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古今歇后语拾遗兼注(1)(随笔)
去年,我从爸爸那里借来的一本书《古今歇后语拾遗兼注》,定价是0.94元。从中选一些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歇后语是流传于民间、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一种语句,它与成语、谚语、格言等都属于语言中的一种熟语。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出现了类似歇后语的一种语言形式。在先秦学者记述战国时事的《战国策.楚策四》中,就有“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语句。意思是说,羊跑掉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汉朝末叶及魏晋两朝时,这种语言形式进一步发展起来。例如晋朝诗人陶渊明,曾在《庚子岁从都还》一诗中写道:“一欣侍温谚,再喜见友于。”“友于”便是“友于兄弟”的省略。到了唐中叶,诗人李商隐(约公元813年——858年),从民间语言宝库中收集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俗语,收集在他所编的《杂篡》一书中。
记载在《杂篡》一书中的俗语有:
耕作不失时——必富
醉客逃席——必不来
早卧晚起——必贫
贼赃——怕人知
屠家念经——不相称
破帆使风——不快意
尽管这些俗语在当时还不称作歇后语,但从体式与修辞效果来看,与后来的歇后语极其相似。
俗语被称为歇后语,是从唐僖宗进士郑綦开始的。到了宋、明、清几代不断有人进一步收集、整理民间歇后语,为李商隐的《杂篡》作了多种版本的续辑。例如:
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
贼被狗咬——说不得
受恩处——忘不得
步行穿窄鞋——不快活
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歇后语的艺术成就,为现代当代作家成功地运用歇后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动形象的歇后语在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就是打比方。比喻似歇后语,前半部分用具体的、熟悉的事物、形象打比方,后半部分则说出打比方所包含的意思。
八月节的团圆饼——不给外人
我国民间旧俗每逢八月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必须蒸团圆饼,用发面擀成七至九层,每层中间加桂花、红糖、青丝红丝、核桃仁、栗子、小枣等佐料,赏月时全家分食,取其“合家团员”之意。
揠苗助长——欲速不达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半天空里骑仙鹤——远走高飞
远走高飞:语出《后汉书.卓茂传》。形容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也指摆脱困境,寻找光明的前途。
彩绸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
冰糖水里煮黄连——同甘共苦
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用其根茎,味极苦,功能杀菌消炎,健脾止痢。同甘共苦:一同吃甜的,也一同吃苦的。比喻同欢乐,共患难。
菜园里的辘轳——任人摆布
辘轳: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一种起重工具,通常安在井上汲水。摆布:操纵、支配别人的行动,含贬义。
当着矬子说短话——成心叫人难堪
比喻诚心使人难为情。
豆腐耳朵——爱听谗言
比喻人耳根子软,爱听毁谤的话或挑拨离间的话。
丢下耙儿弄扫帚——里里外外一把手
《红楼梦》四十七回:“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下耙儿弄扫帚’。”
废品回收——物尽其用
物尽其用:让各种东西都充分发挥作用。
菠菜籽儿——小刺头
菠菜:营养价值较高。种子呈三角形,有小刺儿。
花椒树——浑身是刺
花椒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上有刺,果实球形,暗红色,可以做调味香料,中医入药。
火燎眉毛——顾眼前
比喻情况或形势紧急,被迫维护眼前的利益。
鸡孵鸭子——白忙活
忙活:方言,忙绿的工作。
蒺藜果——刺儿头
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果皮有尖刺,种子入药。
加急电报——刻不容缓。
比喻形势急迫,一刻也不能拖延。
见兔撒鹰——稳拿。
稳拿:北京方言。,只做事稳当而又把握。
姐俩回娘家——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决了口的垅沟——放任自流。
比喻任凭其自由发展,不加过问。
老太婆的金莲——委屈一辈子。
金莲:旧时指缠足妇女的脚。
叫花子拾元宝——喜从天降
比喻意想不到的喜事从天而降。
可着头做帽子——精打细算。
《红楼梦》七十五回: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都不能的。“比喻精打细算,要多少准备多少。
醉汉的嘴——没遮挡。
比喻言行没有阻挡。
侦查员破案——暗中活动。
破案:查出刑事案件的真相。
聋子戴耳机——听而不闻。
听而不闻:尽管张着耳朵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表示不重视或不注意。
炉盘上化膏药——火上浇油。
比喻增加别人的愤怒或助长事态的发展。
蚂蚁啃骨头——一点点来。
比喻一点点地苦干来完成一项大的任务。
盲人的眼珠子——目中无人。
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非常骄傲自大。
蜜饯石头子——好吃难消化。
蜜饯石头子:比喻人在求别人办一件极为棘手的事情时,给被求者所送的礼物。
魔术师的道具——尽是秘密。
道具:戏剧、魔术表演或摄制电影时表演用的器物,如桌子、椅子等叫大道具,扇子、茶杯等叫小道具。
茉莉花喂骆驼——无济于事。
骆驼食量极大,用茉莉花喂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牛角里栽花——根子不正。
根子:这里指事物的本原或人的出身底细。
排球比赛——互相推脱。
比喻办事不负责任。
聘姑娘娶媳妇——走一个来一个。
聘:口语,指女子出嫁,比喻人员的增减相等。
上轿先扎耳朵眼儿——临时突击。
旧时姑娘时兴扎耳朵眼儿,以备出嫁时佩戴耳环。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七上八下:形容心中慌乱不安。
什锦糖——各有各的味儿
什锦糖:多种原料制成或多种花样的糖果,比喻各有各的特色。
树荫里拉弓——暗箭伤人。
比喻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别人。
檀香木旋棒槌——不惜工本。
比喻生产物品不顾惜成本。
糖葫芦蘸蜜——甜上甜。
糖葫芦儿:一种食品。也叫冰糖葫芦。
挑水的取个卖茶的——志同道合。
指彼此理想、志趣一致或所从事的事业相同。
铁匠铺里卖棉花——软硬兼施。
比喻软的和硬的手段都用上了。
投桃报李——礼尚往来。
原喻彼此间的赠送与回报,在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现在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就对你怎么样。
王麻子刀剪——名不虚传。
王麻子:全国著名的刀剪商店,清朝末年开业,地址在北京崇文门外,自产自销的刀和铁剪,钢口儿好,锋利耐用,再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文盲看报——两眼一抹黑。
一抹黑:方言,比喻什么情况都不了解。
瞎猫碰上死耗子——巧劲儿。
巧劲儿:凑巧的事。
消防队的汽车——畅通无阻。
比喻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过。
小哥俩出师——各奔前程。
比喻各向自己确定的目标努力。
小姐俩出嫁——各得其所。
比喻各自其所愿或每个人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小河沟里撑船——一杆子插到底。
形容办事深入彻底。
小碗面——后找补。
找补:把不足的补上。
小毛驴套大车——力不从心。
比喻心里想做而力量不足。
秀才背书——出口成章。
出口成章:话说出来就是一篇文章,形容文思敏捷。
哑巴开会——没有说的。
没有说的:指没有指责的缺点。也指没有商量或分辨的余地,或指不成问题,没有申说的必要。
玉泉山的稻田——得天独厚。
玉泉山:北京西北郊外山名,此处粳稻田因引泉水灌溉,泉水清凉,含有丰富的磷肥和钾肥,水稻成熟较晚,籽粒饱满,味道甘美。清朝时专向朝廷进贡,1911年(宣统三年)罢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