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焚泥成埙空谷音(随笔) ——读傅菲的《焚泥结庐》
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诗篇和画卷。木心,那个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倾尽一生,用写作和绘画素描他的“遐思”,活出了绝尘的品节、尊贵的骨格和金句纷披的艺术人生。
在《焚泥结庐》中,傅菲保存土陶品最好的方式却是,用激赏的深情抱慰和悲怆的惊鸿一瞥,以抟文为祭的记忆存档模式,补录一幅集体协作的手工劳作图景,还原一份身体和情感的共享体验,续接一种非物质文明遗产已然断链的活态传承。
一、做陶人的手艺精神
傅菲的《焚泥结庐》,是一篇有关于乡村传统陶艺和民俗文化风情的长调叙事散文。那些幽寒、和暖的土窑,和原色、朴旧的陶品,一如饶北河枫林村人家常的日子,秘藏着山野的清气和大地的泥香。
“我们”一眼望过去,能看见的是光,水,和泥。镜头再近些,又看见的是四个芦苇蓬,一个踩泥池,一个晒陶坯的场院,两条堆陶器的地垄,两条陶窑,规格各异的土陶用具,是土陶厂的全部“家”当。
家当之外,不可或缺的特写镜头是人:一群生活过成艺术的制陶师、做陶人、淘气又醒事的孩童。
喝酒吃三分熟七分生的肉,打老婆,唱小调,与寡妇调情,为死人洗身也守夜,有孝心,有胆识,有人情味,却又少些文明的驳杂生活,是属于制陶师文港的丰饶与精彩。
几里路,几道坡,耗力的拉,挣命的拽……荣岩,有蛮力,有人情味,偶尔谈白,胃口奇好,骨性也奇硬。在拉泥、踩泥中,他年轻的赤脚,发挥着无可比拟的功用。它吸盘一样吸附在地面,收缩的脚趾像五个患难的兄弟,紧紧团结在一起,血液的恩情使它们再也不会分开。
一池泥,碎脚的踩,蹄印叠着足印,一窝连一窝,荣岩和牛,沿着池子打转圈。
泥墩在石板上,啪哒啪哒,反复地摔打,摔打泥墩的人,鼓着腮帮,憋着气,粗壮的双手像一对木浆……
拉泥、浇水,泡浆,踩窑泥,这是陶泥工的荣岩与蒙黑布的牛,人畜合作一辈子的活计,也是贫弱乡村中无数做陶人一家老小微薄生活、经济的来源和精神支撑。
略一扫描,斯情斯景,与《摩登时代》中,那个站在高速流水线上,像机器人一样拧螺丝的“卓别林”,似乎有着某种神似。然,深一思量,与卓别林的冷嘲和讽喻全然不同,《焚泥结庐》的文意和旨趣却是别有枢机。
踩窑泥,祭窑神,烧窑,封窑,一环扣一环,熊的苦干,狼的合作,猪的食量,本真的人性,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毫不含糊。
挖泥、拉泥、踩泥,我死了,不要棺材,用泥把我裹起来,扔到后山去。“泥是我的胞衣,也是我的棺椁。”荣岩一席死葬的遗愿,观照生命本核的同时,显露出一种原生、真朴、厚醇的生命哲学和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在与无常的命运抗争中,他不饶岁月,不饶自己,不饶点滴,张扬着一种安忍、乐命的生命哲学。可是,在时间之河中,岁月又何尝饶过他们,回馈他们以甘美?
