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忆】正月初一拜大年(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忆】正月初一拜大年(散文) ——欢天喜地过大年•系列散文(之三)


作者:尹宪辉 举人,5116.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04发表时间:2017-02-01 10:10:53

【星月忆】正月初一拜大年(散文)
   久住城市,几乎忘了真人“实体”拜年这码事儿;其在城市似乎已悄声匿迹。看满街红彤彤的春节食品用品,听大街小巷喜洋洋的欢歌笑语,却怎么也找不见、闻不到老辈子乡下的“年味”;大家把她丢到哪里去了?
   看今朝,手机、电脑、网络成了人们拜大年的“替身”——短信、QQ、微信、微博、信箱……大年三十晚上,看CCTV春晚前后,便开始发手机短信、QQ、微信;直到正月初一白天,还在边看电视春晚重播,边进行“电子拜年”“网络拜年”——手指轻触、例行公事般点拨几下;几句问好、祝语、贺词、表情符号;句号,感叹号;发送——“您的短信息已经发送成功”;电波的腿脚儿就是快!
   虚拟空间、虚拟拜年是如此简单便捷,如果朋友多,百十人次拜年,亦可一式百份、一次群发、一回拜完!两秒钟搞定。
   唉!——可是,这条短信,没有温度啊!也无呼吸呀!有生命、情感么?似乎还带着三九的雪花、四九的严寒冷风,是些凉哇哇的字符嘛!结没结冰?也不知带了主人的多少情分?切开看看,里面的瓜瓤是什么成色?是青是红、是生是熟?
   咦,这其中,好像缺少什么、遗失了什么……
   不仅亲戚朋友、同事同学之间,进行虚拟拜年。一栋楼里住着,也很少进家去互拜,大多是手机信息发贺年祝词,或者打个电话拜年。一是懒得到处跑着拜年、挨冻,二是网络空间拜年轻松便捷,三是少了专门拜年时面对面的无话可说、又不得不找话硬说的尴尬。见了面,大过年的,三言两语的应付不过意、也说不过去;可要多说呢,又没有那么多话。无非是过年好三个字,翻过来说覆过去说。讲来讲去,到后来甚至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只是一味地机械重复着。当然,真要多说,还没有工夫,因为要拜的人很多,当面拜年,平均一家也就一两分钟时间。
   这是当今,咱们的春节拜大年!
   比如今天,大年初三,拜过岳父岳母;坐到电脑前,吃着花生、瓜籽、水果、糖雪球……它们的味道,似曾相识、又觉陌生,腐旧而弥新。一边翻翻网页、读读春节、打字摆弄一篇小文,有些闲散、无聊;年呢?从大年三十开始,至今仍然不时地问声好、拜个年;依然,全是手机、电脑、网络代劳……坐在家里,屁股没离开椅子,却好像走遍了全世界、过年好似乎问遍了全人类!哈哈。
   但是,在心灵深处,还是清晰记得并深深怀念,小时候农村邻里乡亲、相互串门拜年的旧年景、老时光。
  
