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月光如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月光】浪平与浪平人(随笔)

编辑推荐 【月光】浪平与浪平人(随笔)


作者:杨唐唐 白丁,9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01发表时间:2017-01-22 13:00:34

    其实,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杨明 《我以为有爱》
  
   一
      我的家乡,小镇浪平。
      写下这八个字,外面起风了。
      在我居住的城市我都自称浪平人,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直接叫我“浪平仔”,我当仁不让照单全收。
      我写这篇文章,因为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浪平人。
  
   二
      我的家乡在革命老区广西百色与贵州兴义之间的狭长地带,田林县管辖,距县城六十来公里,蜿蜒的盘山公路穿越高耸的岑王山脉直插浪平乡腹地。外界常常把这里的汉民族称为“高山汉族群落”。是一种荣耀,也是地理概念上的深度把握。
      浪平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亚热带气候,每年冬季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浩浩荡荡刮来的冷空气使人们感受到凛冽与呼啸。这里阳光充沛,四季刻度分明。这里的人们能在春天里感受到春风,在夏天里体验炙热,在秋天里目睹秋风萧瑟,亲历大自然规律的更迭。有时候会来一场雪,在寒冬时节,当然这里的冬天不是每年都下雪。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存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只有夏天冬天之区别。我的家乡虽然还是穷乡僻壤,但我爱她(我把故乡比作母亲),这种爱是纯粹的。我是浪平乡下一个农民的后代,我的骨子里头有太多农民的印记,乡音未改。我流淌着祖辈新鲜的血液,像我的祖辈一样——看过烟花的闪耀,经历过花朵的凋零。
      1984年,浪平划分为平山与浪平两乡。2005年,两乡合并,又归一家。我家在坳停村牛垌屯,我在那里生活了十七年,后来我追随着前辈的足迹离开了故乡。在异乡的日子,尤其在苦困的岁月里,有一个时期我常常在下班后一个人坐着城市的一趟公交车从起点到终点,然后再倒回来,下车,回出租屋阅读与写作,或者饮酒。在那个时期,我常常陷入迷茫,每一次我都想回到家乡,回到母亲的摇篮。这种思念在长久的岁月历练中形成了我人生最美的情感——乡愁。我也固执的认为落叶归根是生命最美好的归宿。在路上的思念是最美丽的乡愁。
      关于浪平人的迁徙,有一个老乡曾经跟我说过,他说可以追溯到巴蜀文化,武陵源文化。我们的祖先从四川,江西,两湖等地出发,逃荒或躲避战乱,有的到过贵州,云南等地。我们的祖先在某一段时间里是流民。我这里不是最科学的解释,具体的我自己没有深入的研究过,但我想不会太错,至少我们的祖辈在浪平这里繁衍生息已近三百年。由于移民文化所带来的不安分,浪平人在朴实中同时具有坚韧不拔的气质。英年早逝的评论家杨长勋,宝安区作协主席王熙远,百色市作协主席姚茂勤,他们都是浪平人,代表着浪平人的高度人文情怀。王熙远在《神巫毛拜陀》里把一个浪平小村寨的风俗人情叙述出来,带着乡土气息,获得了广东散文最高奖。在姚茂勤的小说《从浪平出发》里,我们看到了浪平人勤劳的品格。这篇小说获得了广西新秀奖。
       文化总是要有传承的,事业亦是如此,我们青年不能只仰视他们的才华,而要做这之间的一份子。这是浪平人独特的也是长期生活方式形成的向上的生命力。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不服输的精神。
  
