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灶神考
老年间,灶神在民间可是神仙中最神秘的。虽说不在九仙(上仙、高仙、大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之内,可按人们尊崇的程度,仿佛又在九仙之上,可谓异于一切。那时,一般的人甚至小孩大都知道:一家的老少善恶、福祉,甚至于吃饭、烹菜的味道,没有一件事不在灶神的监察之下;赐予、惩罚、上告、下达,无一不在灶神的主宰之中。所以灶王爷享受的供养,比那么多正神享受得更为勤和独厚。
灶神的由来,最早大抵也是拜物的产物。殷时,灶神已列入五祀之一。郑玄在《礼记·曲记》对“天子五祀的注”说:“五祀,户,灶,中留,门,行也。此盖殷时制也”。
汉唐以后,阴阳家风靡一世,“祭有所祀焉”,汉代,武帝之时以“祀灶可以致福”为先。当时有个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祭灶可以致物,丹沙化为黄金,制金器做餐具则可延寿,益寿而海上蓬莱就可见到神仙,得以封禅则长生不死。”。他还说:自己在海上见过安期生,安期生给他一颗枣子,有南瓜那么大,是真仙,不能化渡的他不会见。于是,汉武帝亲自祭灶,派遣五方人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给长生不老药。后至宣帝时,新野人阴子方因极孝道,腊日,早晨做饭时,灶神现形,子方杀黄羊祭拜,后来果然暴富,有田七百顷,牲仆无数。
到了晋代,又说灶神还主司命之职,葛洪《抱扑子·微旨篇》说:“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这就是民间的‘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司察小过,做谴告者’,直到宋朝才渐渐普遍,“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东京梦华录》)。”到了汉代,阴子方腊日祭灶得福后,祭灶王爷才固定在腊八,明清以来至民国应制不变(见《荆楚岁时纪》),进而沿习成了近代必祭之神。祭灶用糯米糖抹灶,是用蜜糖封住灶王爷的口,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以益寿、平安、吉祥、发财。祭品因时代不同而异,汉以黄羊或鸡(《后汉书》)、后来祭品就因地区不同品种更多:有猪、狗、酒、鱼、米、蔬菜、豆、粉团,不枚胜举。更有不拘礼法的,说是灶王爷上天要骑马,特备草料一碟、清水一杯。在送灶和接灶时,还要燔柴,多用松柏枝或芝麻秸。烧起来乒乓有声,还有那么一种清香味,很能增加节日的气氛。
灶王爷这么重要、灵验,他到底是谁呢?汉代后,主张不一,《礼记·礼器篇》说:“灶者,老妇之祭”——郑玄注:“老妇,先灶者也”;许慎在《五经异义》中引《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唐代孔颖达疏解《礼记》,以为祀火神配以老妇,两人一起并列为灶神。祝融是火的发现者,老妇是熟食的发现者,所以有不同的对灶神的传说。
灶神姓甚名谁,也众说纷纭。张祥、郭禅、苏吉利、隗、壤子、宋无忌、张单,传说附会均不足为据。
时代不同了,这种把命运寄托在神仙之上的迷信色彩,已被科学和奋斗所代替,但是,人们追求长寿、平安、发福、圆满的信心,则更加强烈,作为寄托,祭祭灶王爷也是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