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忆四十年前白虎山下同学情(散文) ——一张合影想到的
日前小妹整理东西时发现一张老照片,是我的同学合影——师范班全体女生毕业照。小妹用微信发给我,问我可有感触。怎会没有,一起学习生活两年的同学们。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带上老花镜,反复端详着这张合影,心中思绪万千。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悠悠岁月,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同学们的身影既熟悉又陌生,一张照片、一段回忆、一张面孔、一个故事。大部分同学我们一直有联系,时常会见面,仅有一个因种种原因自毕业后就再没见过了。
照片中一个梳着长辫子的同学,我竟一时想不起是谁了。慢慢地在回忆中搜寻,这才记起她因病早逝,1996年我曾帮忙把其女转到我所在的学校。如今想起心中不免戚戚,当年我们入学不久,因学校正在进行农田基建规划,我和她一起被分到夏官营站点,朝夕相处,现在想来竟是自毕业后再没见过她一面。
1974年9月,我们因为学习走到了一起,从此开始了两年的同学生活。有小学的社助老师,有和电工程的员工,更多的是来农村的回乡青年,我们同吃一灶、同寝一室。
学校坐落在榆中县白虎山下,临近三角城乡,周边环绕着田园和村庄,清静宜人。那时学校名为榆中县五七红专学校,后改名为榆中师范学校,现为兰州市戒毒所。我们入校时学校正在建设中,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尽人意。如,用水是每天汽车从榆中县城或夏官营乡拉,有时晚了我们就不能按时开饭。在这样的状况下,同学们互相照顾,克服困难,坚持学习,时常参与建校工作、劳动,诸如打井之类,逐步改善学习生活条件。
当时学校重点招收两年制农学班和短期培训班,我们所在的兰州师范榆中班在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兰州师范的领导和老师常来看望我们,鼓励我们不论身处何地都要安心学习,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考入的是兰州师范榆中数学班,重点开设几何、代数、图表等课程。老师们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如今依然记得教授几何的李老师年长,慈祥的面孔,就像我们的父辈。他的业务功底扎实,在黑板上画圆从不借助圆规等教学工具,每次都是娴熟地徒手画出标准的圆形,让我们羡慕不已。代数牛老师虽以严格出名,在课后确是我们的良友,关于他最难忘的是1976年实习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我和另外5名同学被分配到小康营中学初中部,牛老师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在讲授一堂《反比例》课时,由于自己备课疏忽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授课效果。牛老师在评课时严厉地批评了我,当时的心情真是羞愧、自责、难过、后悔,百感交集。此后,我发奋学习,认真备课,虚心听取指导意见,出色地完成了校级公开课《等腰梯形》的教学任务,全校文理科老师现场听课、评课。针对个别老师提出的问题,牛老师却对我说:就一个实习生来说这些要求太高了,但要求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逐步实践。后来,牛老师将我在实习中的案例带到每个实习点,让同学们学习、讨论、提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老师的孜孜教诲,我才能够在三尺讲台拼搏三十余载。
两年的学习生活,同学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尤其是一位和我一起上高中又一起上师范的同学,像大姐一样对我格外的照顾,如今已随儿子去了南方生活,不知还有没有再见的机会。当时受条件所限,物资匮乏,一位城关的同学总是亲手给我们缝制衣服,在人情日益淡漠的当下想想都觉得暖心又亲切。记得,一次周末我回家便病了,一周没到校,也没办法联系同学和学校。我家离学校四十多里地,还有十多里的山路,那时交通不便,每次都是独自步行。我未能按时到校急坏了同学们,有两位同学都借好了自行车要去家里找我,同学情胜似姐妹情。
两年匆匆而逝,毕业临近,同学们都不愿分别,期望着时光倒流,再过两年,那时如果有流行音乐,估计大家都要唱《向天再借两年》了。1976年9月9日,是我们定好照毕业合影的日子,而这一天毛主席因病逝世,于是照片中每个人都是表情沉重,眼睛肿胀。我们都深知没有党和毛主席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大家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孜孜不辍、诲人不倦,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清水驿小学任教并兼任学区会计,每月都要去榆中县教育局领取工资,便借宿在县广播局和三角城乡政府工作的两位同学家,一起聊聊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回忆上学的往事。一位教育局工作的同学到清水驿驻乡调研,住在我处,偶感疾病,我请医生、抓药、照护,忙前忙后。这就是同学情吧,最单纯却最真挚的感情,让我们一生惦念。
90年代,我们曾有过两次大型的聚会,同学们基本都到了。后因子女的嫁娶,我们也多次相聚,谈谈生活、讲讲工作、说说孩子,同学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退休后,几位同学随子女去了外地,联系逐渐少了,也就我们在兰州的几个同学偶尔小聚。
四十多年过去了,同学们大部分都已是奶奶辈,忙着养育孙子孙女、照顾儿子女儿,在人生的道路上忙忙碌碌,幸辛苦苦已过大半生,愿同学们有缘再相聚。
期待您更多精品佳作!
遥祝新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