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再访大槐树(征文·散文)

精品 【晓荷.心愿】再访大槐树(征文·散文)


作者:穷乡老叟 举人,5025.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85发表时间:2017-02-10 18:16:16
摘要:本来我曾去过大槐树。又一身的疾病,这药那药的,每天早中晚不知要吃多少种,根本就不能出远门。可有道是,盛情难却。最终,我还是禁不住大家的一再劝说,只好一同去再访大槐树了。

【晓荷.心愿】再访大槐树(征文·散文) 丙申年农历六月二十日,我们《徐氏家谱》编纂委员会的十多位成员,乘坐四辆私家车,组成一个小车队,满怀激情的于清晨五点半,从故乡四旗里出发,一路东进,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去寻根问祖。
   本来我曾去过大槐树。又一身的疾病,这药那药的,每天早中晚不知要吃多少种,根本就不能出远门。可有道是,盛情难却。最终,我还是禁不住大家的一再劝说,只好一同去再访大槐树了。
   一路上,天色阴沉沉的,大家都担心要下雨。尽管为了安全,头两天大家都关注过天气预报,据说山西这边今天没雨。但是,今年这段时间的老天,好像比如今最最时尚的快男超女们还要恣意任性,无常地折腾,有雨没雨的,说下就下,而一下还没完没了。电视上天天有暴雨灾害报道,北京、天津、南京、安徽、辽宁等全国20省市遭遇暴雨洪水侵袭,强度历年罕见。好多城市都象灾难片中所呈现的恐怖场景似的,沦陷在涛声呼啸的汪洋大海之中。一辆辆小轿车犹如那畸形的船儿,在洪水肆虐的大街小巷中随波逐流。许多人有家难回,武警战士和各级政府组织的干部们在拼命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真是怕处有鬼啊!临近洪洞县时,随着车顶车窗上噼里啪啦的一阵巨响,一场大雨骤然而至。但见车窗外雨雾蒙蒙,能见度顿时降得很低。我赶紧叫驾车的族弟徐达开慢点,并电话告知其他车辆谨慎行驶。心想,这鬼天气,今天大家也许拜访不成大槐树了!
   其实,洪洞县和大槐树对于我来说,是既陌生而又不陌生。因为数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我曾有幸去那里游览过两天,所以对那里的历史沿革和人文地理,怎说也算有些粗浅的了解的。洪洞县地处山西临汾盆地北部,是晋南大县,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京剧《玉堂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到南京转,与我的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牛马就当报还”。剧中的这一脍炙人口的唱段宛如行云流水,百转千回,委婉动听,曾令无数的观众伤心悲痛,泪流满面,以致该剧久唱不衰,洪洞县也因此而声名远扬。当然,洪洞县其所以能够名扬天下,享誉中外,最关键的根由还是缘于大槐树,因为大槐树牵系着无数华人姓氏的移民情结,它是人们祖祖辈辈魂牵梦萦的“根”。
   记得离洪洞县城东北方向不远处有一大泉名曰“霍泉”,其水质甜美,流量充足,古代建有水利设施沿用至今,引泉水浇灌农田,造福于民。霍泉旁的霍山上建有名刹“广胜寺”。广胜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下寺在山麓,随地势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叠有致,据说明代大槐树移民管理中心就曾设在下寺。上寺在霍山巅,翠柏环抱,景观奇美,内有一琉璃飞虹古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高40余米,结构独特,金碧辉煌,国内少有。据说抗日战争期间,闻名全国的八路军和当地抗日游击队与日寇斗智斗勇,抢救国宝大藏经《赵城金藏》的故事,就发生在该寺内。“大槐树公园”座落在县城西北,靠近同蒲铁路西侧。上世纪80年代初我和几同行去那里游览写生的时候,其规模并不大,虽见有不少建筑,但零零散散的,没有一点儿气势,总令人感到有些荒芜。靠北头有600多年前的第一代大槐树,已枯死,成为遗址。第二代大槐树距其不远,叶枝繁茂,充满活力,据说也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记得那时候,在大槐树遗址旁建有一祠堂类房屋,室内案上供有许多姓氏牌位,旁边放有许多姓氏簿,供寻祖者登录,作为认祖之证。据史载,元末明初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又加连年大旱,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农业遭破坏,人口锐减,冀、鲁、豫、皖、苏、鄂等省尤为严重。