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刘大爷开茶水店(小小说)
在很多年以前,茶店子这个地方四野荒凉、人烟稀少,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几乎都是贫穷人家,住房大都是泥砖墙壁、茅草顶盖,生活十分痛苦。
那时,这里也不叫茶店子,不知是战争还是瘟疫的原因,这里的大片土地上有数不清的坟墓,逢年过节都有人来祭祀,特别是清明前后来扫墓的人络绎不绝。
这里又是灌县(今都江堰市)至成都县(今成都市)往来的交通要道,经常有远道而来的过路人,口渴了找不到水喝,渴得难受,就到处找水。
有一年夏天,太阳火辣辣的,阳光像碳火一样烤人,一过路人口渴的要命,在这里东转西转,不知转了好久,找到了一个姓刘的大爷家里来。这刘大爷年过半百,家庭虽不富裕,但乐善好施,看到这过路人渴得要命的样子,非常同情,就立即端了茶水给他喝,那人解了渴连连道谢而去。
刘大爷家屋后有一棵枝叶繁茂的老茵树,树上的叶子无论老嫩,摘下来放在开水里浸泡后,开水凉了喝起来特别解渴。他想到过往行人走路时间长了的苦处,便经常把家里烧的“老茵茶”提到路边上去,给那些口渴的过往行人解渴。喝茶水的人对他十分感激,给他拿钱他也不收,说柴草烧的茶不值钱。
时间长了,刘大爷心想,这些过路人的劝说也是一片好心,说得有道理,如果多多少少收一些钱,他和妻子、儿子一家三口生活就会过得好一些。
于是,便把想法告诉妻子黄氏,她非常赞成丈夫的主意,说可以把屋后那棵老茵树上的叶子完全利用起来烧茶,常年都可卖老茵茶水。
接着,刘大爷俩口找年近二十的儿子刘得喜商量,在路边搭棚卖茶水,儿子非常赞同,于是就全家行动砍竹子、锯树棒、割茅草,运到路边去,几天功夫就搭了三间茅屋,其中一间砌了炉灶烧茶水,另两间摆放了可供十多人休息喝茶的竹木凳子以及石头砌的桌子,供过往行人在这里休息喝茶。
刘大爷的茶棚很快就开张了,他们用开水泡的老茵树茶叶水,像放了红糖的颜色,红中带黄,晶莹透明,很吸引人的眼球,喝了之后心旷神怡。每人只交一个铜钱,就可以喝个够,休息好了再赶路。
时间长了,刘大爷心肠好,笑脸迊送来喝茶休息的人,客人丢失在这里的东西,不管多长时间,他都保管得完好无损归还,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过往行人无不来喝茶的,几个月收入不菲,他又把茅棚改成了瓦屋,成了像模像样的茶店,他一人忙不过来,索性一家三口都来接待喝茶休息的人,茶店生意因此开始更加红火起来。
有一天,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扶着一个身体虚弱的太婆来到店里喝了茶水迟迟不肯离开,刘大爷问她们要到那里去?太婆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已无家可归了,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接着姑娘便细说了她们一家的遭遇:“七天以前,我们家遭了土匪打劫,父亲被土匪打死,房屋被土匪焚烧,我们母女有幸死里逃生,只好沿途乞讨借宿,现不知往何处去,如果大爷肯收留我们,不管在店里干什么都行。”
刘大爷听了她们的不幸遭遇后,心中十分同情,没有加任何考虑便答应把她母女留下来,太婆告诉刘大爷,她女儿叫王玉桂,自己叫王李氏,需要她们干什么,尽管使唤就行了。
王李氏母女对刘大爷收留她们非常感激,在茶店里起早贪黑主动干活,刘大爷全家都很喜欢她们母女。玉桂姑娘脸蛋白里透红,外加一对酒窝,显得很是漂亮,她嘴巴甜手脚灵巧,刘大爷的儿子刘得喜看在眼里,渐渐有了爱慕之心。玉桂姑娘也觉得刘得喜高大健壮、憨厚老实,是个靠得住的好人,心中也有爱慕之意。三个老人觉得他们是天生的一对,便把他们的婚事定了下来。
半年后,为了让两个年轻人早日成亲结婚,多挣些银钱,刘大爷又新建了两间房屋,茶店又显得气派了,加上玉桂姑娘嘴甜对人和善,对前来喝茶的人热情周到,不仅过往的人都进店喝茶,周围的邻居休息时也来店里喝茶,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名声像高山上的铜锣,响遍四面八方。
从此,刘大爷的茶店兴旺发达、门庭若市,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里叫做茶店子,并把这里看成是生财的好地方,像磁石一样吸引了远远近近的许多人来这里买地造房开店,买卖各种货物,很快形成了半边街,茶店子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响亮了。后来,清朝官府也认同了这个地名,把茶店子载入了《成都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