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贡献
我崇尚有才能的人。尤其崇尚那些将才能应用于工作实践,且有较大贡献的人。
先进人物、模范人物、英雄人物,是我崇尚的对象。不是先进人物、模范人物、英雄人物,有些我也崇尚。
只要他真正地奉献于社会——无论是工人、农民、战士,还是商人、学者、干部。
小时候家住乡村,一见到上面来人,无论是县里的干部,还是公社或大队的干部,都羡慕不已。现在一回想,倒不是因为他们具有“官衔”,而是觉得职位越高贡献就越大的缘故,把职位看成了贡献的象征。当时,我认为这些干部的职位就不小了。
岁月的流逝,冲淡了我的这一“贡献观”。职位高,就意味着贡献大吗?对某些人而言,虽然成立,他们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以身作则,对党负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对另一些人而言,则完全不是这样了。地位越高,离群众就越远,甚至颠倒了主人与公仆的位置
渐渐地蜕变为党和人民的蛀虫。工作岗位成了谋私的舞台,手中的权力成了摇钱的道具,自己的身份成了“双簧”演员。陈希同、王宝森之流,就纯属此类。
职位越高,觉悟就该越高,贡献就该越大才是,怎么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呢?无非是只顾自己,不顾百姓,“一切向钱看”而已。
以前我常想,一个干部对自己的政绩,自己的贡献,只要常回头看看,为官几年都为百姓办了哪些好事、实事,总能有个正确的估价,说出来一定是客观的、真实的,因为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现在看,这想法未免天真可笑,不少人正在大搞“人为拔高”哩。
“自我拔高”并不可怕,上级不承认,群众不认可,就“轰动”不起来。可怕的倒是“组织上”的拔高,那“作用”可就大了。但目前看,这种“可怕”之事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不仅确实存在,且有蔓延之势。
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有也罢,无也罢;大也罢,小也罢,是一种客观存在。倘若评说,广大群众才最有发言权。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水分,提高纯度,具有可信性。再说,自己说出来的东西即使真实,也难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
一个人如果将其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被减数,而将社会对其的付出作为减数,进行一下有理数运算的话,其差值无非有三种,或大于零,或小于零,或等于零。“文革”中涌现出一批“三种人”,即“打、砸、抢”者,那已成为历史。但这以正数、负数和零来划分的“三种人”,不仅现在,就是将来也是十分成立的吧?因而我想,面对现实,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怎样的“差值”选择,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人生课题,尤其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讲,无疑就更加重要了。
贡献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农民种田是一种贡献,工人做工是一种贡献,战士保家卫国是一种贡献……但对某些不合格的公仆而言,就不能这样看待了。他们政治上不合格,能力上也不合格,还时常搞些歪门邪道。我以为,让其早点下岗,别“站着茅房不拉屎”,也就算得上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了。当然,这样来看待他们的“贡献”,标准的档次未免低了点。但你想想,难道还能指望其办出一些什么光彩的事情吗?这恐怕也就是“实事求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