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山西王家大院游记(散文)
灵石县里静升镇,古代民居最出名。
晋商不知何处去,此地空留一古城。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和家人晋南之旅游览完洪洞明代监狱后,一看时间尚早还不到11点,我们便驱车一路疾驰,途径临汾,历经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在小镇附近一家小饭馆用完午餐稍事休息后,就开始了王家大院游览之旅。
出发之前特地查询了有关资料,资料介绍道,王家大院地处灵石县城东12公里的静升镇,东挽绵山,西望汾河,北靠黄土高坡,南临漫漫田野。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经300余年修建而成,是一座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
来到大院东门口时已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只见进出大院唯一的通道上出现了一座三层的砖砌城楼,高约五丈、面阔三间,远远望去雄伟巍峨甚是气派。城楼的中间夹层是守门护卫的住所,楼上是一座精巧的楼阁“观日阁”,两边各挂一盏大红灯笼,灯笼上“王府”二字格外引人注目。
据导游介绍,王家大院先祖是王诚斋,是元皇庆二年(1313)率家族迁至静升村的,清初,族人开始经商做小买卖,至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等,已是资本见厚店铺增多,逐步成为豪商巨贾。到了清朝中叶,王家便由原来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居官、经商、从事农业等综合型的名门望族。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时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将近380亩。
该镇在明清前已经形成横贯东西的五里长街,人称“九沟八堡十八巷”的民居建筑,现在,山上的呜凤塬是王家的祖坟,山下的九沟十八巷中有五道沟五条巷属于“王氏”,建有大小院落千余处,王家大院包括东院高家崖、西院红门堡和孝义祠。
我们从东门沿坡道而上来到东院高家崖,坡上是一条青石铺成的街道,呈东西走向,长百余米宽十多米,街道南面不高的砖砌花墙成为城堡的南墙,高家崖的建筑就在街道的北侧。
这里的院落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紧靠东门的东部又分成南北两块,南块是一个带有围墙空院子,叫做车马院,想来是当时停放车马之处,其北是一个小偏院。
中部由两座紧邻着的住宅构成,是高家崖的建造者王氏兄弟宅第,院门前均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等,两院结构基本相同,均是三进四合院,为典型的前庭房后寝室结构。两宅均在东部辟出与三进院落并列的一个偏院,偏院又分成南北两院,南为私塾或书斋、北为厨房。
走入敦厚宅,这是一座由倒坐南房、东西厢房和坐北朝南的正屋构成的第一进四合院。山西的民居普遍都建成外高内低,向内流水的偏厦式的四合院,当地人美名其曰“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实,这样的好处是外人很难从房上翻入的,特别有利于家庭安全保护。四合院的北厅是客厅,南厅和东西厢房是仆人居住的地方。北厅阔三间深三间,前檐留廊,廊间柱头、门楣窗框装饰的各种木雕图案美轮美奂;屋为歇山顶,建于数级台阶之上,明显高出厢房,衬托出作为主房的气势,是主人招待宾客之处,装饰最为华丽,门柱上的对联“铭先祖大恩大德恒以礼仪传家风;训后辈务实务本但求清白在人间”特别引人注目,这是王家后人为牢记祖训而立的。
堂屋与东厢房间有一侧门,穿门而过便来到敦厚宅的偏院,偏院南部为名曰“三元书馆”的书斋,书馆是南北房相夹的一小院,空间不大,占偏院大部分空间的是厨院。
