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我的蒙山(散文)
对蒙山最早的记忆,是年少时在村子的山坡上看南边高耸的一排如墙般的山.第一次去蒙山是在参加工作以后了,是骑着自行车去的,兴奋和激情让我不知疲倦;现在想来都是很美的记忆。大家一起骑着自行车,带着今天看来最贫瘠的食品,背着水壶,沿着曲曲折折、幽幽静静、若有若无的小路火热的前行,为了壮胆,大声地谈着使人敬畏的狼,以显示自己的无畏,其实在内心深处还是有点打怵,真的怕冷不防走出一只来。
蒙山很美,四时景色不一。春来花开如潮,气息如兰;夏天激流飞瀑,树木阴翳;秋日层林尽染,玉宇澄空;冬至雪松争俏,冰如琼瑶。游人赏品美景于林翳之道,流连忘返于众山之巅。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各得其乐,各取其情。我没有了年轻人的激情,不喜欢热闹了,于是便常常选择在深秋或者冬季去,有时几个人一起去,我也故意的落单或者疾步前行,就想一个人静静的欣赏这蒙山的景致,让思绪自由的舒张,尽量把自己融入到蒙山中去。
山路经过了修整,都是齐整的青石台阶;入耳得除了我的脚步声,就是突兀而至几声婉转清亮的鸟鸣,满眼的雅致好像都是为我而存在的,没有人闯进来和我争宠。走不多远,就有供人歇息的山亭,现在的工匠和技术让人不敢恭维,矗立百年都是一种奢望。今天建筑的能有几个会成为我们子孙的古迹呢?我每到一个地方只要一听说是现在重修的古迹,我都不愿意看,那上面存留了太多的现代人的信息,古人的灵魂是不会在上面留存的。
路崎岖婉转,渐渐的有水声传来,但很可惜,这种季节常常水落石出,看不见水的踪迹,但流水的声响确是丁冬作响,是真正的天籁之音;第一个作音律的人我感觉一定是在山间领悟的,必定是受到了这流水和鸟鸣的启发。这可以说是最原始的音乐了。蒙阴的蒙山最吸引人的就是这瀑布了,秋冬的季节,水流并不大,不如夏日的壮观,但水瘦自有瘦的韵味,涓涓细流,让人多了几分爱怜。水是山的灵魂,没有了水,山也就没了灵气。不知道谁把悬挂瀑布的裸露山崖看出像中国的版图,给这瀑布起了一个‘中国瀑布’的名字,说实话,我觉得还是民间的‘水帘洞’好,虽然我们和孙猴子沾不上边,但是至少里面还有一个传说,还有几分生动。
雨王庙是一般来蒙山的人的终点,人们一般就从这里折返了;这几年又修建了一段据说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第一的木游道,即使在森林中的长白山也没有这样的豪华,这个第一实在是来之不易啊。记得最早来蒙山,脚下的落叶很厚,软软的,,时常需要在树枝下屈伸行走,眼睛看着茂密的树林深处,有点恐惧在心间徘徊,有一种探险的感觉。那种感受也是很刺激的。现在的蒙山,多了几分奢华,少了几分野趣。过于的模仿和另类的猎奇让她变得不伦不类,我的朴实无华的蒙山是不需要时髦的,她的纯朴就是他的天生丽姿。
蒙山和泰山不一样,蒙山和泰山相比,就好比周瑜和诸葛亮,蒙山应该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泰山的人文景观在华夏大地上那是真正的天下独尊;无山可比的。蒙山的定位就应该是自然景观,越原始越好,历史上来蒙山的名人并不怎末多,好多还是有点牵强的;这与当时蒙阴的交通有关,县志上记载是舟车不通,那时候南北的交通是不从这里经过的,山高路险,没人愿意走。
这几年开山修路,大兴土木,以至于让富甲沂蒙的蒙山都负了沉重的债务。这些在那些官宦看来沾沾自喜的政绩,在我看来无非是让蒙山多了几道疮疤而已。前几年香港的商人建造的雨王庙,在整理地基的时候,用炸药去炸石,结果让当时老庙从不干涸的井没了水,好在以后渐渐恢复了。现在公路已修到了山顶,许多人不需要劳身,就可以一览众山小了。但攀登的快乐却无从感同身受了。我个人认为蒙山闪光的就是未经修饰的天然,过多的雕琢只会让她失去最灿烂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