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号散记
以前,当然主要是官、商、文、僧等,在名字外,还有号、字、别称、异名、官称、地称等等。
就举异名来说,在那信息不太流畅的年代,也少重名,有的可能是有意改了的。比如:[清]陈诈明,别号:稽留山人,同朝的金农,别号只差一个字,叫稽留山民。无独有偶,[清]王鸿绪别号是横云山人,同朝的胡远则叫横云山民。翻开家藏的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人名大辞典》,发现异名也很少重用的。这大部头词典的编纂者二十四人,现代比较能知晓的如张元济、徐珂、陆嗣章等等。这部当时大洋八元的辞书,“缘起”说:“吾国人名词典,前无专书,旧有者《万姓统谱尚友录》,其稿久已。然诈误叠出……”还说:这部录书意在杨善,有元恶大煞者,虽历史上关系甚重,也屏之不录。看起来,批判的还真有辩证法的思想。翻开大辞典来看,历代帝王、春秋诸侯、四裔酋长、五胡十六国君主、方内方外妇女、畸人逸士、一代名臣大儒、专门绝特隐晦枯槁之士、魁悍雄杰之徒以及散见、未及、有无碑志、散落诸人等,洋洋洒洒数万人之多,费时六载。即使其人一言、一事、一艺、一鳞均予收入,真是众才云集、斟画考校、更迭探讨、三复其稿、久而后定,是当今也不见的大成。
可是,查遍了异名表,别名欣雨的,却没有。欣雨这个笔名,是我在改革开放不久,左倾思潮又来时,写了一篇杂文《老调子该唱完了》(刊于《甘肃日报》),为了不同于旧话,起的笔名沿用至今,现在很是觉得有新意,但是,现在看来,当时有点自大了一点,竟敢谐音自诩为“新语”,这不有点像一位大学者说:“我介绍了那几个地方,才有人去旅游了。”仿佛那地方从来就没人去过、从来就没名气,所以我好惭愧,当时为什么那样取名,现在只做符号吧。
【编者按】往年的人不仅有名,还有字和号,例如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今人觉得取字号麻烦,便只保留一个名字即可。其实,名也好,字也好,号也好,不过是一个人的另外一个符号而已,叫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点内涵,有点修养对,有点风度,这才不愧为人也。欣雨老师对此颇有研究,随意给自己取的笔名,竟然也是前不与古人同名,后不与新秀撞车。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