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大小
人生于世,贵在贡献。各个行业的人民对社会“两个文明”建设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只要能够实事求是地进行剖析,一般说来,是不会造成自我夸大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待事物,恰因“我”的放大,导致于不知不觉中步入歧途,追悔莫及,这样子的例子也不少。我想,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自我。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不知看了多少遍,书中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但我更愿反复一读的,则是作者曲波所写的《后记》。侦察英雄杨子荣,不用说他的战斗功绩永存不灭,就是他那朴素的思想光辉也时刻萦绕在读者的心头。当在威虎山大胜会师时,战友们都伸着大拇指数说杨子荣的本领,可是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别瞎嚷嚷,别算错了帐。没有党领导的大革命,我老杨还当不了是个雇工;不是党教育、培养了侦察本领,我老杨根本没有本事对付座山雕;没有你们大家的英勇战斗,我老杨再在匪穴里干一年,再当几次司宴官,也不能把匪徒消灭得一干二净。”杨子荣就是这样看待自己在歼灭座山雕战斗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实实在在的首先归功于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党对自己的培养,其次则归功于战友,而没有丝毫的居功自傲。这是多么可钦可佩的共产主义思想境界啊!
《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是有生活原型的。如果说有人在对待功劳上喜欢自我放大的话,那么,杨子荣就纯属自我“缩小”了。
就是现实生活中,“我”的自觉缩小者也的确不少。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节目,日前曾播出生动的一例。第四军医大学学员殷小平,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了四名落水儿童,自己被淹得昏迷不醒,送到医院后经过四天的时间才苏醒过来。两个月后,当被救儿童的家属们给第四军医大学去信,要求给殷小平请功时,学校这才知道其感人事迹。可见,殷小平对自己的事迹在这之前与校方只字未提。冒死抢救了四个人的生命,贡献实在不小,但他自己并没有把其看得很大,而是看得很小,甚至忽略不计。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有的人对社会贡献很大,却将自己的作用看得很小,而有些人对社会贡献不大,却偏偏将自己看得很高,甚至自我膨胀到了一旦没有了他,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简直就不行了似的。前者自然会成为人民的公仆,而后者,只能将百姓视为奴仆,把自己当成“老爷”、“祖宗”。
把自己看得太大,势必将其他都看得过小,一旦到了拿党纪国法也不当一回事的程度,难免惹事生非,咎由自取。
我觉得在认识自己方面,也坚持“实事求是”才好。否则,祸从此起。在看守所中的那凤歧,对自己的恶行进行了反思。他说,我就栽在太“牛”上了,我愿意在电视上说一说,让那些和我过去一样有点权力的人,一定不要像我这样,弄那么多钱有啥用?带坏了班子,带坏了队伍,害了不少人,也使自己的亲人跟着经受精神折磨。撞了南墙才回头,但已晚矣。他的反思,对于别人尚属有用,可对于他自身而言,恐怕无济于事了。因为犯罪事实已经摆在那里,受到法律的制裁,怎么也逃脱不掉的。
正确认识自我,扎扎实实造福人民,造福社会,造福国家,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