从偏院里侧门转回主院时,门内就是敦厚宅的第二个四合院,也就是内宅了,内宅由正房与东西厢房构成,是宅主人的寝室,三面均为下窑上楼的二层建筑。主屋一楼为三眼宽大的砖石窑洞,是宅中老爷的卧室,放置着一副老式婚床,床、几、椅、箱等家具。东西厢房是少爷们的卧房,而名为东、西绣楼的二层木楼上便是小姐们的闺房。
随后,我们沿着后宅西北角的石阶上到正房窑顶,顶上建有三间偏厦,屋前有约一丈宽的空地,此屋叫始祖阁,门悬“木本水源”匾额,屋内供奉着天下王氏先祖王子乔的牌位。
始祖阁之后是一条东西走向小巷,巷北依山势建有一排十多孔窑洞,这些窑洞又被隔为北围院、中围院和西围院。这里居高临下,可攻可守,既是雇工们的住处,又是村堡内防范盗贼土匪的重要防地。
前后院落每一进都上一高度,层次感极强,院内俯仰可见的砖、木、石雕异常精美,建筑构建无不精雕细刻,门头装饰以木雕砖雕为主、琴棋书画为题,每个门墩、石础都堪称艺术品,这些宅院被称赞为“汇宋元明清之法式,集江南河北之大成”,从中足可领略传统民居建筑的妙趣。也许王家大院不似江南园林轻巧灵秀,建筑色彩单调了些,而王家人用心雕,用情描,以自然山水为画、以珍禽异兽为画,以历史掌故为画,以传说风物为画,让呆板的木头石头砖头热闹起来、灵动起来。且不说雕琢的手法,当看表现的内容已然令人眼花缭乱了,岁寒三友、四季花卉、琴棋书画、莲生贵子、二十四孝、吴牛喘月、麒麟送子、飞马流云、一路连科、佛家八宝……真可谓尺木皆画、片瓦有致、寸石生情。如一幅幅渐次展开的画卷,闪耀在你的眼目;如一曲曲情韵绵长的民谣,轻响在你的耳畔。难道这只是为了印证自身的富有?炫耀家族的智慧?标榜王氏的杰出吗?
我们跟着导游依次游览了王汝成的宅院凝瑞居、桂馨书院和兰芳居花园,而后跨过一座石拱桥来到堡西城墙上游览,这里可以俯视巍峨壮观的红门堡全景,整个红门堡恰如一条巨龙,堡门为龙头,东西水井为龙眼,卵石坡道为龙身、龙鳞,东西小巷为龙爪,主街与三条横巷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王”字。红门堡始建于乾隆四年,比高家崖早将近半个世纪,耗时三十余年,建成大小院落八十余座,房屋近八百间,装饰纤细繁密中略显古朴粗犷,接近明代风格。
站在王家大院的西城墙上,望着眼前这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我不由地为古人勤劳朴实和聪明才智所折服,同时又为王家大院的兴衰而浮想联翩。想当年,灵石县的王家由最初的王实一人,经历代繁衍发展,竟成为如此巨大的家族,据说鼎盛时王家共有房屋多达8888间,但到衰败时,数十年间一个偌大的家族,竟离散得干干净净,到如今只留下这一座仅能供人观瞻、毫无生机的古城堡。
王家衰败的的原委,我想,一是与社会动乱、战争爆发有一定的关系。比如王氏二十一世孙王饮让一家,到民国初年仍富甲一方,其各类铺面除占静升半条街以外,南自霍县,北经平遥,再到石家庄、京津一带,一路上都有他家的店铺,然而“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匆匆处理了所有产业举家南迁,静升王家的最后一抹辉煌就在日本侵华战争的铁蹄下熄灭了。二是与王家的骄淫奢侈有关。起初王家外出经商谋生,以勤俭、诚信、团结而闻名,一步步将事业推向巅峰,可一旦高官得坐财富到手,他们的子孙们便不思进取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的品德,坐享清福,骄淫奢侈,逐步衰落败家。荒于学而以钱捐官的,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的,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据说高家崖的建造者王汝聪、王汝诚兄弟俩有四子四孙,皆因吸食毒品而家败人亡。
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风云流散,繁华不在,数声叹息。
当离开王家大院时已是下午三点了,这时,我不由地想起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台归来不看庙,王家归来不看院。”王家大院以其“雄浑磅礴的规模气势,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深沉厚重的文化品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