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不让老实人吃亏”
对待老实人,大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心理,那就是——“不让老实人吃亏。”
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点,使现实社会中的老实人真的无亏可吃,在这方面许多人却缺乏认真的思考。结果,良好的心理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在与实际行为的对接上尚少必要的转化。因此,就某些老实人而言,这一良好愿望,至高也不过只能算是“空头支票”的一种罢了。
改变这一状态,人人有责,领导干部的责任更大。
不让老实人吃亏,我以为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应该经常问一问老实人有啥难处。老实人因为老实,一个心眼想的是工作,其中有不少人在人生追求中真想干点事业,用在个人身上的精力则很少。同时,对牵涉到个人利益的事,难以启齿,不愿伸手,使人不易想起他们。所以,经常问一问老实人有啥难处,不失为一剂良策。
不让老实人吃亏,分配“好事”时就要认真考虑少没少老实人应有的那一份。有的领导虽然知道本单位哪些人老实,但感到人老实,好说话,怎么整都不会撂挑子,闹情绪。于是,对他们的实际利益就少考虑,甚至不考虑。这种行为,严重挫伤了老实人甘当老实者的积极性。应当有这样一个清醒的认识,领导者对老实人一旦做出“亏心”之事,那么,老实人对领导者也必然产生“寒心”之念,尽管不说,心里有之。
不让老实人吃亏,就不能把“找没找”作为平衡矛盾的砝码。工资晋升,职称评定,住房改善和提拔干部等,人们十分关注。在这些涉及个人利益问题的处理上,只要“一碗水端平”,达到“又跑又要不是给的理由,不跑不闹不是不给的原因”,那么,不老实的人只能是白不老实,而老实人则能不白老实。
不让老实人吃亏,一旦成为广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就会具有巨大的导向功能。这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试想一下,无论在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倘若“爱哭的孩子不多吃奶,乖巧的孩子不挨饿”,让老实人不是“终究不吃亏”,而是现在就不吃亏,始终不吃亏。那么,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就会蔚然成风,各种类型的实干家就会不断涌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