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平原的女人们 ——陈忠实小说人物掠影
一、田小娥
2016年4月29日,文学巨匠陈忠实离开了我们,一颗文坛的巨星陨落了。
初识陈老师的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入选的一篇《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散文。这是一株伫立在广袤无垠、荒凉悲怆的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高大的生命,它苍郁而深沉。我非常欣赏作者对于柳树生长过程之艰难的想象:“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读到这里,我不能不佩服作者了,这该是一个经历了多少苦难而又百折不挠的人呢?否则,怎么写出如此动人心魄的文字?于是,我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在百度网页输入了“陈忠实”三个字,网页上出现了介绍他的代表作《白鹿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信息,还有影片介绍。我又一次抑制不住好奇心的趋势,从网上开始阅读《白鹿原》。书中的女主人公田小娥,就是我从陈老师笔下认识的第一位关中女子。她的形象深深感动着我,虽然她值得争议。书中她原是一个老举人的小妾,在家中受尽了大老婆的欺压,做饭、提尿盆,早上倒尿水,夜里还要用身体充当泡枣的工具,地位比佣人高不了多少。
但田小娥是美丽的,正如作者笔下诸多的关中女子。也许,她的种种不幸就源于她的美丽。如果不是美丽,老举人就不会看上她;如果不是美丽,鹿子霖就不必费尽心机占有她;如果不是美丽,她后来也就不会被鹿子霖作为勾引白孝文的工具。
田小娥更是敢爱敢恨的。她爱黑娃,于是,她践踏了封建礼教,和长工黑娃偷偷相好;她爱黑娃,在黑娃参加农协外逃后,为救心上人,她打开了窑门,和黑娃的同族伯父鹿子霖苟且,直到被公公鹿三用梭镖头刺死。她恨那个霸占了她青春的老举人,她把干枣从下身掏出来扔到尿盆里,跟了黑娃。她恨这个不平等的世界,死后让灵魂附在公公鹿三身上,通过鹿三的口,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不公平世界的愤愤不平。她的要求是那么的简单,那么的可怜:“我到白鹿村惹了谁了?我没偷掏旁人一朵棉花,没偷扯旁人一把麦苗柴禾,我没骂过一个长辈人,也没揉戳过一个娃娃,白鹿村为啥容不得我住下?我不好,我不干净,说到底我是个婊子。可黑娃不嫌弃我,我跟黑娃过日子。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烂窑里住。族长不准俺进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咋么着还不容让俺呢?大呀,俺进你屋你不让,俺出你屋没拿一把米,也没分一把蒿子棒捧儿,你咋么着还要拿梭镖刃子捅俺一刀?大呀,你好狠心呀……”
这就是陈老师笔下美丽而又爱憎分明的关中女人的代表。
二、关中平原
著名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我读陈老师的书,就仿佛是一位在关中平原生活了一辈子的长者在我面前娓娓道来,讲述着那里的风俗人情,地理物产,让我对那片从未踏足的土地,产生了一股深深的向往,甚至有点对它痴迷。
关中平原地处秦岭脚下,历史悠久的郑国渠缓缓流淌,从战国时期一直到现在,欢快流淌的渠水,日夜不停地歌唱着,给土地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使这里四季都充满着诗情画意。
“春风吹绿了河川,也吹绿了塬坡,杏花纷谢、桃花呈艳的阳春三月,坡地上的麦苗绿色葱郁,塄坎上的杂草蓬蓬勃勃……”“雨后的傍晚,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块块云彩悠然慢浮;麦苗孕穗,油菜结荚;南坡上开的雪一样的洋槐花,散发着阵阵清香。”“院子里的榆树枝上,绣织着一串串翡翠般的榆钱,一只花喜鹊在枝间欢叫。”夏天,“包谷苗子铺满大地,渠水欢畅地流泻着,公路两旁高大的白杨迎风起舞,蓝天涂一抹艳丽的晚霞,几朵白云也染成了红色。”秋天,“可以看见挺拔雄伟的秦岭的峰峦;山根广阔平原上星散着大大小小的,被树木的绿叶笼罩的村庄;小河川道里,挑着稻捆的农民从木板搭成的便桥上忽闪忽闪地走过去;田间小路上,农民拉着装满包谷棒子的小推车,朝临近的村庄走去。”初冬,“一股寒风迎面扑来,场地上摊开的草巴巴结着一层霜。地塄上的榆树和椿树,落光了叶子的枝桠上,也结着一层厚厚的白霜。灰白的雾气,弥漫在坡坡沟沟上空,望不见村庄里高过屋脊的树梢。那些麻雀在树上“唧唧啾啾”吵成一片。”这块肥沃的关中平原,不仅引得像刘邦、项羽、诸葛亮这样的英雄竞折腰,更是养育了数以百计的勤劳、聪慧、可爱、泼辣的关中女子。
三、美丽女人群
今年寒假,偶然去书店,一下就选中了陈忠实老师的一本《李十三推磨》,想趁寒假充实一下自己的头脑。原本以为这是一部长篇小说,等回家拆封后,才发现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既买之则读之,不管年前做家务有多忙碌,晚上睡觉前我总要翻上几页,渐渐地,我被书中的一个个美丽的关中女子迷住了。
