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一条写满音符的河(散文·征文)
我愿意把罗曼·罗兰比喻成一条河,是因为他的人生和他的作品一开始就以河的姿势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条河流经我青春的岁月时,我被他的雄浑壮阔、自由无羁、热情澎湃的势头震住了,他的文字之流融进我的血液,我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饱满,充盈。
不知有多少个白天我捧读他的文字,欣然之中手舞足蹈,又有多少个夜晚我兴奋难眠,反复咀嚼,为的就是他人格的伟大哪怕是只洒播出一点点光辉,都足以让我感觉宽厚温暖,光芒万丈。这条河浸润我,河里时而沉静时而激昂的声响感动我,我想带他来到千千万万青年面前,我想他深广的河流流经每一个人的心坎,而他创作的音符能飘在世界的上空。
凡他流经的地方,生活的热情高涨,人与人之间充满超越一切之上的爱——罗曼·罗兰在青年们那段迷惘的岁月里,注进自由、激情与梦想的音符,奏响英雄主义的乐章,他的河流在往后的岁月里将越来越宽阔,深沉,汹涌,成为全世界驻足凝神倾听的音乐。
一、源头的寂寞岁月
一首歌总是在平静沉稳中开始,正如一条河的源头总是深藏于寂寞的高山。这股涓涓细流缓慢地流淌,从容不迫地贴地而行,它不像潭水一样幽静,也不像瀑布一样一路高歌,而是淙淙地、顽强地寻找自己的方向,沿途只有寂寞相随。
母亲孕育他,是在历史悠久、宁静、舒适爽朗中略带活泼的法国勃艮第地区。1886年1月29日,这个柔弱却热情充沛的生命,在他不熟悉的地方,在他难以想象的过去里降生了。在幼小的生命里,一条深沉的岁月之河中浮起了过去时光的无数岛屿。罗曼·罗兰的幸与不幸,皆因为他一在这个时代的法国,因为拿破仑时代的辉煌刚刚过去,法国的大革命即将到来,空气里弥漫着硝烟和战火的味道,人们狂热地投身于战斗的大潮中。罗兰的童年经历了普法战争,战争的失败像一片阴云笼罩在每一个法国人的心头,尚在生命的最初,罗兰就已担负了家与国的重任——为了他,父亲放弃了很好的工作和优越的生活,陪他到巴黎求学,而此时的巴黎已经陷入战后的萧条。
在勃艮第地区的田野和宽阔的草地之间无忧无虑地生活,倾听贝多芬、莫扎特,阅读莎士比亚的童年时代结束了,在巴黎喧嚣的街道上,他开始了中学的岁月。他进入了法兰西许多名人和精英求学的圣路易中学,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用以拒斥巴黎的严酷和冷漠;他感受伟大的音乐,从音符和节奏里体会伟人的思想;他与二十年后一举成名的同学保尔·克洛岱尔无数次交谈,思想日趋成熟;他再次走进莎士比亚的剧本,领略最罕见和眼下最需要的美德和深邃的人道精神……中学的罗曼·罗兰,已经具备一个乐评家和一个文学家的潜质了,更何况,还有大学。大学时代,他的生活“宛如封闭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局限于高等师范的宿舍里,他研究苏格拉底和斯滨诺莎,结识斯瓦雷斯,渐渐具备了描绘历史方面的巨大天才,那时,他就梦想着写一部长篇小说,写一个为世界而心碎的单纯的艺术家的故事。
在这条河流的源头,水质晶莹,水流盈盈,在寂寞的岁月里,蓄养包容一切,日渐壮大,剩下来需要的,就只是岁月了。
二、上游的几股清泉
寂寞的岁月过去,河流需要壮大,需要吸纳天地间的精华,以充实自己。这时,几股清泉向它汇集,在它们的滋养下,它迅速地成长为一条健壮的大河。
是的,对于罗曼·罗兰而言,法国家乡,贝多芬的德国音乐,是最初汇入的两股,而莎士比亚的热情呼唤加快了它的流动速度。然后是托尔斯泰。在罗曼·罗兰心里,托尔斯泰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即使相隔遥远,也无法阻挡他对他的向往。然而,又正是托翁的《我们应当做什么》,将罗曼·罗兰心中的一切打碎,再交融,重建。可以说,托尔斯泰是这几股清泉中最重要的一股。
从前,罗曼·罗兰的满腔热情,少不了贝多芬和莎士比亚的鼓励,这种鼓励到了托尔斯泰这里却被说成了一种教唆与祸害。罗曼·罗兰把大师当成神一样崇拜,可想而知,托翁的这番言论在他的心中点起了怎样的燎原大火!“他把整个现代艺术像谷糠那样打扫出打谷场,把罗兰心中最神圣的东西逐入了黑暗之中”(茨威格)。
罗兰在阅读《我们应当做什么》时,对托翁的思想有过激烈的怀疑,为了向他所崇敬的大师陈述自己的观点,他鼓起勇气在他的小阁楼上给遥远的俄罗斯写了一封信,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斗争。他没有奢望得到回信,然而,几个星期后,他收到了托尔斯泰长达三十八页的书信!这于他的人生,是何等的鼓舞!而托翁那“只有那些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才有价值,只有那些能为信念作出牺牲的人地称得上艺术家“的论断,直接指导了他一生行走、流淌的方式!
