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战胜“逆境”

编辑推荐 战胜“逆境”


作者:纪岩 秀才,1117.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02发表时间:2017-02-09 10:25:23
摘要:战胜“逆境”关键在自己。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区别环境的优劣,常用“顺境”和“逆境”来形容。
   一个人究竟在顺境中容易成才,还是在逆境中能成功,这话很难说,也不能一概而论。
   人活着,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当这样的环境为我们的方方面面都设置了很好的条件时,我们说这样的环境是顺境;当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时,我们说这样的环境是逆境。
   顺境当然好,但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存在。一旦遇到逆境怎么办?正确的态度是,顽强拼搏,设法转化,设法战胜。
   逆境,似横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鸿沟。懦夫哭哭啼啼地哀叹,勇者则把它视为练就自己奋飞翅膀的好器材。懦夫骂骂咧咧,加速了生命的枯萎,勇者贮满力量,纵身跃向彼岸,最终战胜逆境,丰富了生命的意义。
   《周易》是周文王坐牢时写成的,《春秋》是孔子仕途上失意后作的,屈原被流放时创作了《离骚》,左丘失明才著了《国语》,孙膑被削膝盖骨愤而作《兵书》,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子囚在秦国写了《说难》、《孤愤》,司马迁遭宫刑写了《史记》。
   苏联“宇宙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少年时患猩红热而耳聋,被驱出校门。但他靠图书馆自学,造就了惊人的数学才能。
   德国诗人海涅生前的最后八年,是躺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脚不能动弹,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灭,吟出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
   逆境与顺境是相对的。同一境遇,在不同人眼中的状态性质、状态程度是不一样的。关键是怎样看待它。
   裴休说:“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塞涅卡说:“伟人在逆境中得到欢乐,如同英勇的士兵从战斗胜利中获得喜悦一样。”
   贝多芬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冯定说:“逆境总是有的,人生就是进击。”
   古今中外,在逆境中成功的典范很多。仅在学界,大家知道的就不少。
   八次落榜的明朝人归有光,仍然含辛茹苦,发愤攻读,终于写下了《震川文集》四十卷。
   三次落榜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下决心从医,一生精心研究,走遍了长江、黄河流域,经过27年的精心劳碌,写下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四次落榜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深入民间采访,写出著名文学作品《聊斋志异》。
   四次落榜的严文井,20岁左右时在北京两年中报考了四所大学,均名落孙山。后来到北京图书馆当小职员,秉烛夜读,翻译、撰写了大量作品,成为我国著名作家。
   三次落榜的翻译家苏阿芒,选择了自学道路,掌握了20多国文字,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刊登过文艺作品和论文,被瑞典一家杂志誉为“文艺领域的一颗新星在东方闪光。”
   现实生活中,“逆境出人才”和“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现象似乎又是普遍的。可见,战胜逆境对人的意志、品质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起码,在有强烈生存欲望的基础上,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远大的奋斗目标。以学习为例,过去有很多人因十年“文革”而成了“被耽误的一代”。一提学习,可以把账算到“四人帮”身上。但现在,年轻的一代不但遇到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具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有人尚不认真对待学习,甚至文凭到手学习到头,这能怨谁呢?若不自加压力,自强不息,即使再好的顺境,也会被白白掷掉的吧?
   现在有一种很坏的现象,就是有些人不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却在花钱弄文凭上很用心,千方百计提高自己那个“红本”的档次。这能说是自己现在遇到了什么逆境而造成的么?

共 14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给我们解读了顺境和逆境的含义,为下文的论述做了很好的铺垫;论述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事例,有力地论述了逆境可成才的道理;然后,文章又引述了大量的名人名言,从又一个角度论证了观点;文章最后,结合现实,指出今天不少青年在顺境中不能成才的内在原因,写出了该文的针对性和警示性。文章观点明确,论述逻辑性强,内容充实有说服力。【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2-09 22:03:40
  逆境不可怕,只要我们有敢于面对的心态,我们就能战胜它。不能战胜的不是对手,而是我们自己,特别是在逆境中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逆境中最容易沮丧甚至最容易颓废,就看谁能坦然对之,然后慢慢想法战胜它。该文也是值得我们品读的。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