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唤“羞耻感”
常听人说要增强“荣誉感”,但却很少听到呼唤“羞耻感”。
其实,增强“荣誉感”是重要的,而呼唤“羞耻感”也是重要的。因为,一般情况之下,具有荣誉感的人,是难以做出羞耻之事的;而具有羞耻感的人,也是难以做出不光彩之事的。
中国有句俗话:“无知者无畏。”何谓“无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缺乏知识;不明事理。”然而,许多事例表明,不少“有知”者也很无畏。
陈希同当上了北京市委书记,能说他是无知的、不懂事理的吗?但他畏什么,什么也不畏。陈希同在担任北京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自1991年7月至1994年11月,在对外交往中接受贵重礼物22件,共计价值人民币55.5万元,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公,而是由个人非法占有。陈希同为追求奢侈生活,还指使、纵容王宝森擅自动用财政资金,在北京市八大处公园和怀县违规建造两座豪华别墅,供陈希同、王宝森个人享用。自1993年1月至1995年2月,陈希同经常到两座别墅吃住享乐。建造别墅和购置设备共动用财政资金人民币3521万元,耗用服务管理费人民币242万元,吃喝挥霍公款人民币105万元。
对一个人而言,没有荣誉感是不行的,但没有羞耻之心也是不行的。现实生活中,失去羞耻之心的绝非仅有,麻木不仁、以耻为荣者不但大有人在,且有扩延之势。
你比如打人骂人欺压人,本为野蛮无知无教养者之为,有些人却视为耀武扬威、施展权力和能耐的象征。
你比如赖债不还,本是泼皮行为,然而在不少人那里,却理直气壮。
你比如逃税漏税,本属见不得人之勾当,但有人却视之为能事,沾沾自喜,乐在其中。
你比如有人违纪潇洒,公款消费,本为胸襟庸俗,低级趣味,但很多人却视之为上流人应有的特权。
所以,现在说“无知者无畏”就不一定正确了,而改为“无耻者无畏”才千真万确。因此,我们必须呼唤“羞耻感”。
前不久,党中央曾提出“以德治国”,这是对“依法治国”的有益补充。讲“德”,就离不开讲羞耻,离开讲“羞耻”二字,“德”便无以存在了。
是非颠倒,荣辱混淆的现象之所以大量发生,原因尽管非止一端,但一言可蔽之,即某些地方、某些单位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上出了问题。实践告诫我们,在强调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否则,坑、蒙、拐、骗,吃、喝、嫖、赌等丑恶现象难免泛滥成灾。 可见,强化道德建设,使人们知耻自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忽视不得。对每个干部而言,不但要有荣誉感,更要具有耻辱感,因为前者能激励人们做好事,而后者能遏制人们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