因为有了托翁的回信,罗曼·罗兰迈向文学的步履更坚定了,而他的人格受到托翁的影响,愈为宽大、温厚、博爱起来,从平凡寂寞日渐走向伟大。
茨威格这样总结托尔斯泰对罗兰的影响:“历史很少能比这个实例更有力地说明,在道德世界就像在世俗世界里一样,从不会有一个原子失去力量。托尔斯泰为一个陌生青年所耗费的时间,又在罗兰写给千千万万陌生人的千万封信中复活。无边无际的秧苗今天已遍及世界,却都是由一颗好心播下了种子产生的。”
三、活动在“琴键”上的手指
宁静的河依旧流淌,河面波光粼粼,阳光的手指在河面跳跃,仿佛弹奏起乐音的音乐家飞扬灵动的思绪。
在生命的每一个时期,罗曼·罗兰总能遇到思想的先知,而在他积蓄力量的时间里,他在意大利罗马古城拜见了高贵的马尔薇达·封·迈森布格,她已年过七十,仍然清澈明净,她带他一起见识了瓦格纳、尼采、马态尼、赫尔岑的思想,她用柔和的有如母亲和老师的手指把他的骚动不安引向了精神自由。从她这里,他获取了自信与自觉,将不朽的英雄的现在、文学创作、音乐和科学所组成的三和弦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三和弦不知不觉地协调起来,此时,他的血液里已经活跃着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伟大传奇了。
渐渐地,他的乐评开始在法国发表。他投身于从小就热爱的音乐,研究遗失的音乐文献,拜访音乐圣地,在文学创作时描绘在音乐里不可比拟的形象,阳光的手指柔和稳健,大家都乐于欣赏。
同时,他开始在《半月丛刊》上陆续发表《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写作大量剧本,这些在后世影响极大的作品,在当时却没有领到一分钱稿费,这在欧洲文艺界是绝无仅有的事——手指弹出的是最美的乐音,然而,观众稀少,没有掌声、鲜花和从天而降的金币。这条河依旧静静流淌,河面上金光闪烁,美丽异常,然而,阳光的手指弹得孤独,乐音无人能会。
直到罗兰四十多岁,十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半月丛刊》上发完,他仍没有稿费,没有名气,没有权势,也不活跃,他辛苦创作,为人民而写,却竟然没有人能够认出他来!
感谢上天,是安静成全阳光手指的灵动,这些手指孤独地弹着歌,流向更激越的篇章。有句话说得好:“强者总是需要孤独,然后才能赢是整个世界”,如果浮躁,如果对成功过于热衷,他敢毫无希望地着手完成一部十卷本的,不以情节为主要卖点的长篇巨著吗?在民族主义盛行的时代,一个法国作家的作品里,却是一个德国主人公,而且全文充满对这个主人公的肯定,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与沉静,这根手指怎敢弹下一串这样的音符?
