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东渡日本的中国名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队人马在泰山封禅刻石之后,又浩浩荡荡前往渤海。抵达海边,秦始皇登上芝罘岛,纵情浏览。只见云海之间,山川人物时隐时现,蔚为壮观,令秦始皇心驰神往。这种景象,本来是海市蜃楼,但方士为迎合秦始皇企望长生的心理,将其说成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乘机给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长生仙药。秦始皇大为高兴,随后根据徐福的要求,派童男、童女数千人随他出海求取仙药。他本人也在此留连忘返,等候徐福佳音。然而,等来的只是徐福空手而归。徐福自称见到海神,海神以礼物太薄,拒绝给予仙药。对此,秦始皇深信不疑,增派童男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师、谷物种子,令徐福再度出海。秦始皇则不肯离开,一直等候三个月,仍不见徐福有归来的消息,才怅然而回。
徐福东渡日本,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诞生。那时,日本还没有文字,也没有农耕。徐福给日本带去了文字、农耕和医药技术。为此,徐福自然成了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农神”和“医神”。这是随着考古及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逐步被发现和发掘的。
日本新宫有徐福墓,还有1071字的墓碑。新宫市内更有制作和销售“徐福天台乌药”、“徐福寿司”、“徐福酒”等商品的。在速玉神社内,陈列着徐福所用过的鞍、蹬等物。新宫蓬莱山内还有“徐福神龛”,被称为“徐福之宫”。每年都有“御船祭”、“灯祭”等,都是祭祀徐福的活动。据说,日本还有五百年一度的“徐福大祭”。
四百多年后,也就是公元289年的五月初一,汉献帝的玄孙刘阿知率其子刘都贺、舅赵兴德及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效法徐福,以求取仙丹为名,离开故土,乘船东渡,中日历史在此共同翻开了新的一页。
到日本朱雀天皇时代(930——946年),刘阿知后裔、汉高祖刘邦的第45代孙大藏春实官任征西将军。大藏春实因功被封为征西将军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日本天承元年(1131年),一直住在原田的刘氏后裔正式以原田为姓,之后逐渐形成了今天日本社会中的著名姓氏——原田。到今天,原田家族已传到刘邦的第93代。这支源出中国刘姓的日本原田家族,在九州岛福冈市建立了汉太公庙。他们至今保存着代代相传的族谱,注明自己是刘邦的后裔,而且按照传统的礼节到太公庙对刘邦等刘姓远祖进行定期祭祀。
原田家族在日本很受人们尊敬,他们也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先,1988年还特意专程从日本来中国为其祖先刘邦、刘彻祭陵。
鉴真前五次东渡日本,皆告失败。公元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晁衡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同他们一道东渡。当时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为日本拒绝,因此不许鉴真出海。鉴真便秘密乘船至苏州黄泗浦(在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东渡苑内),转搭遣唐使大船。随行人众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队扬帆出海,此时,普照也于余姚赶来,11月21日,鉴真所乘舟与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余两舟一舟触礁,12月20日,抵达日本萨摩。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七年)5月6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入灭之前,其弟子为鉴真膜影,立夹漆像,传世至今。
在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有这样的描述,说杨贵妃是被人代替而死,或是她上吊后又恢复了元气,最后在遣唐使的帮助下,才到达了日本。倘若杨贵妃是被别人代替而死,那下葬的人又究竟是谁,史料明确记载,贵妃死后用紫色被褥将其草草埋葬,难道埋葬的是一个顶替她而死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坡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