   二
   老辈子过年?究竟是个什么味?
   乡道点、土气点说,就是土腥气、穷兮兮味、土得掉渣味;以及其中蕴含、混杂的一丝泥的香气、甜味,加上乡俗、民意、亲情……
   拜年,是传统过大年的重要形式,在农村尤其讲究。那个红火热闹劲儿就甭提了。天没亮,早早地有人来敲门;家家户户很早就开了街门,等待乡亲们来拜年。
   记得,大年初一早晨,天不亮就被妈妈叫醒:过年啦,快起来,出去拜年!除夕夜听广播网晚会、又打牌玩耍得比较晚,有时彻夜不眠、打一宿扑克牌。过年的欢乐鼓胀得我们心里热烘烘的、静不下来,所以没睡好。迷迷糊糊睁开眼,还没完全醒过来,便先问爸爸、妈妈过年好!接着高高兴兴爬出热被窝。妈妈早就把全家人的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各人枕头边。穿上盼了一年的新衣服,全身心每个细胞都是快乐、滚烫的。衣裳是妈妈亲手剪裁、一针一线缝的,还带着她缝纫时的手印和体温,暖暖的、热乎乎的。
   穿上蓝色土布新衣、蓝色新球鞋、或草绿色新解放鞋,特别是还能吃上好饭,满身满脸的喜气快乐,浑身都是年味!那时的大年,虽然清苦,却是打心眼里欢气!物质贫乏,精神却很富有!简单洗洗脸,有时是先吃早饭,更多时候是急火火先拜年,拜完回来吃也不晚。和哥姐一起走家串户,一直能拜到天大亮才完。先拜本家、本姓的,完了再拜同学、朋友、街坊邻居。自亲而疏、由近及远。
   知道妈妈会给压岁钱。悄悄一掏衣袋,果然是,嘎嘎锃新,有两角、五毛、一块的。不多,总共也就一元两元。立时便精神抖擞、兴高采烈。遗憾的是,这些钱并不归我们所有。只是压压身子,过年以后还要收回去。说什么:妈妈给你存着,以后你花哈。可是,以后此款便不再有下文。那块儿八毛的,可是大人严加看管的“公共家产”!
   在那个物质匮乏、文化贫瘠的年月,尤其对小孩子而言,这可真是一笔“巨款”,全然不是小钱。一本连环画5分钱不舍得买、买不起;一斤猪肉才七毛八,后来提价为七毛九;一斤上好的新鲜大鲅鱼才四毛八;一块糖一分钱,那时候,买糖不是称斤两,而是数个数,售货员把印有彩花纹纸质包装的糖果倒在柜台上,哗啦哗啦扒拉着数;我读高中时,学校午餐的大锅饭菜汤,一分钱一碗,一块钱能吃100碗菜汤,当然其中有学校优惠、补贴的成分。而我钟爱的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鹃山》,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主旋律乐谱,厚厚一本才两毛五到三毛钱,我却惦记努力几年、挖空心思也买不全。父母不准多买。
   夜色里,街上影影绰绰到处是晃动的人形;你听,是处响着过年好!你好你好!都好都好!满街都是笑声哈哈哈、及远近纷至沓来的脚步声;仔细看满街都是笑脸,像一朵朵盛开的心花。随时随地会遇到放鞭炮的,得小心提防、及时躲闪。昏暗中火星闪烁迸溅,火光映现着附近人们的剪影面庞。人们一簇簇、一拨拨潮涌似的。整个乡村,空气中充溢着浓烈的鞭炮火药味。各家门口或院里,是一摊摊鞭炮彩色纸屑。拜年过程中,有时我们也是走走停停,间或放一两个小鞭,解馋过瘾、积极参与打造过年的喜庆气氛。
   走在街上,总是遇到许多乡亲,大家基本是同时在拜。当街遇上,便相互问好,还会热情握手,站着聊上几句,再继续前行。有的家人差不多都遇上了,就说,咱都见面了,拜过了,我就不去你家里拜了,回去代问家人好哈。我们也常捎回对方的这一类问候给家人:说某某才在街上碰面了,他问你好,他说就不过来拜了。
   小时候拜年,边走边兴奋地暗暗盘算着,哪一家能给几块糖、花生、瓜子、山楂糕、山楂片。把我们的小心眼发挥得淋漓尽致。衣袋是一个个仓库,正喜悦地接受丰收的果实归仓。每去一家,都虔诚地揣着向往,像个希望在召唤。每得一份礼物一块糖,都是一次喜悦、一分收获。
   小时候可害怕狗了。乡下不少人家养狗看门儿,虽然有绳索铁链拴着还是怕。有的大狼狗更吓人,不敢进去,主人就下炕,出门来把我们几个孩子领进去。主人护着我们,边走边叱骂着家犬。每到一家,主人都热情招待,一个劲给大伙分糖、招呼吃花生瓜籽,我们也想海吃,眼巴巴看着它们垂涎三尺,却不好意思动手。主人就把糖果花生瓜籽抓来塞进我们衣兜里。这其实是正中下怀。但是,年少的我们却一个劲说:不要,够了,太多了!哈哈,小孩子的虚伪呀!
   礼物多时,袄裤衣袋装满了,就送回家一趟,再接着出去拜。揣着满鼓鼓的衣袋回家,别提多高兴了!爸妈有时也关切地问我们,拜年得了多少礼物。本家没出五服的,有时还给压岁钱,我们尽力坚持不要,一般是几毛钱。爸妈吩咐不准要,知道乡亲们都不富裕!尽管我们眼馋得要命想收下,还是一个劲扭身子摆头,双手用力捂着衣袋不要钱,抵挡着主人往衣袋里塞钱的手。
   还有,平时相处不太好、不太融洽、或有点矛盾的街坊邻居,爸妈特意嘱咐一定要去拜年。我们自然不愿去,不理解大人的良苦用心。其深意是,借节日喜庆祥和契机,寻求睦邻友好、顺遂圆满和谐;问声好化干戈,笑一笑泯恩仇;平时不好意思说、拉不下面子,趁节日的欢乐和美氛围,便能张开这个口!也怪,一句过年好,化解了矛盾,驱走了阴云,拉近了关系。春节,真是个神奇的日子呢。
   拜年有程序、有讲究。一般先是孩子们出去挨家问好。父母在家守着,接待、领受来拜的;等孩子拜完天也亮了,大人才一板一眼地出马;常常是父亲先出去,母亲在家值守、接待越来越多的大人来者,这时来拜的孩子已经不多了。等父亲回来才轮到母亲出去拜年。村里辈分高的,一般不出去拜,多是呆在家里等待低辈分的登门来拜望。
   等大致拜完一遍,大人、孩子再另行搭帮结伙凑一起,本姓本家、或亲朋好友再另行聚会,坐下来饮酒,谈谈年景、收成、农事、见闻,或打牌、下棋。大人多是喝茶饮酒,慢慢拉呱儿;孩子们则玩牌下棋玩耍,或是满街乱放鞭炮、嚷叫疯闹、做街头游戏。
   母亲拜年很慢。往往得大半上午。家庭妇女辛辛苦苦操劳忙累一年,一把联儿、同龄人、处得好不错的,平时也没闲工夫,家里家外的杂务事忙昏了头。也就这时候才有功夫歇一歇、喘口气、拉拉闲呱儿。怎么也得坐下来,叙叙旧,好好聊聊,说说掏心窝子话。东家的鸡西家的鸭,零零散散琐琐碎碎,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过去了。然后,赶回来做午饭。
   拜年,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么多街坊邻居、亲朋好友都要走一遍,万一忘了不去,是要受到责备甚至闹出心结、矛盾的!会说你看不起人家,势利眼、故意怠慢人云云。所以,拜完年回家,父母总是不忘问询一下,这家去没去、那家拜了吗?
  