只有不受干扰的安静,才能从容地按照预想的丰富多彩去完成它。
四、激越完美的篇章
一路宁静地走来。如果没有跌宕,便没有摇曳多姿;如果没有曲折,也就没有“柳暗花明”的“又一村”的景象。河的生命在于奔流,有奔流就会有激越。属于罗曼·罗兰的激越篇章,是在七重烈火的锤炼下,在几近干涸时奏响的。
因为无名,他的写作,给他带来的是外部生活条件没有保障,没有强有力的伙伴,没有期刊杂志与出版商愿意出版他的文字,没有剧院愿意演出他的剧作——他在黑暗中摸索,靠的是对真理的信心与改造一代人的精神的意志,以及坚定地去实施自己的理想的行动。“我不需要掌声来维持希望,也不需要用成功来坚持到底”,罗兰的话对浮躁功利的现代人无疑是一个提醒。
他的巨人三传,因他想让我们“呼吸英雄的心灵”的愿望,在艰难的环境下用激情的笔完成,这是他留给后世的第一笔财富,从中我们感受到他对于生命的热情。渐渐地他拥有了一批忠实的读者。在他需要创造英雄时,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随之而成熟了。
毫无疑问,《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它贯穿他的一生,在缓慢漫长的酝酿后形成,因为要防止危险,很晚才揭开。因为有了寂寞岁月为方石,且扎根于知识的坚实土地,经过岁月的多锤炼,这部纯粹的作品,叙写自由而热情奔放的心灵,具有人道主义的道德力量,欧洲的大风暴也无法动摇它。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生就像罗曼·罗兰一样写满了奋斗、反思、孤立无援、再奋斗的英雄文字。虽然并非自传,但每一处心理活动都足以使向往着奔腾的青年产生强烈的共鸣。它是我所看的唯一一部不以局面情节的曲折而以探索心灵的深刻笔触,跳离国界抒写人类共同的欢乐与苦闷来赢得读者内心流连忘返的作品。他书写克利斯朵夫与奥里维的友谊,书写克利斯朵夫与多个女子的不同形式的爱情,最后停留在安静的带着有底蕴的法国精神的葛拉齐娅身上,在两个代表着法国精神的人身上,克利斯朵夫得到了自己与这个世界,与自我的和解。这部作品像一部史诗般向人们揭示这个世界的美好,他热爱生活的天性,使人深受鼓舞,让人明白,他取得胜利的力量就是生活本身,我们从他的文字里可以得到一个信念——坚信不疑地热爱这个世界,以此来平息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战争。
在罗曼·罗兰凭着《约翰·克利斯朵夫》而名声鹊起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这位英雄在书中的预言不幸得到验证。这是一场仇恨与鲜血的大洪水,是欧洲这块古老的,被鲜血浸透了的大地从未经历过的一场劫难。罗曼·罗兰不是置身岸上的空谈家,他带着他的笔投入战争中试图劝阻人们停止杀戮,他致信给德国的学者豪普特曼,致信巴黎大学的教授们,然而一切无济于事,这种为战争制造一条诺亚方舟,然而现实给予他痛击:他遭到来自各国文艺界的共同攻击,他让战士们思考战争,让本国的爱国者宽容他国的爱国者。他的意图遭到人们唾弃,他被大众钉上了十字架,讽刺的是,他只是在宣传一个关于人类“爱与和平”的真理!辱骂、攻击、孤立,罗兰在物质极为溃乏时,精神上也进入了极度无援的状态。他逃到了日内瓦,但他没有逃开自己,这个一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勇士继续奋笔疾书,再次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超脱于混战之上》。当时唯有保持中立的瑞士《日内瓦杂志》愿意发表,在二战中,它第一次传出了坚定不移的正义的清晰声音。“在这篇文章里,信念朝着崇高的理想飘荡,就像一只海鸥翱翔在鲜血的洪流之上,它是在仇恨疯狂成长的树林中砍下的第一斧。”(茨威格)
在一战中,他众叛亲离,但他坚持自己,这需要多大的勇气!罗曼·罗兰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写作者,当以悲悯情怀关注人类自身而非单个的“自我”。我又想起了那句话:命运与他嬉戏,玩的是崇高的游戏。
五、汇入大海:障碍创造天才
在这条日益深沉宽广的河即将汇入世界文学的大海时,我们不妨来看看他的个人生活吧:在他最困难时,他的妻子与他离婚,从此他没有一个女人;在获得荣誉之前,他住在巴黎的两间狭小的斗室里,四壁是书;而在获得荣誉后,他却同时被孤独侵袭,他住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维尔纳夫的一个旅馆小房间里。他无家可归,没有朋友和亲人,但他坚持自己的良心,他知道,他所遭遇的孤独,正是人类共同的孤独,只是很多人在喧嚣中否定它,而他坦然接受。
他平时总是穿着一个修士的黑衣服,瘦高,柔弱,面容苍白;太阳穴下的细细的皱纹让他看出他是一个工作多睡觉少的人;他的头发在高高的额上泛着银光;短须稀疏柔和;他双手修长白晳,好象专为钢琴和鹅毛笔而生;他举止温文尔雅,走路微微前倾,轻手轻脚。他看上去是一个那么柔弱的人,与他笔下的强劲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你只需看看他的眼神便可知道,克利斯朵夫流淌着他的血液——他的眼神清澈、锐利,干净,深藏着博爱的光辉。
在无数个障碍面前,他勇往直前,生命越来越强大。他汇入大海了,大海用它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时代用他预言的真理一次次地青睐了他。但他为人类共爱所做的努力真的实现了吗?原谅我用罗兰自己的话来回答吧:“越是深入探究伟大创造者的生活,就越是对他们的生活所包含的种种不幸感到震惊。他们经受了通常的考验和失望,这些都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敏感性。他们的天赋使他们领先于同龄人二十年、五十年甚至几百年,从而在自己周围创造出了一片荒漠,这注定了他们要进行绝望的努力,同时几乎无法生活,更不用说能够胜利了。”
补遗:1915年,罗曼·罗兰凭《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以及他对世界人道主义所做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荣誉对于他而言并不是终点,而是道中的收获的必然,他得到真正的荣誉是,他将永存于追求自由与真理者的心中!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