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三毛茶楼话三毛〔散文〕
三毛茶楼,以独特的风姿座落于水乡古镇周庄最老的中市街西侧,茶楼的小街口挂着用竹篾片制作的吊灯笼,“三毛茶楼”四个字落座在灯笼上,随微风悠然而晃。茶楼的主人——三毛当年的粉丝张寄寒先生,至今已是白发苍苍,但他仍然和夫人一起,坚守着当年为纪念他心中的三毛而开设的别具一格的茶楼。
每次去周庄,都要绕道登上三毛茶楼,脚步轻轻地,生怕惊动了已经来到周庄正在伏案写作的三毛。不久前,当我的《走进三毛茶楼》一文在纸媒传递后,要了解三毛的话题又陆陆续续从文友口中传来。当我看到周庄水乡每天都有三毛的粉丝从天南地北赶来采风,在小楼采撷他们所需要的三毛故事时,不禁为之感动。
在三毛茶楼的左右侧,墙上挂着三毛和丈夫荷西的像,其生前写的诸多作品摆放在长桌上。当我每次和张寄寒先生谈到当年三毛来周庄的情形,他总是要让我看看他收集的有关三毛的资料。张寄寒告诉我:九十年代初,当时在江南第一水乡周庄的文化馆工作时,张寄寒收到了三毛的亲笔来信。字里行间布满了她对周庄的再次向往和充满乡情的酷爱。她带着兴奋的语调,用信件告诉张寄寒,周庄很美,约定还要来周庄游览,她要把周庄看个遍,在信中她把周庄称之为自己的故乡。可是,就在张寄寒先生准备租一条小船迎接她到来的时候,三毛却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台北一家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时年48岁。
消息传到周庄,所有知道三毛的人和张寄寒先生一样在回忆中感到震惊,张寄寒摇着头,他不相信曾经来过周庄看百年古镇、诗意般的亲吻油菜花的三毛会这样走向天国,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张寄寒从一位台湾来到周庄采访的记者口中知道,三毛的死是属于极端抑郁症造成的后果……
在周庄与张寄寒先生和袁大令老师的交谈中,我们除了婉惜还是婉惜。在三毛茶楼,在和张寄寒聚聊的过程中,了解了一个热爱生活和热爱文学的比较完整的三毛。三毛祖籍浙江定海县,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里,本名为陈懋平,英文名叫ECHO,1946年改名陈平,三毛是她的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所提及过“三毛”两个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这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三毛本人在和他人的对话中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又有一说是50年代她崇拜上海的漫画家张乐平,喜欢欣赏《三毛流浪记》,还与“三毛”之父张乐平通过信等。总之,她与一般的女孩子截然不同,她骨子里潜伏着精灵、倔强、任性。她小时候不喜欢玩洋娃娃和穿新衣服,只喜欢翻阅书本和走近大自然观赏,伴着天真烂漫的梦想长大。三毛少年时身体虚弱,但幻想颇多。她喜欢欣赏毕加索的画,天真地希望长大了能嫁给她所崇拜的毕加索。到了初中,因为对数理化不感兴趣,就避开父母家人的眼睛逃避上学,成为家人心中最烦恼的一件事……
其实,认识三毛,除了在周庄听到的林林总总的故事,还从读三毛的书中认识了她。看过她写的《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按照三毛生前的说法,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两部作品。《雨季不再来》这本书,描写的就是三毛自身成长经历的故事片断。从书中可见,三毛从幼时就酷爱读书,几乎所有的零花钱全都用在租书、借书上。三毛在读初中二年级时,由于过度痴迷读课外书而导致四门功课不及格,尤其数学成绩最差。为攻克难关,让父母微笑,她想到了一个独特的办法,把每册书后边的习题都想法在课余解好,采取强记熟背答案的方法学习,结果考试成绩逐渐上升,几次数学测试中均得满分。这下却招来数学老师的怀疑,觉得三毛肯定是在作弊了,就把三毛叫到办公室,问及是否作弊了。对此三毛很生气,指责老师不该侮辱她!但老师为挽回颜面,在一次考试中发给了三毛与其它孩子不一样的试卷,其中好多题都是三毛在课堂上没学过的。结果得分可想而之。