   三
   长大以后,比如1980年代以前。初一早晨拜年,就有烟、酒了,配以简单的小凉菜,每走一家要喝一点小酒、一盅半盅。坐着或站着喝几口、聊几句,接着到下一家拜年问好。每到一户,还总要敬烟,问我们抽不抽烟?说不抽不抽,没学会。啊,真不抽?好,那就喝酒,喝酒不用学,会喝水就会喝酒,不会喝酒就多喝茶水,哈哈哈。
   各家大都用几个条编盘子,或瓷碟、彩色塑料碟盛着这些小菜、花生、瓜籽等。这些盘盘碟碟,有的放在小饭桌上,有的放在迎着房门的三屉橱上,有的干脆搁在土火炕上,或在炕边摆一溜——特别贫苦的人家,连木头小饭桌也没有。
   酒呢?就是当地牟平县酒厂出的“光腚”白酒——酒瓶上没有标贴的瓶装酒,这个便宜,八毛钱一瓶;我整个80年代,自己在家里喝的就是这种酒,去酒厂一次买一捆,八块钱,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带回家;有标贴的老白干稍贵些,一块钱一瓶,农村只有少数人家买得起,也有连“光腚”酒都买不起的,就在供销社的代销点,自带酒瓶装散(烧)酒喝,这个更便宜,或者从乡村集市上买一些杂乱酒,当然都是酒精勾兑的。也不知道是食用酒精还是工业酒精?严格讲,这不能叫酒,只能称作酒精与水和香料的溶液。还有红酒,水红色的,更是勾兑的,看上去就不像酒,标贴印的是什么苹果酒、葡萄酒、梨酒、山楂酒,其实都是些糖水加果味香料;大约三至五毛钱一瓶,这些酒,根本就与水果与酒无关。而最困难的人家,便没有酒招待客人。只有瓜籽花生茶水等迎客。
   香烟,即烟卷,农家平时根本舍不得买,而是用废旧报纸、或用完的收据纸页、亦或小学生写完的作业本,撕成一条条,卷自己地里栽的旱烟抽;自然,带铅字或有墨水有铅笔灰末的纸,就直接含在嘴里。过年呢?却专门去买一两盒廉价烟卷,摆在那里。自己不抽,专用于待客。
   吃酒、点心、桃酥亦然。可怜农家,大年初一拿出来招待街坊邻居;看着我们吃喝,自己舍不得吃。现在想想,真觉得对不起他们,老觉得欠了他们的债!虽然,其中也有为了面子、撑门面,怕别人轻看的成分。
   想想,那时可爱可敬的乡亲,让今天的我心疼得不得了!
   在农村,正月十五以前,没拜过年的人见面了,都要补问一声过年好!本村的,熟人或不太熟悉的,都要问,以示礼貌、过节和尊重。正月十五以后,才算过完了年,见了没有拜年的,才不必再问过年好了!所以,那时候,十五以前,有时为了躲避拜年问好,见了不太熟悉的人,小气的我们就故意绕道走开。现在想来,觉得有点好笑,蛮有趣的。
  
