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债未必一身轻
不管愿意不愿意,人这一辈子其实都跟“债”这个字脱不开干系,终其一生无非就是欠债、还债、放债罢了。
许是出于想逃避或者怕承担的心理,我历来比较赞成无债一身轻的说法,大家两不相欠清清爽爽的多干脆。可是随着年事渐长,我认识到这只是自己一厢情愿不成熟的一种看法,很多东西不是靠等价交换就可以衡量其价值的,你根本没办法做到无债一身轻的超然与洒脱。
小时候因为没能力,只能靠父母,这就注定要欠下一辈子的亲情债。亲人之间你怎么算账,多少钱能换来严父不厌其烦的有求必应、慈母情真意切的一针一线?可是面对他们日益苍老的容颜,步履蹒跚的身影,你们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不要说帮着打理生活了,有时候连听几句唠叨都耐不住性子。给父母几个钱能管什么用,又能说明什么呢?无非图个心安罢了。可是心真的就安了吗?我们总不能等到追悔莫及的那一刻,才想到要为老人做点什么吧。
长大了面对世间种种纷扰,我们又会自觉不自觉地与人发生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债务”纠纷。平日大家互有往来,如果别人开口向你借钱,你是借还是不借呢?关系好人品信得过的,那自然没问题。可面对拿不准的人怎么办?借吧,有可能是刘备借荆州有去无回;不借吧,立马就把人得罪了。还有一种情况,借出较大一笔钱如果一时半会儿回不来,等自己有急用时“抓瞎”。因此,一般遇到不熟络或是有不确定的情况,我通常是拒绝的。宁可一开始就得罪对方,也省得日后惹一堆不必要的麻烦。
可是有些不是“阿堵物”的债其实也挺让人纠结的。记得曾经有个朋友非要让我帮他弄一堆烦人的八股玩意不可。我推三阻四坚辞不受,结果把对方给惹下了,好久之后还耿耿于怀。他也不想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谁愿意做那些粘来贴去虚心巴脑应景的东西呢?
成家后生活的重心自然转到了孩子身上。养儿方知父母恩,慢慢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易了,对孩子的培养与其说是放债不如说是在尽义务,天底下也唯有亲情才是最无私的吧,谁会跟子女计较那么多呢?
曾经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人生如果能够求得一个心安理得的不了了之就是最好的结局了。我很赞同这个说法: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