之于拐子文港,他最得意的是一手陶艺。二三十年了,枫林村,从屋舍到瓦、缸、瓮,哪一样不经他的手,哪一个说不好?可,捉襟见肘的贫寒日子却如影随形。一家长住茅草房,用竹篾编起来,一列一列地压在悬梁和木条上。两个男孩缺吃少穿,也不读书,没防寒衣,冬天出不了门,不得不窝在炕上……一流手艺的陶艺师,生活尚且如斯,其他做陶人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之于打了一辈子赤脚的荣岩,五十岁就患上水湿,由拉泥工改卖陶器,再换成柴火,拖着病体维持一家生计。吃了再多的苦头,他也笑着活出了人的样子。临了,他躺在一尾蒲席上,等待最后的时光,身子有了陶泥的色泽,灰暗,浅褐,灰烬的那种颜色。
之于父亲,他会记账、讲国家大事、经营饭食、善解人意、还担当着业缘关系地缘关系的润滑角色,常思考不着边际的问题,是一辈子干体力活的农民知识分子。
亲近泥土的传统手艺,是一种宿命的苦役。他们从泥里挖了多少,也要还回去多少,谁都不欠谁。因此,他们一辈子都在还债,悲辛地活着。
泥,就是人的命运。泥以鸟的形式叫,以油蛉的形式低吟,以虎的形式咆哮,以草木的形式一岁一枯荣,以人的形式更替。人生而死,都与泥土缠绵,最后,一拍两清,尸化成泥。
之于“我”和童伴,水缸,米缸,钵头,土瓮,酒瓮,一应土陶器物,现实态的乡村,日渐苍凉的泥土味,就是家的形态,温暖如母亲陪伴小孩酣睡时的腋窝,也是“我”和童伴成长的摇篮和心灵的教堂。
推车,守夜,看守器物,滚陶泥浆,熏干陶泥,蹦跳着搬运小陶器,坐水缸浮游,吃烤芋头,分食新枣,瞻望原始的夜空……
拱形的窑顶,发黑的土砖,有规则地砌出一条条半圆形的弧线,简单,柔美,像鲸鱼滑过水面的脊背……
那里有孩童本真的乐趣,有开蒙的智识,有灵魂的照面,也有邻里间朴醇的温情和关爱。
隔着月光水岸,回望那些悲辛与共的画面,咀嚼火烤烟熏的泥土味,反刍做陶人的手艺精神……一切都在静谧中安歇。唯有时间的河,在身心和情感的共享体验中,慢慢地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
二、手的生活意象
我们是在大地上蜗行的人。傅菲说,当我们日渐衰老,最终环抱着的是日渐苍凉的泥土味。我们出走,因为有了欲望。我们回来,因为需要了却。
岁月催人老,生命行走在消失中。荣岩叔走了,文港叔也走了。
但,墨黑的深景里,几双缠绕在一起的手,一直萦绕于心,挥之不去。
一只只宽大、厚实、嶙峋、沾满了泥浆的手啊!干裂的旱田一样皲裂,紧触、团握在一起,粗粝的指甲缝隙里有黑黑的泥垢。这是父亲的手?还是文港叔的手?是是非非中,却难以分辨那一只只手的主人究竟隶属于哪一人了。
它们在制陶磨具和土坯之间来回摩挲,被泥水浸泡、被陶片刮伤、被窑火撩伤……
浴火逢生,几天几夜的焚烧,陶品、做陶人的手印手痕、脾性、气血,它们和火融为一体,烧进了器物里。
在土与火的煅烧中,那些机械劳作中的身体体验和精神智慧、那些旧疤叠新疤、去而复生的疼痛,与温饱难继的生活,连缀成他们古铜釉色的生命主调。
在焚泥结庐的炼化厂里,从踩熟泥、培土陶到烧陶窑、出窑品的流水线上,哪一个制作工序,不都融熔着雨水、泥水、汗水、泪水和悲欣交集的尘土与碎影?土瓦,土瓮,土缸,土罐,几分土气,几分古拙,几分实用,哪一件土陶成品不是承载着最古老的宗谱、潜隐着家族繁衍史的真相和村庄新旧演替的谜团?
“我”突然看见了生活的脸孔,像历史铜镜中的面影,浮出了时光的河面之上。傅菲说,手就是生活的脸。
当一种职业与人无缝契合而生命终时,曾经的生存手段与生存目标合二为一,逆水而行的做陶人,必然会出现一种负迁移现象。在转交或叠合的过程中,他或她的身、心与灵,抵达化归尘土的再生与涅槃。
一个土陶厂的兴衰史诗,一代做陶人为生活而奋争的生命轨迹,那片负载着村舍日常的洪荒、与河流两岸族群的繁衍生息、孩童们的启蒙记忆、欢笑与梦想的土地,是所有土制器物的旧时光,也是做陶人灵魂的源泉和安眠的温床,葆有永远不会散去的体温。
三、陶品的历史回音
在科技发达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物美价廉的机器替代了手工制作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很多古老的手工作坊频临绝传,手艺精神也显出了衰颓之势。
土陶厂倒人星散。那些手的主人,还有土陶厂以及制陶的传统手艺,也遭遇了冷落、疏离和否定,陶品的生产与销路也自然成了问题。
傅菲以他奇崛的表情方式,祭奠那些正在离他们远去的陶品和古老生活的全部。
于是,他一次次逡巡在场院中,拍拍瓮,拍拍缸;他一次次彳亍在窑厂边,抚抚那些被废弃的陶片,摸摸被世人遗忘的窖门。那般深情又伤悼地呈述着自己对火烤烟熏的泥土味和土陶厂、窖洞的迷恋……
空气是看不见的,花香味是看不见的。但,他分明看到了:白昼里,器物散发幽亮的光泽,阳光过滤之后的光泽;黑夜里,器物和黑夜互为溶解,无声无息。他也分明聆听到了:火烤烟熏的泥土味里,制陶人的咳嗽声,阵雨的倾泻声,灌木的摇曳声,空气的爆裂声,木炭的炸裂声……
是陶品?抑或是埙曲?