  
   【2016-01-18—2017-02-03/00:57定稿2017-2-4---09:28再次定稿】
  

共 46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文章中作者用几个片段给读者讲述了有关正月初一大拜年的方式。当今的拜年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新兴了利用短信、QQ、微信、微博、信箱等给人们拜大年,送上新年祝福简单便捷,朋友较多可以群发,一次拜完,就连初四去岳父岳母家给两位老人拜年也没有以往老辈子拜年的味道了。小时候农村邻里乡亲、相互串门拜年的旧年景、老时光:大年初一早晨,天不亮就被妈妈叫醒:过年啦,快起来!出去拜年!于是穿上妈妈亲手缝制的新衣服,衣袋里有妈妈给的压岁钱,走在街上,遇到乡亲,大家基本是同时在拜,每去一家拜年就会收到礼物,拜年也是有程序、有讲究的,先是孩子们出去挨家拜年,父母在家守候,接待和领受来拜年的,父亲出去拜年,母亲在家守候接待,父亲回来母亲再去拜年,辈分高的在家等待低辈分来拜望。大致拜完一遍,大人、孩子再另行搭帮结伙凑一起,本姓本家、或亲朋好友再另行聚会,饮酒、聊天、打牌、下棋、拉家常等。长大后,1980年代以前的拜年方式:初一早晨拜年,就有烟、酒了,配以简单的小凉菜,每走一家要喝一点小酒、喝一盅半盅,聊几句,接着到下一家拜年问好,而最困难的人家,便没有酒招待客人,只有瓜籽花生茶水等迎客。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拜年方式:春节、大年,却渗透了“政治味”,乡下满街是语录板,上面印着“最高指示”——毛主席语录,家家户户街门上,过年的门联是毛主席语录或诗文摘选,高喊着“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春节不准拜年、不让问好,“见面礼”是毛主席语录。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叙述有条不紊,让读者了解了不同时期正月初一拜大年的不同方式,增长了见识。推荐赏读!【编辑:若水穿尘】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若水穿尘        2017-02-01 10:13:03
  问好作者,祝新春快乐!感谢对星月的支持!
2 楼        文友:若水穿尘        2017-02-01 10:18:54
  小时候邻里乡亲相互串门拜年的旧年景老时光是最令人怀念,也是最铭记在心的。
3 楼        文友:若水穿尘        2017-02-01 10:19:54
  期待您给读者和星月带来更多的佳作!祝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尹宪辉        2017-02-01 16:29:45
  @若水穿尘
  
   感谢,若水穿尘编辑的
  
   费心阅读、点评。
  
   辛苦了!
5 楼        文友:尹宪辉        2017-02-01 16:30:04
  @若水穿尘
  
   您放弃节日休息时间,
  
   忙于编稿子。
  
   衷心感谢!
6 楼        文友:尹宪辉        2017-02-01 21:25:07
  @若水穿尘
  
   您好!请加我球球。有事情谈——
  
   27712 98603
7 楼        文友:尹宪辉        2017-02-01 21:25:28
  @若水穿尘
  
   您好!请加我球球。有事情谈——
  
   27712 98603
8 楼        文友:尹宪辉        2017-02-01 21:28:12
  有几个小事情
  
  
   1——请保留,我的原文的,副题。
  
   2——请保留,文尾的,字数和写作日期。
  
   谢谢!
  
   个人觉得,编辑时,还是尽量保留原作者的信息
  
   以及某些格式。
  
   谢谢。祝好!
9 楼        文友:雪舞流年        2017-02-07 15:03:12
  这篇文章由如今盛行的网络拜年简单易行却缺乏人情味写起,让人不由得想起记忆中小时候家乡拜年时的情景,这个时候人们大多生活贫困,所以对过年时收到的小礼品成了关心的重点,紧接着作者又写到了人们富裕之后拜年时发生的变化。这些都是极富人情味的过年。在那个网络不发达的时候,却有着另一种让人难忘的拜年,那就是政治味极强的拜年,作者对那个年代的故事也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这就是作者笔下三种形式的拜年。提前祝您元宵节快乐!
雪舞流年
回复9 楼        文友:尹宪辉        2017-03-07 18:00:13
  也一样
10 楼        文友:尹宪辉        2017-03-20 13:22:36
  雪舞流年:
  
   哈哈。什么时候,还偷偷阅读,偷偷留言!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