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三改招牌(小说)
从前,有个年青人叫刘良明,家庭贫困,年方二十,中等身材,五官端正,有一双鼓突明亮的大眼睛,看相人说他有学手艺的好本领。他聪明伶俐有头脑,嘴巴甜会恭维人,做梦都在想早日富起来。俗话说,‘养儿不学艺,挑担卖苦力’。人生在世,必须要学一门手艺,他想人都离不开吃穿二字,只要在这两个字上想办法下功夫,就一定能挣钱发家致富。他决心从穿的方面入手,拜师学裁缝手艺,他一连拜了几个师傅,都嫌弃他家庭贫穷,交不起投师钱,拒收他为徒弟,最后他去拜一位老裁缝为师,终于如愿以偿。
老裁缝师傅名叫梁友福,年过五旬,头发花白,面目慈祥,裁剪手艺超群,是铁打的钉耙-——一把硬手。他膝下无子,只有一女,名叫秋菊,芳龄十八,心灵手巧,针线活相当不错,是她爸爸缝制衣服的好帮手,老人爱如掌上明珠,一家三口吃穿不愁。常言少裁缝老医生,他年纪大了,正想找一个好的接班人,见刘良明长相聪明有礼貌,比他女儿年长二岁,是个学裁缝的好苗子,便收他为徒,写了三年师徒合约。
刘良明进了师傅家,成天围着师父转,师父前师父后喊得蜜蜜甜,对师母的家务活他也抡着做,师母也打心眼里喜欢。梁师傅觉得他的眼力不错,找这个接班人找对了,便毫无保留地教,他虚心认真地学,师父教得快他学得快,未满三年就把师傅五花八门的裁剪技术学到了手,有了单独开店营业的本领。他向师父提出要求,提前出了师,师父对他说,“你手艺学得差不多了,我家里缺人手,你就留下来,在我家一起做,收入的钱我分给你一半。”他回答说,“我想自己去闯一闯,把家业立起来。”师父认为他有志气,支持他自己新开一个裁缝铺子。
可是,新天的裁缝铺并不是他想像的那么顺利,困难和问题不断出现,他不得不先后改换了三块招牌。
究竟打什么招牌才好呢?他冥思苦想了好几天,最后想到师父家的铺子,做绸缎料子比做布料工钱高一倍以上,来做绸缎的人也多,要多揽钱就要多招揽绸缎活。接着他又走访了一些裁缝铺,征求意见。常言‘同行生嫉妒’,那些铺子的老板都没给他说真话,同行都对他说:“做绸缎料子比布料的工钱多一两倍,可以肯定做绸活比布活挣钱。只可惜我们没那个手艺,你做肯定挣钱快、挣钱多!”他认为他们说的是实话,心里便拿定了主意,请了当地最有学问字写得最好的的一位老先生,帮他做了一块“新开裁缝铺,做绸不做布”的招牌。
这新开的裁缝铺店铺门前竖了老先生做的那块醒目的招牌,过往行人都停步观看,称赞招牌做得漂亮。他满以为做绸缎衣服的人,会络绎不绝的前来光顾,却万没有想到,店铺开张后过往的男男男女女远远地望了一眼招牌就掉头走了。开了张两三个月,门庭冷清无人问津,没有接到一份绸缎活儿。人要吃饭、房要租金,不但没有收入,反而欠下了一屁股的债。
刘良明十分苦脑,他问邻居朋友,他的店铺为什么无人问津?朋友说:“镇上和乡间的人大都是农民,常年都在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夹背,他们那能穿着绸、缎干活,哪有钱去买绸缎来做衣服?”
刘良明正在愁眉苦脸之时,师父突然来到了他的铺子里,问道:“良明,你这铺子为啥没活做,是不是你手艺还不过硬?”刘良明说,“师父,我是你的徒弟,师高弟子强,你做绸缎的手艺我是完全学到了家的,所以我才专门挂了这门上的招牌。”师父说:“问题就出在你这招牌上了,你咋没想过,这方圆几十里住的大都是贫民百姓,能穿绸缎的有几个人,即或有做绸缎衣的人,也都拿到了我那里,我是做出了名的,别人不会看你这招牌就来做的。”
刘良明觉得师父的话说得有理,便问:“师父,那我现在该怎么办?”
“做什么事都要慢慢来,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师父接着说:“我建议你还是先从布活做起,等你一天一天做出了名,生意肯定会好起来。”
“师父,我听你的话!”良明答应得很干脆,“从明天起,我就改招牌,以做布活为主。”
第二天,刘良明怎么也没想到,师妹秋菊姑娘拿起布料来到他的铺子里说:“师哥,你帮我作一件布衣服好不好?”