   三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祖母有一回形容村里有一个去市里打工的青年“翻了廖家坳(地名),庆得很(浪平方言,意为很假乖)”。我当时还小,没有明白什么意思。后来进了学校,老师学生都经常说“浪平人翻不得廖家坳”。久而久之便关注起来。这句话说它是浪平人的口头禅也不为过。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形容浪平贫瘠之地,难出人才。二是讽刺一些人离开家乡去外面见世面后回家做作。总体上来说前者居多,因为我浏览过公社时代(集体抢公分)的一些资料,当时浪平人出外就业还是走亲戚都相当不易。其次是当时的交通不便。所以,这句话是浪平人根据当时状况创造出来的智慧,而不是贬损。
      浪平人的智慧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们硬生生从石山腰开辟一条道路来,把石头硬生生凿一口水缸出来。浪平的所有村庄现在保留的那种南方乡村独有的木结构房子,那种架构的精细是一种艺术,那些木匠泥瓦匠所奉献的就是艺术品。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本领使浪平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受欢迎,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生存。
      很遗憾的是这些传统正在一点一点的消失,小时候走村串寨的补锅匠,篾匠几乎已经不复存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岁的渐长,从前那些拥有这些手艺的泥瓦匠们已经不再重操旧业。附近村庄建设新房时还能见到一些木匠,不过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和中国的国情一样,浪平也有很多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
      十几年以前,我们父辈那一代基本都是去外地种玉米卖,我们浪平叫作“下茅山”。我父亲原先是一个乡村代课老师,收入与支出严重失衡。后来我父亲就去潞城乡“下茅山”,我也去干过一年,尤其在夏天,天气炎热,蚊子为伴,非常的辛苦。我自己有这个亲身经历,我很佩服浪平人,这个汉族群。我不是偏见,我是站在公正的立场讲话。那年月像我父亲这样去“下茅山”的我们牛垌几乎都是每家每户。这在对面对环境是一个破坏,这也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一个阵痛。
      浪平除了汉族以外,还有壮族,瑶族。壮族是原住民,我们称为“本地人”。一般居住状况比较理想,依山伴水。还没有进入新世纪以前,瑶族对于我们是一个陌生的群落,讲得难听一点就是原始部落。什么“瑶人不洗脸,脸上没干茧”“瑶人不洗脚,嘎嘎自己脱”,甚至还有更荒诞的言传“瑶人会放五害”。当接触以后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因为从前没有交流,只能想当然尔。
      浪平人的宗教信仰是魔公教,浪平人称“拿魔菩萨魔火萨”。作家王熙远就此专门写有一部专著。我们称做法事的人为魔公先生,这个魔公教也要大先生亲传弟子。附近的壮族人有丧事也是请汉族魔公先生去做法事。据说现在绕棺舞被重庆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回老乡吴培铭先生跟我说这个绕棺舞是有来头的,是为了庆祝死者得到解脱,因为死者生前做出了贡献。这种说法比较深得我心。
      浪平人很迷信,这个迷信不是无知的那种盲从,是一种风俗习惯。比如出门要看期程,受惊吓了要烧鸡蛋,运气不好要架桥,还有撒水饭。这种风俗习惯浪平人不管有文化还是文化水平低的人都会相信,因为这算是种传统。迷信二字在浪平人身上是中性词,是一般风俗习惯的代用词。
      其实就浪平的这种宗教而言,他都只是一种形式,还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虽然我前面用到了宗教信仰。
      如果你对我所写的文字感兴趣,请您到我的家乡浪平来,岑王山下。
      浪平有很多地方值得写,值得挖掘。下面我谈一点我对浪平一些弊病的看法。
  
   四
      现在容我花点笔墨谈谈浪平人的异文化。所谓异文化,即弊病,并非外来主义。我这个异文化不针对任何一个人。把这种弊病提出来对于我们前进是有益处的,总唱赞歌不符合辩证法的要求。
      有一个朋友提醒我写成劣根性,我婉言拒绝了。我觉得弊病和劣根性都是不好的行为,都是病,但是病有很多种,有伤风感冒,有上手术台的,有癌症。浪平人能分得清是与非,好与不好。所以,弊病是最准确的概括。
      我下面所列的几点,即使浪平人慢慢摒弃,那么我也不会收回我的话。有一句话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的人没有什么罪,听到的人当引起警惕。
      我先讲一个故事:美国一位法官,他一生没有投过赞成票,也就是说他一直都投反对票,即使是总统同意签字的法案。有人问他为什么明知道是对的也要投反对票,他说自己这样做是告诉人们这个法案有人反对过,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我很认同这位法官的话,人追求自由的同时也要拥有真理,要感谢提出弊病的人,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常常是技术上的认知,而有的是自我意识模糊。
      前不久微信圈流传一则浪平人因土地使用权而大打出手的新闻,首先我不怀疑它的真实性,孰是孰非的问题。因为我无从评断。
  
   五      
      我来谈谈这个异文化。
   (1):耀武扬威
      这一点尤其明显,只要稍稍有几个钱,认识政府部门几个官员,还有一拨狐朋狗友,天第一,娘老子第二,他就要第三。有时候连娘老子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别人呢!
     我举一个我知道的例子。
     有两个村民,姑且称为甲乙。甲有一个亲戚在县城打工,认识些人。有一次因为经济林纠纷吵架,在乙去县城购买农需品的时候,甲便指使亲戚把乙暴打一顿。这种行为就不可取,是小人行为,是一种炫耀武力的行为,也属耀武扬威的一种。
     有些人认为“我有钱你告我去”。这是什么心态?这是窝里横的心态。在巴掌大的地方横行,还有比窝里横更合适的解释吗?说别了就是不能吃一点亏,给点便宜,立马就笑。更有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面把你看作亲戚,看作老乡,背后真的开你一枪。这种情况一般是利益驱使,还有一种就是嫉妒。
      要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谈到宽容、大度,这恰恰是很多浪平人所不具备的。浪平人要真正形成抱团取暖的冲击力,我认为至少还要一段的时间,这需要胸怀,需要进化,这样才能构合成更大的力量。
      看一个地域文化要看那个生存环境,文化视角。甘地认为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不管任何一种地域文化,在发展中都不可避免的产生这样那样的裂变,正像一朵花的形成,需要雌蕊与雄蕊的植物生成。也就是浪平人需要彼此宽容,努力把这个地域文化提高到一个高层次。
  
