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精神流浪

  精神流浪


作者:纪岩 秀才,1117.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36发表时间:2017-02-09 12:42:43
摘要:勿“精神流浪”。

精神流浪 提起流浪,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印度影片《流浪者》。影片通过主人公的刻画,批判了“好人的儿子终究是好人,坏人的儿子只能是坏人”的观点。
   影片中法官的妻子临产时,却被以扎卡为首的流氓团伙抢走了,致使孩子于瓢泼大雨中降生在马路上。
   按照法官本人的观点,拉兹是他的儿子,因法官是好人,拉兹长大后一定会是好人。然而,事与愿违,恰好相反。拉兹降生后,由于扎卡一伙人想方设法往坏道上领,使他终因缺乏应有的管教,而流浪街头,偷抢成性,沦为囚犯。影片的描写是深刻的,二十多年前看的,现仍历历在目。
   拉兹变坏的原因很复杂。虽然坏人唆使是主要方面的,但也有缺乏父爱、母爱方面的,社会冷视方面的。
   然而,这里要说的是,一提流浪者,不要就只想到拉兹,就仅想到饭店里的舔盘子人,叩门入户的讨要者,暴睡街头的肮脏汉。倘若这样,就十分片面了。
   其实,“流浪”不应专指物质方面所造成的,也应包括精神方面所造成的。实际上,当今社会中,精神方面的流浪者也为数不少,且公职人员中较多。
   作为一名党员,倘若信奉“法轮功”,且屡教不改,就是精神流浪的具体表现吧?因为早已没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作为一名干部,倘若一事当前,总是个人利益第一,不顾群众,就是精神流浪的具体表现吧?因为早已忘了“宗旨”,丢了“义务”。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没钱不办事,给钱乱办事,就是精神流浪的具体表现吧?因为早已成了“为人民币服务”的典范。
   当然,精神流浪还有种种表现,不一而足。
   物质方面的流浪者是明的,而精神方面的流浪者是暗的。就社会安定而言,前者具有危害性,后者具有破坏性。因此,人们讨厌前者,但更憎恶后者。

共 7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精神流浪为题,首先简单讲述了印度电影《流浪者》里的男主人公拉兹的身世以及成为流浪汉的原因。于是把“流浪者”的话题自然地转移到党员的身上,认为“流浪”有因为物资的匮乏而流浪的,还有是精神上的“流浪者”,并对两种“流浪者”给予概论,物资上的流浪者具有危害性,精神上的流浪者具有破坏性,相比之下,更憎恨精神流浪者。为何为又出现精神流浪者?的确给读者留下思考的话题,这种社会现象也极具讽刺。【编辑:秋天的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7-02-09 12:47:37
  那种流浪者都不做,要做的话就以身作则,先做好自己。至于那些精神流浪者,大多就是生活条件太优越便忘了初衷,思想便开小差。问候作者,祝写作愉快。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