四妹子是中篇小说《四妹子》的主人公。她从遥远的陕北为了不再吃家乡的糠饼子嫁到了关中,嫁给了一个上中农家庭的三儿子。她的美丽,让三娃第一次“背相”时就看上了她,你看,她眼睛大大的,双眼皮虽不明显,却确实是双眼皮;鼻梁秀秀的,不凹也不高,恰到好处……三娃还一个劲问她愿意还是不愿意。《地窖》中的玉芹,有一双灵活的眼睛总是怕羞,她的一笑,含着羞涩,含着默契,含着一种踏实的真诚,她的眼里褪去了忧郁,闪着光彩。《康家小院》中的玉贤,有一副红扑扑的圆脸膛,低眉颔首,散乱的两绺鬓发垂吊在耳边,新挽起的发髻上,插着一支绿色的发针,脖颈白皙而细腻……《蓝袍先生》中的田芳“头发很黑,像墨,又很柔软。那么多黑乌乌的头发,垂在脸颊和后肩上……”这几个女性,无一不在我心中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每当夜深人静时,她们就在我的脑海中频繁交替,不时向我诉说着关中这块土地上动人的故事,诉说着陈老师塑造她们的艰难。
四、火辣辣的女人
读陈老师的书,就像嚼丽江的牦牛肉,特别有嚼头,特别有味道,无论是书中的环境衬托还是人物刻画,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我喜欢她书中的关中女人,不仅是因为她们容貌秀美,更喜欢她们那火辣辣的性格,就像田小娥一样敢爱敢恨。
四妹子是最典型的代表。她嫁给了一个上中农家庭的儿子,公公吕克俭既古板又家教森严。自幼在陕北长大的四妹子喜欢唱《信天游》,喜欢无拘无束地和丈夫三娃说笑,这在公公看来,是极其不能容忍的。他让儿子转达给媳妇几条规矩:不准唱民歌,走路不准蹦,不准到两个嫂子屋里窜门,客人来了只能打招呼,要让公婆接待。面对公公的刁难,四妹子使出了绝招——装病。因为她怀了身孕,公公只能让三娃用自行车驮她到县城医院看病,她竟然把公公给了看病的五块钱,买了四碗荞面饸饹,自己就吃了三碗,还买了一个西瓜,满足了孕妇的害口之馋。然后还告诉公公,这五块钱算借的,以后还他。
四妹子从此做起了那个年代被称作“投机倒把”的贩卖鸡蛋的生意,还被公社抓住,批斗了一回。这可把公公吓坏了,为了不受这个野蛮儿媳妇的牵连,他决定分家。四妹子和丈夫搬出了吕家院子,借住在四婶家,她自由了,可以唱民歌,可以蹦蹦跳跳,可以和三娃打情骂俏了。在半年后,儿子出生时,她和三娃终于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新房。
孩子稍微大一点,她就去倒贩了三四轮车小麦,狠狠捞了一桶金,然后开始谋划办养鸡场,最终办起了三兄弟联合养鸡场,成为村里乃至县里的致富带头人。这个火辣辣的四妹子,总是在让人意想不到的时候,做出意想不到的事。看到大家庭因为鸡场利益分配出现了矛盾,她忍痛关闭了鸡场,拒绝了副县长的政策扶助,却谋划起了承包果园。她的细致的市场洞察力,她的宽容大度,让那个曾经很看不上她的老公公由衷佩服;她的不辞劳苦,她的热心助人,也让乡亲们折服,这个被骂作“山里货”的陕北老土,终于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关中女人。
《蓝袍先生》中的田芳的形象,也让人回味无穷。一个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新女性,深深喜欢上了同学徐慎行,他却被追求自己而被拒绝的另一个同学刘建国(牛王砭小学校长)诬陷为右派。田芳竟然三番四次跑到牛王砭小学公开批判(实际是探望)徐慎行,而那些批判的话,又没有一句不是指向刘建国,刘建国被气得“脸色发黄,眼睛里罩着一层憎恨的气色,气呼呼地走了。”
她就这样爱了徐慎行25年,直到速成二班25年同学聚会,她依然关心着这位被笼罩在右派阴影下的“蓝袍先生”。虽然有情人未成眷属,但每一个读者,都会被人世间的那一片真情感动。
相比而言,《康家小院》中的玉贤,就是一个褒贬各半的人物了。她在父母的包办下,嫁给了老实而勤劳的康勤娃,在识字班又结识了风流倜傥的杨老师。不谙世事的她,被杨的花言巧语迷惑,终被勤娃发觉。勤娃打她,她一声不吭;父亲用皮带抽她,她一语不发。她希望能结束包办婚姻寻找真爱,只为了得到杨老师的一个婚姻承诺,她半夜跑了几十里地,去镇中心小学找他,没想到,她得到的却是杨老师要和另一个女教师结婚的消息。她懂了,自己只是杨老师一时的玩物,只有那个老实得只知道打土坯的勤娃,才是能和她厮守一生的人。
就是这样一个别人眼里不贞不洁、和别的男人私通的农家妇女,在陈老师的笔下却是那么可怜,那么令人同情,生不起一丝的恨意。
五、读书与旅行
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思想在路上,旅行让身体在路上。
读莫言老师的书,我知道了山东高密这个曾经长满高粱的地方的历史与现实。她的被侵略的苦难,她的抗争,以及她不屈不挠的奋斗,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弦,让我感动,让我流泪。而今,读陈忠实老师的书,了解了秦岭脚下这块厚重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的关中女人与汉子,他们就像这块土地一样淳朴、善良,不带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
方便的时候去旅行,不方便时在家读书。读过万卷书再去旅行,那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生活在风景中的活生生的人。这几天,抱着陈忠实老师的小说,我心里萌生了一个愿望,希望走近关中这片土地,希望去结识那里的美丽而爱憎分明的女人们。我想我的愿望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