   (2):刁民文化
       刁民,史不绝书。
       这一点是重中之重。
       过去我们知道有一种狭隘的解释就是把反对者都称为刁民,这很不符合事实。假如我们现在提到罗马就想到奴隶主怎样残害奴隶,那不是整个罗马发展史。所以,刁民也有变迁。
      “文革”之前的历史就不谈了,谈谈解冻(文革结束)之后的历史。因为那之后各家各户各干各的,这更能看清人的本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切都还处于空白的时代。不管是集体活动还是个人事情,很多人都抱有热情,奉献精神。那是拓荒者精神。刁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进入新千年后,请看下面一点:
      比如,某村庄要修一条公路,占用了某某的地,这个人死活不同意,动这块地上的一颗石头都不行。理由是我没有车,路修好就是有车的人得方便。这种心理是不健全的,期盼别人一起堕落。又比如,村里要搞什么公益,总有人出来反对。那不是真反对,是想吸引眼球,想得势。故意为难你,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目的是什么,就是一贯形成的刁民文化。
      这一点特别能体现刁民的心理,是有意为之。反对者会使我们检视我们的工作和行为,而刁民常常使人身心疲惫。
      过去浪平这个地方比较封闭,资源匮乏,一些人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包容的,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我总希望这样的刁民慢慢绝迹。
          
   (3):礼仪崩塌在边缘
       春节的时候,我在微信圈看到不少浪平的朋友发表说说,内容惊人的相似,都是说现在的年轻人买点礼物回家过节,不做家务,不顾父母感受,不懂礼仪,几乎都是在赌博。
       因为社会发展的原因,很多年轻人已经远离了农耕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已经在变革之中了。我们从来都是礼仪之邦,这不是一个小问题,是原则和承载的问题。
       难道是这个时代信仰缺失吗?
       D•H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曾大胆叙述作者所处的时代没有信仰,一切都在毁灭。以凯鲁亚特和金斯堡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他们追求自由解放,拒绝承担社会责任与道义。所以,当外界把这群年轻人讥讽为“垮掉的一代”的时候,我以为言过其实了。他们不具备那种才情,然而当集体都沉沦于一种假象的时候是多么的可怕。我希望年轻人们能回归到传统,包括我自己。
      真正的有些浪平年轻人假孝道真做作,逢年过节,你们在打牌,饮酒作乐,父母给你们煮饭烧菜。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无需雄辩的事实。
  
   (4):攀比
       这一点从浪平走出来的著名律师阮子文先生分享了一个客观的事实,他说攀比全国都有,过去浪平人比较艰苦,现在生活改善一些,可能攀比稍有一点。
       是的,攀比有时候会激发人的奋发,但更多是挑起人的欲望。
       如下:
       浪平人甲:某某开X5,我要开大奔。
       浪平人乙:某某在城市买了七十平方的房子,我要买八十平方。
       这种攀比看似追求目标,实际上是一种远离了自己意志的理想主义。我参加过一个浪平同学会,使我意识到自己几乎没有发言权,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是谈物质,这并没有错,但物质不是人生的全部。
      有时候攀比会累死人。听说我们村里现在到年关只卖芙蓉王和高度酒。有些年轻人根本不懂什么勤俭持家,送礼要超过别人,房子要比别人建的豪华,吸烟要档次,喝酒要排场。
      比一比孝心,比一比知识,比一比健康,比一比运动,比一比……
  
   (5):偏见
       尼采说过偏见比无知更不能认识真理。
       偏见,浪平话是不分青红皂白,只认亲,或者只认熟。
       浪平人的偏见是服人不服理,这是不能把问题解决的症结所在。因为服理不服人才是解决偏见的最好方法。
       A和B是村里最好的伙伴,当A和C因为一些瑕疵闹矛盾的时候,B就毫不犹豫的站在A的一边,并且还要指责C,使问题加剧。我常常看到这种事情发生。
       这种偏见需要解决,解决偏见需要知识和智慧。因为人情关系,这也许并不容易,有时候因为大局问题,大家可能会选择沉默,但是别过度沉默。
  
   (6):总结
      我提出上面的一些弊病,不是针对谁,即使文明的变迁,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需要改进的方面。
      我相信浪平与浪平人未来会更强大,更美好。
          
   六
       有些看法纯属个人观点,最终解释权归杨唐唐所有。
          
          
          

共 559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颇有价值观和思想性的随笔。作者本人作为浪平人,深有体会浪平人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礼仪礼貌、人文文化,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偏见和攀比心态。作者针对现实诠述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敢于说真话,勇于在对立面展示自己。现今社会,需要的正是这样敢于说真话、有思想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唱赞歌,随声附和。不同的声音才能体现社会的进步,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文笔犀利,集思想性和现实性于一体,难得的佳作!【编辑:一米月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米月光        2017-01-22 14:36:59
  欣赏佳作,感谢赐稿,预祝美文成精!
回复1 楼        文友:杨唐唐        2017-01-22 19:35:06
  谢谢一米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