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李叔同《晚晴集》说,埙曲,它成于泥土,发出的亦是大地的呜咽,不能自已。
亘古不息的呜咽,如浪涌似潮汐,此起彼伏。
沉溺于《焚泥结庐》,反复地读……沦陷于《阳关三叠》,反复地听……那些孤岸而安忍的“斗士”身影,那些丝帛振动的声响,那些埙与古琴的低吟合鸣,携裹着幽凉的泥腥与草气,流经时光的幽廊,涌入溢荡的胸腔,与心有所托的读者痴缠不休。
风声过处,大珠小珠落玉盘,弹跳成一纸嘈嘈切切的句子,字字是刀,划开了岁月的暗流,剖开了一幅苍老而永恒的画面——光从天上泻下来,无声无息。大地静谧,群山苍莽,饶北河奔泻千里,一颗颗褪去了血色之后的裸露的心脏,搏动着血气和热能,幽微而澄亮。
于开合的意识流中,记人、叙事、说理、表情、意想,时空交错,徐徐铺展出一个个清明蚀骨的场景和生活的脸孔——病榻前的忧伤、制窑的艰辛、出窑的劳绩、守夜的安睦、嬉戏的和乐、酒宴的人气、化苦为乐的自娱、荒蛮时代的先人心像、土陶厂的兴衰、生命本真的彻悟,饱含汁水的墨宝,在先人、做陶人、土陶品、陶厂、制窑工艺、上梁酒宴、新农村建设中渐次氤氲,与曾经沧桑的记忆,交接、互融、对流开来,直到将文字、埙曲、心像糅合在一起,衍生出平淡自然的原色、真味。
在“遄行”的八度大跳与“历苦辛”的复调呈述中,跳转的时空,频换的场景,和血的墨迹,神性的描写,错接的殇暖,协奏出一首首噬心的挽歌。它们是浴火逢生的交响诗,携卷着各种诗性的声响、各式生态、各个故事,掠过已经途经的山水,掠过火烤烟熏的土陶厂,掠过富含气血的龙窑、神性的土陶品和坚韧的生命本体,融进了一片田畴的微缩记忆中,汇流向时间之河,浩浩荡荡漫溢了两岸,泛溢出朴拙、厚重、沉静美的历史沉香。
即使土窑一个个废弃了,一具具陶品也丧失了光泽和人体温度,那种火烤烟熏的泥土味,和那些世代相袭的旷远记忆,包括文字的、声像的、民俗的所有信息,也会因其绵长、清澈、单薄又浑厚的内质,与阳光共融,与几百万年前沉积在地层深处的老泥共融,化为人类手足和社会生活的延伸部分,成就自然天籁的另一种历史绝响。
聊可自慰的是,伴随民族文化的复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手艺精神又显现了一抹复炽的微光。陶艺守成者水桶,领着儿子水东,顺应着顾客原生态、纯手工创作的个性化需求,制陶,做土陶工艺品,并誓言守着手艺到死。
人在,窑在,火薪在,传统土陶手艺后继有人,做陶人的手艺精神就会薪火相传。
手工陶艺,作为一种大国工匠艺术,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用火烧的精制火候,更多的是体现我们这个民族用心烧的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焚泥结庐》写些什么,通过对此文的阅读,粗略知道原作的大意,依稀看到了陶艺的家谱和远年的血缘,传承至今的悠悠厚味,以及这种陶艺精神的指向。
原作肯定写得好,解读与原作遥相呼应。

提纲挈领,点穴精准
大家都好好的,新春吉祥。

不敢大喊,就作淑女状,拘谨地低吟几句。
谢谢二哥留墨,鼓励。雁子会在以后作文中注意拿捏写作手法,尽兴而歌。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