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的研究
“欺”字的意义,大致有两种解释,一是欺骗,二是欺负。而这里所要一议的,特指前者。
欺骗行为大都通过弄虚作假来完成的。反映在政界,一般指“下”欺“上”。
近几年“欺”风泛滥,广大百姓对此深恶痛绝,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讽刺,恐怕就属“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
按理说,作为下属单位的干部,在上级领导面前,无论什么事情,凡应汇报的,都该实话实说。否则,离实事求是甚远,有悖于党性原则,岂不心慌意乱?然而,实际并非如此。
记得一次下基层搞调查,就听到了几位基层领导的“欺”之术——官越大,你就越放心,越别怕。因为他对基层的情况不太懂,对某些政策规定也不怎么熟,所以,你说你的,说啥是啥。再者,官大地位高,面子贵,有时自己明明不懂,也不好意思屈尊下问,怕人笑其“老外”。因此,你尽管说,尽管骗,弄好了,还能赢来频频点头,满口称赞哩。
看来,“欺”的存在,下属们的思想意识不良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作为上级者一味迁就,也绝小视不得。听到“不着边际”的汇报,看到明知不实的数字,遇到模糊式的表述,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真以谎报“军情”论处,那情形显然会是另一番景象的。
当然,“欺”不只存在于“下”欺“上”,“上”欺“下”的现象历史上也有许多例子。只不过,不叫“欺下”,而言“瞒下”罢了,但作用则是同一的。
《统帅们的成功与失败》载:据说袁世凯在创办北洋新军时,相继成立了三个协(旅)。在选任协统时,他宣布采用考试的办法,每次只取一人。
第一次王士珍考取了,第二次冯国璋考取。
从柏林深造的段祺瑞,自认为学问不凡,却连续两次没有考取。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
第三次考试前,他十分紧张,担心若再考不上,就要屈居人下,心中十分不快。
第三次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正当段祺瑞闷闷不乐地坐着发呆时,忽然传命官找他说袁世凯找他。去后,袁令他坐下,东拉西扯,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临走塞给他一张纸条。回家一看,竟是考试的试题。
段连夜准备,考试后中了第一名,当上了第三协的协统。
后来,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都成了北洋军阀政府的要员。段祺瑞谈起当年袁帮他度过难关的事,仍感恩不尽。谁知,冯、王听后大笑,原来他俩也得过纸条。
袁世凯的送纸条,是出于个人的政治目的,是在玩权术。而如今我们党内某些领导干部的“欺下”,仅仅这样看待还不够,严格说,是在叛党。因为,离开党的“宗旨”,离开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就是与党离心离德,没有共产党人的真正气味了。
解决“欺”的问题,是端正党风的根本所在。因为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是各种腐败行为得以实现的唯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