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些“具体办法”
一个单位,无论大小,都离不开宏观决策。否则,就会发展目标不清,处理某些问题的思路不明。
然而,仅有宏观决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与之匹配的具体办法,确保其落实到位。不然,宏观决策做得再好,一旦落实不了,渐渐就会成为人们所憎恶的假话、大话、空话,后患无穷。
研究具体办法,是落实宏观决策的需要。在这方面,我很佩服一位乡镇企业家的严肃态度。
这家企业是远近闻名的制油有限责任公司。加强企业管理,是职代会每年都要通过的重要宏观决策之一。他是怎样落实的呢?
在财务管理上,为避免采购人员的“回扣”行为,他决定:采购人员在核销票据前,必须在收据的背面注明供货商店、总经理的姓名及其单位的电话号码,以备查用。否则,不予签字,不予报销。采取此招,“大头票子”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因为每个采购员都清楚,一旦查出毛病,那后果只有被开除。
在物资管理上,他坚持每年末都进行一次库存大豆盘点。看年度内大豆库存量,与出厂成品油的数量是否相符。倘若剩多了,说明企业对供豆的客户有克扣行为,也势必影响到原料的供给,这是所不允许的。倘若剩少了,说明在过称收购环节上有关人员有“少进多算”等营私舞弊现象,更要进行严肃处理。由于将库存量规定在某一合理的变动范围内,从而使工作在大豆入库与出库两个环节上的有关人员,谁都马虎不得,也根本马虎不起来。
在原料大豆等级的鉴定上,他挑选三个性格各异,脾气不同,也最合不来的人联合进行。这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相互制约的态势,即使有一己私念,也始终穿不了“一条裤子”。只要三人达成共识,大豆的等级也就打得比较公正了,否则,谁也答应不了谁。
宏观决策重要,具体的落实办法更重要。因为没有后者作保证,前者再好也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只要悉心研究,具体办法还是有的。假文凭、假学历难治吧,但最近某省委组织部却推出了高招。就是在选拔厅局级领导干部时,增加一项考外语。这恐怕是假文凭、假学历者始料不及,而又难以应付的吧?
现在一些不大不小的官,善于在一些不大不小的场合发号施令,可听者时常产生“假、大、空”之感。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缺乏某些应有的“具体办法”。认识一大堆,意义一大套,但对某些问题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具体办法来解决,根本没提。试问,这样的讲话再长,报告再多,又有何意义呢?
研究具体办法,是工作务实的内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有这种责任和义务,只不过研究的对象不同,研究的内容不同罢了。否则,都当“大领导”,都从宏观上发号施令,具体问题留给谁去解决,又怎能解决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