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丹东,我以使者的名义(散文)
“我来自中国最美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那里山海相依,那里气候宜人,那里……”,这是我在辽宁文学院首届报告文学班开班典礼上自我介绍环节时的表述。
这样的表述,于我而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参加的无数次全国校园文学和语文教学的研讨会上,在参加外省市举办的文学采风和受邀的文学教育讲学活动中,我就是这样介绍自己介绍丹东的。
在微信,在博客,在QQ,在……我都会很自豪地告诉朋友:我是地道的丹东人。丹东,中国版图上唯一的“沿江、沿海、沿边”的海滨城市。
“你知道抗美援朝吗?你知道鸭绿江吗?你知道中国最鲜灵的海鲜的产地吗?你知道……”我一连串的设问,令外地的朋友面面相觑。之后,我又是一脸得意地一一“公布”答案。答案中必须有一个关键词:丹东。也让朋友们记住了这座我引以为豪的家乡城市。
记得,2014年11月,在杭州萧山召开的中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上,我结识了湖北的青年作家陈雄。会后,他在微信中向我询问起丹东的情况,他听说丹东的海鲜名声很响,让我给他介绍介绍,于是,我在微信中就这样对他表述:
丹东, 90多公里的海岸线、100万亩的滩涂,这里的海产品生长在鸭绿江和黄海的“两和水”中,独具鲜灵的味道。其中享誉盛名的丹东梭子蟹、大黄蚬子更是海鲜中的珍品。清代郭麟曾在《桂枝香·黄蚬》中以“俊味江乡堪数”来称道丹东大黄蚬子的美味。当年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朝鲜后顺访丹东,吃了丹东的梭子蟹赞不绝口。丹东海鲜,俨然这座城市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后来,我还给他快递了几袋真空包装的丹东大黄蚬子,品尝后,他回复我说,这是他吃到的人间美味儿,还让我给他订购了一些,他送给了朋友们品尝……
这些年,因为外出学习、会议、考察调研的机会增多,结识的外地朋友也越来越多,关于丹东这座城市情况的询问也多了起来,我便不厌其烦、如数家珍地介绍。
酷暑难耐的时候,南方的朋友向我抱怨、倒苦水……之后问我丹东的气温怎么样,我则是在清爽宜人环境里轻松自在地向他(她)一一“汇报”。他(她)通过我自拍的照片,那是我一脸自豪甚至是得意的表情。之后便是一声声羡慕和嫉妒的无奈和叹息。
严寒时分,黑龙江鸡西的表妹们打电话来问我丹东目前是零下多少度,我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顶多零下十五度吧。她们羡慕地说,你们真幸福,俺们这里都零下三十多度了。之后,还喋喋不休地计划岁数大了就来丹东养老如何如何……
广东的一位喜欢旅游和摄影的诗人朋友,在博客里看见我的博文里有关介绍丹东的文字和图片时,对丹东这座边境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他仅仅知道抗美援朝与丹东的关系,至于其他的一无所知,但是通过我的介绍,他想来丹东看看的念头愈发地强烈。我答应陪着他到处逛逛。
于是,趁着我暑假的时间,他来了。一看他的“长枪短跑”,我就知道这是一位资深的摄影者。我带着他先游鸭绿江、断桥;再上大孤山、大鹿岛,最后登凤凰山、天华山……这一行下来,我累的够呛,他倒是收获满满——五千多张的照片、两大包纪念品……
后来,我在他的博客中不但看到了精彩旖旎的丹东风光照片,还读到到这样的一段文字:
丹东是个好地方,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沿海、沿边、沿江,因而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里山水相依,山,有辽东名山凤凰山、千年古刹大孤山;水,有因其历史积淀的鸭绿江和大鹿岛前面的滔滔黄海,抗美援朝、甲午海战这两大历史事件都与这座魅力的城市有直接的关联;这里饮食文化十分繁荣,味道鲜美的各类海鲜、风味独特的韩国小吃……来到这里,你会有一种乐不思蜀的留恋。这里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这是一座极具发展潜力的美丽的边城……
当然,这些图片和文字一经在当地的网站和纸媒发表后,引起了很多喜欢旅游和摄影的市民兴趣,一些自发的摄影和旅游的团队来到丹东,自然,我就成了他们的联系人抑或蹩脚的导游。
“给我快递几袋丹东的真空大黄蚬子,我女儿想吃。”这是我前两天收到的一条微信。发信者是抚顺的一位文友,现定居深圳。他吃过丹东的大黄蚬子,说是吃过不忘鲜灵的滋味,女儿听后,也急着想吃。在微信中,他还把女儿的愿望告诉我,说他女儿准备跟公司的年轻人组团去丹东旅游,让我给当向导……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小品演员孙涛的那句台词“我骄傲”。那就套用一下:来吧,这里是丹东!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