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流年中的电视演变曲
当今青少年看到的,是时尚的电视普及到户,根本感受不到祖辈们在文化生活、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如何熬过那种寂寞和空虚的岁月。那时,百姓家里普遍家用电器,仅有一个手电筒和一个有线广播盒子;若家里有在国营单位、部门或乡镇挣工资的人,顶多也只有“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或钟表和收音机)。数千人口的大队或数百人口的生产队,也仅有一台收放机、扩音机,贫穷是那个时代的主色调。那时的人们,特别是精力旺盛、朝气蓬勃的年青人,步行或骑车十多里去县城、镇街看露天电影和八本经典革命样板戏(京剧、秦腔、眉户剧),就如同现在人们上会赶集逛超市一样,逢会不缺,以此来充实精神文化需求。
记忆是人生的档案库,是经历的记录本。1975年冬季,距家乡四里开外的太川抽水站,购回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周围七社八村的人们相互转告,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这一喜讯。我村几个回乡青年知讯之后,那喜悦兴奋的心情,不亚于自家得到了一件宝物。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生产队收工,这伙年青人狼吞虎咽吃完了母亲们做的晚饭,三步并作两步赶到了太川水站,去观看该站新购的黑白电视。当时,电视频道单一,收视还要在室外架设高杆天线,却仅能收看央视和陕西电视台转播的新闻、文艺类几个节目。在收视中,信号如同猴子变脸不很稳定,看着看着,时不时就会出现屏幕图像变形、声音变调等故障现象。半年时间就这样匆匆而过,我村一伙年轻人每晚去太川水站看电视从没间断。1976年元月至九月,伟大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和伟大导师毛泽东相继逝世,举国同悲、山河哽咽。故乡的人们比失去至亲还要悲伤。在悼念期间,人们一心想从电视上看到,从首都北京到全国各地沉痛悼念三位世纪伟人的现场直播,灌区周围十村八社数千群众,都涌到太川水站来看电视。由于电视屏幕太小,观众太多,站在电视机较近的观众还能看清屏幕上的人物形象,若来得迟的观众,就根本看不清屏幕上出现的图像,也听不见喇叭播放的声音,只能在回家的路上,聆听站在电视机较近的观众讲叙所见所闻。讲者津津乐道,听者如痴如迷。
经历时代变迁,胜过观看一场话剧。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先后在水站、公社农机站工作,挣到工资后,第一个月就购买了一部红梅牌收音机。工作之余,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品品文学作品和文艺节目,偶尔去公社剧院看看露天电影、秦腔大戏。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考取了国家干部,进了县城部门工作。晚饭过后,一如既往地同本单位众多干部职工挤在一起观看黑白屏幕电视。直到1982年夏收之后,我所工作的县农机局,终于凭票逐级审批,购回了一台十八英寸、体积较大、较重的日立牌彩色电视,从此,结束了单位工作生活中看黑白电视的历史。此时,虽然电视频道不是很多,但电视信号却稳定多了。彩电从屏幕显像到声音传播,较黑白电视有了质的飞跃。
岁月交替,流年似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在农村老家盖起了村中为数不多的二层楼房。在妻儿的强烈要求下,我从省吃俭用的工资中挤出四百余元,破天荒地给家里购回了十六英寸的黑白电视,为我家、也为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增添了一份文化生活乐趣。每逢晚饭过后,妻子就把电视机搬到院中,摆好凳子,让家人和乡亲们欣赏电视节目……嗣后一两年,家家户户陆陆续续都购买了黑白或彩电,每临夜晚,我们家里也清静多了。
时代变迁日相催,发展飞速难想象。特别是交通通讯、电子产品真是日新月异。电视、手机等发展向轻、薄、精、倩、时尚方面转变,家用智能化电器基本普及,电视机更新换代超乎人们想象,环保时尚、智能化、大屏幕、高清晰、多频道、多功能、多图显示电视层出不穷、寻常百姓有了更宽更广更为理想的选择。“四世同堂”同屏观看理想节目,已经变为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人们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由单一的温饱型向多元的幸福型转变。看到这一切,当年青春勃发、朝气蓬勃的我们,均已两鬓霜染,告老还家,偶尔聚在一起无不感叹,电视的演变史,正是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多年,百姓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缩影,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逐年提升的佐证。如此种种,更加增强了人们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信仰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为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而撸起袖子,拼搏努力!
作者以时间的推移娓娓道来,为“中国梦”做了铺垫。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