那时的学校对学生都是采取体罚教育,孩子们在学校犯了错,就会受到一定的处罚。数学老师为达到羞辱与泄愤两个目的,竟然还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脸上画了两个大圈,然后让她到走廊上走一圈。当时,这件事成为了轰动全校的新闻。三毛对此怒不可遏,她厌恶数学老师对她的歧视。从此,她每天逃课,带了书逃到附近的公墓去读,因为那里没人去,家长和同学都找不到她。后来,学校给家里去了通知,三毛就只能休学。就是从那时起,三毛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自闭生活。她每日把自已锁在家中的书堆里。有时,想到学校生活就极度自卑,有一天她想不通了竟割腕自杀,幸亏被父母发现后送到医院救治,才留下了一条命。她在家里休养和调理了整整七年,这期间父母费尽了苦心,但她的精神沧桑依然无法愈合。
三毛的父母是明智的,既没有对她的自暴自弃放任自流,又没有对她的任性施加压力,而是想法为她请了一位有身份的家庭教师,在家里教她自修中文、英文和绘画。这位教师就是著名画家顾福生先生。
顾福生的住址是台北市泰安街二巷二号。顾福生1935年生于上海,他的父亲原是国民党一级上将顾祝同,曾任陆军总司令。顾福生的母亲是上海人。顾福生1949年离开上海前,是居住在福开森路(现今上海的武康路)的英式石库门住宅。顾福生是顾祝同将军的第二个儿子,将门之后本应军旅,但他却选择了艺术之途。他是一位独特而执著的才子。顾家为顾福生在院子里专门筑有一间画室。顾福生的油画作品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画的动态感强,画面上反复出现的是奔跑、跳跃、飞翔的形象,画中的人好像要逃离这个世界似的,其寓意十分深远。他的作品执著于赤裸、修长的男性,其躯体刻画得栩栩如生,显示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在三毛眼中,顾福生完全不同于过去遇见过的老师,他是一个全心投入创作的艺术家。
每天早晨,三毛都要走进深宅大院,穿过两边长满杜鹃花的小径去见正在画室创作的顾福生。顾先生从来没提三毛不上学的事,彰显大家风范。开始,他只是温和地、极有耐心地教她画素描。因为素描是绘画的基础。三毛在绘画上并无太多天赋。她坐在顾福生的画室里,有时面对着那些肢解了的修长人体会突然发呆,常常会一直看到黄昏。她的主要任务是模仿老师创作的画。一次,她画了一个看不出是男是女的灰白色人体背影,人体没有穿衣服,一块贴上去的绷带散落在脚下。顾福生老师看到了,没有说什么,只是微笑着鼓励她再画。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顾福生老师没有批评过她,只是在绘画间隙问问她对文学的兴趣,又送给三毛《笔汇》合订本和几本《现代文学》杂志,鼓励她在画作之外尝试一下文学写作。谁知三毛如获至宝,竟然如饥似渴地阅读诗文,她读了波德莱尔、加缪、里尔克、卡夫卡等人的作品,大受启发,她立志要写作。嗜书的三毛从此在学画的间隙活跃起来,滔滔不绝地跟老师讲读书里看到的种种故事和感悟。顾福生静静地听着,觉得这个女孩很有文学细胞,就鼓励她试试写文章。三毛点头:“好的,我很喜欢,让我试试。”就这样,几天之后,三毛拿着她的第一篇小说《惑》给顾福生看,顾福生看后大为惊奇,原来三毛的文章写得很精美,顿觉眼前的姑娘很有才气,便很快把文章推荐给了他的好友——《现代文学》的主编白先勇,没想到文章很快被白先勇选中并在杂志刊登。这是三毛的处女作品首次发表。当三毛从画室里捧着顾福生老师给她的《现代文学》跑回家去时,她兴奋得一路狂喊着:“爹爹!这是我写的,我的文章变成铅字了,我的名字在上面。”三毛的父母知道了,欣喜若狂!
