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拜年(散文)
过了农历腊月廿三日小年,年味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都在张罗着过年。
家乡的风俗,过年是要拜年的。小辈向长辈拜年,年少的向年长的拜年,新媳妇向公婆拜年,新女婿向岳父母拜年,儿女们向父母拜年,娃娃们向大人们拜年。总之,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到初五,基本都是串门走亲的日子,娃娃们讨个压岁钱,新媳妇讨个拜年钱,亲戚朋友互相走动走动,拉拉家常,聊聊天,见见面,叙叙情,好一番节日的热闹景象。
拜年也好,走亲也罢,也算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尊老敬老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拜年的习俗延续了不知多少年。
从我记事起到九十年代初,都是如此。除夕的夜晚到正月初一,家家户户的长辈们都在忙乎,提前需张罗着准备年夜饭和春节清早的饺子,无非是以素为主拌些肉的萝卜馅饺子和蒸些带枣子的馍馍,油炸些拜托麻托,另外还要准备少量略带肉腥的菜料招待来访的亲朋。极少经济宽裕的人家还备些纸烟白酒。现在看来算是极为普通的一顿饭,在七八十年代要费很大的周折。或者要花去数日的开销。最使人们苦恼的是倘若家族或亲戚中有娶了新媳妇的,因为拜年的钱要早备,只得精打细算少买些肉菜年货,腊月里攒上三五元或者十来元钱。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姑姑家的表兄刚结婚,正月初二肯定是要来我家拜年,按当时的行情,作为舅父的父亲要拿出五元钱给新娶的表嫂,还需准备较丰盛的饭菜,这可有点为难。腊月里父亲便同母亲合计着,要买点肉,买些菜,还有瓜子糖果之类,就有数的一点钱,连我上学的书钱需留下十几元钱。小麦面倒有些,但仅够吃两三顿饺子,因为要留十元钱,我和弟弟俩仅买了一块五的鞭炮,也就一百响的小鞭炮。大年初一,母亲只包了仅够我们兄妹四人吃的饺子,而她跟父亲硬是不敢吃,将就的吃了些用混合面包的豆子馍。
那时候,许多家庭都这样,孩子们的压岁钱给上块儿五毛便能打发,只要穿上粗布缝制的新衣新鞋便欢天喜地,而大人们却要省吃俭用勒紧裤带。一要给来拜年的后辈钱,家里有上学的孩子也要提前备下书费(学费可以先欠学校的),不然正月十六开学孩子哭哭啼啼,不愿去学校。
也有拜年没备下钱的,等拜年的亲戚到家,女主人忙着招待,做饭,男主人慌忙到村里去借钱,有时去上四五户人家连五块钱也借不到,只好怏怏地回家,自然也要挨上老婆一顿数落。 也有明知有拜年的亲戚要登门,实在拿不出钱嫌丢脸的,便早早锁门出去串门躲。这样起码不用当场下不了台,也有当时实在没借到钱的,随后再想办法送上门。总之,那时拜年虽然盛行,但农村人家生活困难,免不了有许多难为情的尴尬事。迎接拜年的人家也像那么回事,往往在家里的地上铺上块布或妇女用的护裙,生怕拜年人的膝盖处沾上土,拜年的也严肃,嘴里称呼一声便跪地磕头,很是庄重有礼。舅舅,姑姑,姨姨这些主要长辈给的拜年钱略高,也是必给不行,其他的长辈给钱较少些,上岁数的人没有收入一般不给钱。新姑爷也要到女方家去拜年,拜完正门拜同族,往往由大舅哥或小舅子引路,还要到亲戚家去拜年,这称为认亲认门,男的拜年不给钱,亲戚多路途远的往往要好几天,有时到正月初十拜年才能结束。
做为一种习俗,新媳妇拜年是件十分重要的事,男方的主要亲戚都要逐家去拜,尤其是至亲的长辈家是必去不可,那些年农村条件差,大都靠步行,既使冰雪遍地,寒风刺骨也要上路。到九十年代初,我们结婚拜年那阵,骑个自行车就很满足了。在有限的几天时间里,拜年要起早摸黑,有时还要在亲戚家住宿。
同族中的后辈向长辈拜年较隆重,往往几个或十多个同辈一块,初一早早饭罢,礼节性的在长辈的家里坐上一会儿,问声安拜个年,显出了对长辈的尊敬,也显出了同族的亲情。
有的家族成员关系融洽,便一流数十个男丁带着小孩,在家族中挨户走一趟,到了一个家庭里,长辈互相问候,小辈们按次序跪下磕头拜年,欢声笑语也其乐融融。
拜年的习俗,拉近了亲朋的关系,增进了同族亲情,彰现了民族家风,也活跃了节日气氛。
如今人们生活富足,农家的节日也越来越隆重起来,吃喝穿戴自不必说,给小孩的压岁钱高了数倍,给新媳妇的拜年钱也有百元甚至数百元,但真正跪地拜年的人却少之又少,只是象征性地走走亲戚串串家族的门也就罢了。许多人都说时代不同,习俗变了,不用真正拜年了。其实这种说法和做法都不对。
拜年,还是应该真正去拜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