朱元璋夺得政权后为恢复经济,改善民生,休生养息,决定从战乱破坏较轻,人口较多的省份移民到上述地区,发展经济。当时晋南相对富裕,交通便利,于是在大县洪洞大槐树处设立了一个移民点,集散各地移民。从洪武三年(1370年)起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移民18次,移民数以百万计,涉及880余姓,分别迁往将近20个省份的500多个县区。同时也留下了满含幸酸的种种传说和故事。以至现在,民间仍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还是天公作美。将近中午十二时许,当我们的车队小心翼翼地缓缓行驶至大槐树景区就近处时,雨竟然停了,而天也蓝格瓦瓦的晴了。于是大家喜笑颜开,提着的一颗心,自然也都放下了。随即,大家便在说笑中择一小餐馆,每人狼吞虎咽了一碗价值十来块钱的酸辣汤面和两个鸡蛋之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大槐树公园赶去。
   哦,一切都变了。变得让人有些眼花缭乱地找不着东西南北了。那大槐树公园早已不再叫大槐树公园,而是叫成了“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寻根祭祖园正门以槐根为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名曰“根雕大门”,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的可贵精神;诠释的是大槐树儿女的魂,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
   进入园门之后,首先映入我们眼中的便是那个高大而雄伟的“根字影壁”。据导游小姐介绍说,此影壁是景区的标示性景观,浮雕其上的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耀眼的红底黄字,精美的花边构图,再加上竖雕两旁的篆书“饮水”与“思源”的陪衬,更突出了“根”字的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导游小姐介绍说,过去园内占地面积只有几千平米的方寸之地,如今已发展到了40多万平方米。整个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具体细化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现在,每年前来此地祭祖的国内外华人,多达20余万人次。“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已成为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在古香古色的青铜浮雕《大槐树移民图》墙壁前,听着导游小姐那条理分明的委婉讲解,再看着那一组组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故事画卷,无不令人内心感到一阵阵的强烈震撼。那铜制浮雕墙之前根本没有,是近年才新搞出来的。它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历史厚重感。它全长26.68米,高4.48米,以书画长卷的形式展现,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细看长卷,内容紧凑,绘画语言丰富,共分三大部分,图中涉及60多位人物、15个场景,每一处细节都值得玩味,都是一个极富趣味的故事。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将距今六百多年前的移民情景,“定格”在了游人的面前——
   第一幅浮雕图为“移民国策”。图中广济寺的外墙上张贴着迁民告示:“凡不愿外迁者,必须在三天之内,赶到广济寺旁大槐树下报名登记,愿意外迁的人可以在家等候消息”。人们获知这个消息后,匆忙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地来到大槐树下。等到第三天,大槐树下已集中了几十万人。然而一切只是官府的圈套。大队官兵突然包围了人群,有官员站出来宣读圣旨道:“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外迁”。大家一听都惊呆了。好久才便醒悟过来,并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人们捶首顿足,叫苦不迭,但一切为时已晚。官府强迫登记,满含悲痛的人们只得在迁移文书上按下手印。办完手续后,官差向人群发放了行路的盘缠。然而,有限的盘缠不但不能安慰百姓们背井离乡的悲戚,反而更增添了他们的愁苦。