刘良明想这肯定是师父的主意,考验他是不是真的要做布活了,同时也是试他的心是不是对师妹有情,他连忙说:“你来做布衣服,真是太好了!”接着,他就拿起裁尺开始给师妹量身材尺寸,他的手接触到师妹的身体,心里升起一股爱的烈火,充满柔情蜜意又含情脉脉的目光,全部落在了师妹的身上。心想无论如何,都要给师妹这件衣服做得最好,让师父师妹都满意。他一连量了两三次的尺寸,才动手裁剪布料,然后就飞针走线缝起来,动作是那样的熟练敏捷。师妹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两个时辰就缝完,刘良明给师妹试穿,看看合不合体。师妹接过手穿在身上拿起镜子一照,心里非常的满意,脸上笑成一朵花。刘良明的双眼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心里像丈母娘看女婿——横竖都欢喜。
“师哥,谢谢你给我做了这件好衣服!从今以后,你的生意一定会好起来!我建议,你把招牌改成‘既做绸活又做布活’好不好?”他认为师妹这个建议真是好,决定按她说的把招牌更改好。
刘良明把铺子的招牌,按师妹秋菊姑娘提出的建议改成了“新开裁缝铺,做绸又做布”,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一些做布衣衫衣裤的人纷纷前来。
他开始感到一个人难以招架,心里想找一个助手,正在这时,有一个老妈来到了他的铺子里,问他是不是需要找一个下手?刘良明说:“眼下那里去找得到这样的人啊!”他用眼睛瞟了她,心想,难道你这老妈子有这本事来帮我吗?
老妈子看到他迟疑的眼神神秘稀稀地说:“我帮你介绍一个姑娘来做帮手,包你满意,今后你可要重谢我才行。”他说,“不知你是介绍那家姑娘,我是否认识?”她说:“这你就不用考虑了,我明天带来,你一定会高兴,保准你笑得合不拢嘴!”
第二天,刘良明的铺子刚开门,东方太阳的红光就照了进来,铺子里显得生机盎然,老妈挽着秋菊姑娘的手出现在了他的眼前,说,“小师傅,这姑娘你认识吗?”没等他回答,秋菊说:“师哥你要找帮手,我来试试行吗?”
“好好好!”刘良明心里求之不得,满脸笑容连声说了三个好。
秋菊姑娘是他师父的好帮手,飞针走线十分纯熟,与他不差上下。从此以后,师妹每天都来他铺子里帮忙,像给他爸当下手一样恭心,每天接的布活基本都能做完,他的收入大增,不但有了钱付租金,生活开支也不愁,脸上也多了一些笑容。
过了一段时间,刘良明把收入算了一个细账,发现接的活儿显著多了,但收入还是比较微薄,只够房租和生活开支,他又开始愁眉苦脸。师妹秋菊姑娘又给他出主意说:“手艺人不光要手艺好,还要服务态度好,我建议你利用布头布尾、边角余料,给顾客做补衣补裤的活计。”
听到师妹秋菊姑娘的这个建议,良明想到自己是一个穷人出身,民间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这样的服务,肯定活儿更多,他的裁缝铺肯定会更加兴旺,又欣然接受了她的建议,决定立即再改招牌。
刘良明的裁缝铺子就又改了招牌,十里八乡又引起了轰动,纷纷议论,说这裁缝铺三改招牌,越改越为百姓着想了,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
没过几天,有个樵夫上山打柴,穿的裤子屁股处遭柴撕破了,里面没穿内裤,肌肉露在外面。回家路过镇上,往来行人多,让人看着很难为情。他来到裁缝铺门前,抬头看了门上的招牌,走进铺子里试探性地问道:“裁缝师傅,我裤子破了能否帮我补补?”
刘良明毫不考虑地回答:“可以,可以!”樵夫便弯下身子,让他在穿着的破裤上缝补。补到完工时,他的脸贴在樵夫屁股上去咬断线结,樵夫回头看见一笑,放了一个臭屁,樵夫面愧失礼忙问:“臭不?臭不?臭不?”刘师傅以为他在问补巴布料够不?连连回答:“布够,布够,布够!”
事后樵夫把这事传了出去,成了一则笑话。
有一天,一个穿着破烂像个乞丐模样的人,四十左右,中等身材,团头团脑,头戴一顶缠着一条破布的红布帽,黑糊糊的眼,满是灰尘的圆脸,样子显得很可怜,慢吞吞地来到他的铺子里说:“小师傅,我的衣服破烂成这样子,手头又没有钱,你能不能帮我缝补一下?”
“能给你补。”良明虽疑心他是乞丐,但也毫不迟疑地说:“请你脱下来,我马上就给你补!”
乞丐当即就脱下衣服交给他补,他立即就拿起针、线、布给他缝补起来,不到两个时辰,就给他缝补好了,乞丐穿上笑嘻嘻地走了。
过了没几天,县里一个官差,给刘良明送来了三百两银子,说是县官奖励他为百姓为穷人缝补衣服。原来那个乞丐模样的人就是县官,听说他这个裁缝师傅心好体贴人,无钱的穷人衣服破烂,他缝补了不收钱,便来他的铺子里看是真是假,结果是名不虚传,特派官差送来银子奖励他。
从这以后,他的名声像高山顶上敲锣——四方闻名,找他做衣做裤、补衣补裤的人络绎不绝。他和师妹秋菊姑娘实在难以招架了,便把师父师母也请了过来,仍然难以招架。师父给他建议,用县官奖励他的银子扩大店铺,招工招学徒,他们把话一传出去,乡亲都争先恐后把自己的子女送来学艺,拜不少妇女还抽空前来帮助做些针线活儿。活儿多了,人手多了,很快他的裁缝铺成了一个小工厂。刘师傅变成了大师傅,并与师妹秋菊姑娘喜结良缘,夫妻恩爱,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加上他们父母的帮助,生意兴隆,久盛不衰。
刘良明的裁缝铺培养了一批缝纫匠人,传承了他师父的手艺和品德。他三改招牌的故事说明,为顾客着想,才能赢得回报,生意才会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