“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撒闲抛更为谁”更是常有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读的书越多,明白的道理也越多,真的是受益匪浅。“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透过文字,可以感知世界的美好,人性的伟大。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买书、看书都方便了。特别是有了电脑后,不用花钱,就可以读书了,只要喜欢,打开电脑就可以阅读,如果还嫌不方便,就下载到手机上,随时可以阅读。读书更方便了,读书的欲望更强烈了。而且,书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当然其中也充斥着一些太俗太艳的东西,可我只偏爱或文或理的书。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闲的时候,人们已不再为生计奔波,不再推米磨面,不再缝衣做鞋,不再上山拾柴,便把大把大把的时间送给麻将桌、扑克牌、秧歌队……可我仍情有独钟——读书。
阴雨天,刮风天,以致一个漫长的冬天,把自己埋在书里,浸在墨里,把所有的随想和感言都摊在稿纸上,不知不觉,时间就在我的涂涂抹抹中悄悄地溜走了。
转眼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了,可喜欢读书的“毛病”始终未改,也不想改。不敢想象,没有书的生活,该是怎样的荒凉与寂寞。就让睿智的书伴我多彩的一生吧。
人在书在,人走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