人们手捧银两议论纷纷:“这么点盘缠,怎么够用啊”。而一旁的差役则手里拿着刀,每登记一人,就逼其脱掉鞋袜,在其脚小拇趾上砍一刀,做为记号,以防逃跑。直到今天,几百年过去了,移民后裔双脚的小趾指甲均还为两瓣,据说这就是因当时砍了那一刀的缘故。有民谣为证:“谁是古槐过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大家听得导游小姐讲到这个民谣时,几人不由得就脱下了自己的鞋子来,互相查看自己和对方的脚小趾。只见徐宝山大叔看着看着便直叫道:“看看,都是两瓣的吗?都是两瓣的吗?”这便使我一下子想起了童年时期的好些往事来。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我们的先人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来的。还说从那里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标记,就是小趾指甲是两瓣的。这个说法我觉得太玄、太日怪,所以从小印象很深刻,而且记得曾经常和小伙伴们在一起互相查看自己的小趾指甲。的确,有的真的是两瓣的,可我的却并不是两瓣的啊。这便使我从那时开始,就对先人是从大槐树下来的这一说法,既感到深信不疑,又觉得充满疑虑。
   第二幅浮雕图为“移民惜别”。图中讲述的是槐乡儿女别离故土的情景。百姓们在老槐下依依惜别:丈夫攀着老槐的枝干,妻子噙着泪剪下槐枝留作纪念;老祖母将槐枝递给孙儿,淳淳叮嘱孙儿要牢记自己是祖槐下的人;有人捧起老槐下的乡土,裹入衣襟,慰藉乡情;小孩依偎在槐树根上,盯着教书先生在树干上刻下百家姓;母亲在女儿衣服上绣上荷花以作纪念;爷爷肩扛着孙儿,为昔日的伙伴老鹳鸟最后一次喂食;百姓们在大槐树下烧香叩拜,祈求祖槐保佑,希望前途光明,全家路途平安;牛氏三兄弟不能同迁一个地方,于是把携带的一口铁锅打破,分为三部分,以便日后相认,锅沿给老大,锅帮给老二、锅底给老三,三兄弟即为牛氏三祖。禽鸟恋故枝,乡土人难离。从此离去故邑,归期难料,遥遥无知,惟愿在那即将迁去的地方,祖槐能荫佑福庇。
   第三幅浮雕图表现的是“移民迁徙”的情境。洪洞自古有莲花城的美誉,作品前景为荷花池,远景为群山和祥云。但就在如此美好祥和的氛围中,却上演着一场巨大的史无前例的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老人互相搀扶着与儿子、儿媳、孙儿含泪告别,嘱咐他们路上平安;一对姐妹俯身于荷池边,姐姐采摘一朵荷花别于发间,妹妹将宽大的荷叶盖于头顶,和鱼儿惜别;移民路途中有人推车,有人挑担,有人赶着牛车,载着老人幼儿与物什,一路长队十几里,强忍被迫离乡的悲痛,怀揣着迷茫和忧虑,双脚迈向未知的前路。押解迁民的官兵们,为防止有人逃跑,就将百姓的手背绑在一条绳子上,互相牵连在一起,人们要大小便时,就会恳求押解的差人,给他们解开捆在手上的绳子,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这就是“解手”的由来。而移民被背绑着行走,长路漫漫,长时背手,连日奔波,竟然沿以成习,至今背起手来走路,反倒颇感舒服自在。一排排老鹳鸟不舍的飞回大槐树,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总想最后再看一眼家乡……
   我想,大槐树移民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仅是说它是历代移民之最,是一部移民的苦难史,血泪史,而更主要的是,其伟大意义在于它对于中原地区的开发和对中华文明的重塑。
   在导游小姐的引导和讲解下,我们依次认真游览了园内的每一个文化景点。当然,最令我们人人关心和惦记着的,莫过于我们这一支徐氏的祖根源流问题了。别看平常老实敦厚少言寡语的族兄徐彦荣,这时他好像有些按捺不住自己了,只见他连连问人家导游小姐说,这里究竟有没有我们徐氏的家谱?如有徐氏家谱的话,可不可以查到我们这一支徐氏的来龙去脉?如这里查不到,是否可以到你们这里的档案馆什么的地方可查到?人家导游小姐很是耐心地听完他的问题后,便笑着回答他说,这里不但有你们徐氏的家谱,而且有所有外迁姓氏的家谱。但是,具体到能否详细查到你们这一支姓氏的来龙去脉却很难。就是在这里的档案馆也很难查到这个。因为当初记载的只是当时每个移民姓氏的一个大的概念,而之后再也没有对各姓氏各支系的发展情况进行逐一补记……大家情知会是这样的结果,但当亲耳听到人家如此说明的时候,那心里却还是感到很有些失落似的。
   在游览“中华姓氏苑”时,从那摆放着以各姓氏为主题内容的艺术品的展台上,恰巧见得一对书有“徐”、“杨”两姓的青花瓷圆碟并排陈列一起,这便使大家心里刹时不由得感到好生惊讶。族孙徐文春甚至当场就不禁叫了一声:“嗷噢,原来你们俩在这儿哩噢!”外人有所不知,我们四旗里主要住的就是徐、杨两大姓啊。据说几百年前,我们四旗里徐、杨两大姓的始迁祖徐十旺和杨旷是一对姑表兄弟,他俩历经苦难,跋涉万水千山,一同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徙到我们现在的居住地后,便又一同踏上了艰苦创业,发展壮大的漫漫人生路。所以一看到那对青花瓷圆碟上的徐、杨二字时,族人那种按捺不住的惊讶与兴奋,自然便在情理之中。而这也本无伤大雅,恰好反映出了我族人善良厚道、淳朴老实的真性情。
   随后,我们去参拜祖先。那昔日的曾经专供寻祖者归宗认祖的“祠堂”类房屋,早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座宛如故宫正殿一般富丽堂皇、宏伟壮观的“祭祖堂”。我们在“祭祖堂”大殿正中香案后的移民姓氏牌位陈列处,很容易就找到了我们“徐”姓的牌位。因为近几十年来,我们徐姓一直排在百家姓的第11位,所以很容易查到。然后,我们买了高香、黄表,由族中长辈徐彬代表所有族人在登记处签了字,又代表所有族人向祖先焚香祭奠,虔诚祈愿。接着,在司仪小姐的主持下,我们《徐氏家谱》编委会的十多位成员,按世次辈分,一一对祖先牌位行了祭拜大礼,祈愿祖先保佑我们所有族人后裔都能够幸福平安,事业有成。
   最后,导游小姐征求我们的意见,问我们还想去看哪些景点,如县城东北方向不远处霍泉旁边霍山上的名刹“广胜寺”等。大家都说累了。不去了。所以,接着大家便去自由游览。有的顺便买了几个小玩意,准备回家去忽悠儿女或孙子;有几人则各买了一把书有“徐”字的扇子,一为及时纳凉,二为留作纪念。三弟徐辉却为给修谱弄点资料,就以个人名义向祭祖堂捐款300元,人家便回赠了他一大一小两本反映移民纪事的书籍。可是一会,有人见时间尚早,又觉得已经出来了,所以就提议很想顺便到“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什么的旅游景点去串串,但这根本就不在我们的计划之内啊。当时,因修谱的需要,和寻根问祖的必须,大家觉得非到大槐树来走走不行,但一考虑安全问题,二考虑经费问题,三考虑要对得起所有的族人,所以编委会就做出了只拜访大槐树,不得到其它任何地方去游玩的决定。
   就这样,一会,我们便按原计划匆匆踏上了归途。
   尽管此次拜访大槐树,我和我们编委会的所有成员,仍未搞清楚我们这一支徐氏,究竟源于大槐树下的哪门哪派徐氏,但我们并不感到遗憾,因为,作为移民后裔,无论如何,大槐树都是我们的一个永生不了的梦,也是我们所有移民姓氏族人后裔世代永难相忘的根。我想,或许在若干年之后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时,那永生不了的梦就会得以彻底地破解,而那永难相忘的根,自然也就会被彻底地理清来龙去脉……
   再见了,老鹳窝!再见了,大槐树!
    
   丙申年7月8日于塞上榆林

共 592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炎黄子孙一脉相承。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牵系着无数华人姓氏的移民情结,它是人们祖祖辈辈魂牵梦萦的“根”,那个脚小指两半的印证,是否确切,许多人一看就知道,确确实实是有着一样的印记。据历史资料记载,元末明初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又加连年大旱,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农业遭破坏,人口锐减,冀、鲁、豫、皖、苏、鄂等省尤为严重。朱元璋夺得政权后为恢复经济,改善民生,休生养息,决定从战乱破坏较轻的地方动迁人口。从“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图解,中华民族的迁徙,确实和大槐树有着不解之缘。作品翔实的记载了大槐树寻根文化,全长26.68米,高4.48米书画长卷的展现,让我们对根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魅力地吸引着更多的人寻根。欣赏老师佳作,特此倾情推荐。【编辑:你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212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穷乡老叟        2017-02-13 12:29:17
  问候大家!一并谢过各位的祝福和点评!
当那苍凉而悲怆的信天游一次次淹没黄土高原的时候,蚂蚁总是看到我随它同行……
12 楼        文友:穷乡老叟        2017-02-13 22:01:09
  辛苦了你猜!谢谢你的精妙按语!
当那苍凉而悲怆的信天游一次次淹没黄土高原的时候,蚂蚁总是看到我随它同行……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