顾福生教了三毛十个月的画后,他决定要去巴黎深造,巴黎是那个年代世界各地画家最想圆梦的地方。到巴黎去看最著名最好的画,即使是住在巴黎穷困的小阁楼画室,许多人也是心甘情愿。顾福生到了巴黎后,千方百计攻克油画难题,一段时间后又转往美国纽约,再到芝加哥、旧金山等地深造,他有着华丽的家族势,但他却为艺术甘心远走他乡过着平淡生活,长年坚持不懈地创作,他成为三毛的文章中夸耀的精致偶像。虽然她接受顾福生只有十个月的绘画教学,却在三毛心中升腾起一轮朝阳,影响深远。是他,用耐心和温柔的教学方法扫除了三毛心中久藏的自卑感,一位被数学老师看不起的失学少女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心理阴影,她开始每天执着写作,以此为乐。在三毛心中,顾福生就是擦亮她的眼睛为她打开了人生道路的人、是在她已经自愿淹没的少年时代拉了一把的恩师。而帮她发稿的白先勇则就是一位文学路上的伯乐。
之后,三毛的生命中遇到了一位外国男神,那就是出生于西班牙的年轻人荷西。那是顾福生走后,三毛也不甘寂寞,她在通过课目自修后也走出台湾,来到了西班牙的马德里上大学。神差鬼使,在她读大学三年级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附近正在读高中的一名学生,名叫荷西。荷西长得很帅,壮实的身材,下巴上有一撮乌黑的小胡子。一见面,三毛就觉得有一种可交不可求的感觉,但由于她的年龄比荷西大,她放弃了非分的想法。可就在那年圣诞节的晚上,头上戴着一顶法国帽的荷西突然来到她所居住的公寓楼下,捧着鲜红的玫瑰和巧克力,他说要送给三毛节日的礼物与祝福!三毛根本未将比自己小几岁的荷西放在眼里,也没有任何想法,她觉得这位洋学生很浪漫很有意思,心底里不由自主地有了一丝丝甜蜜。她想,如果能年龄相仿,做他的妻子该是多么荣耀!然而这种想法立即被她否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荷西经常会逃课来看她,她知道了,怕他影响学习,常以姐姐的身份教训他:你以后不要逃课来这里!再逃课我就不理睬你了!
其实,这个异国他乡的荷西心底里真的爱上了三毛,轮年龄,他比三毛小,但爱情是没有年龄界线的,荷西照样我行我素地经常逃课来看她。有一天,荷西对着三毛,一脸认真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ECHO,你等我结婚好吗?你等我六年行不行?是我读四年大学,二年服兵役!好不好?
三毛听了,心中似有酸醋和粘了蜜似的,但她心里却不由自主地故意气他,甚至对他下了最后通牒:“对不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我有男朋友!”但荷西不生气,只是挥挥他的法国帽,倒退着逗着三毛说:“ECHO,我爱你!六年后再见!”后来,荷西便真的再也不来找三毛了,有时偶尔在逛街的路上遇见,他只是礼貌性地走近三毛紧紧拥抱一下,亲亲她的脸颊就走。
这样的日子很快过去,再次得到荷西的消息是六年之后的事。那天,三毛正在散步,荷西托一个朋友捎来了他的近照和一封信,照片上的一个帅小伙正在河里捉鱼,留着一脸乌黑的大胡子,似在对着阳光灿烂地笑。六年了,荷西变得憨厚成熟了,三毛顿时感觉荷西已经长大了!
三毛是一个喜欢沉浸在自我世界的人,在恋爱问题上,她的心中自有白马王子。要说荷西,也不完全是她心中的那个王子。在和荷西分开的那漫长的六年里,三毛的经历也颇为曲折。前三年她在国外,后三年她又回到台湾。在国外的三年期间,有三位同道年轻人曾经追求过三毛,一是在西班牙时她曾被一位日本籍的富商同学追求过;二是在德国时她被一位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德国同学追求过;三是在美国时,她被一位台湾籍的在美获博士的年轻人追求过。这几个人的条件都远比荷西优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爱情标准,但在经过考察后却被三毛一一拒绝了:因为三毛心目中的爱情标准比他考察的年轻人还要高。
在回到台湾的三年中,经同学朋友介绍,她终于选择到了愿意和他结婚的一位王子,但天有不测风云,未婚夫在结婚前夕突然被死神夺走了。这是她返台后遭遇到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情感不幸,未婚恋人意外身亡,使她日夜感到悲伤和痛苦。后来,她又重新返回了西班牙。一天下午,三毛与一位女友外出走在路上时,她接到一个好朋友的电话,说有要事嘱她去她的家一次。临近晚上时,三毛便告别女友,匆匆去了好朋友家。见面时,她的好朋友忽然叫她闭上眼等候一个人。就在三毛思考是谁的时候,三毛被人突然拦腰抱起一股劲旋转,三毛睁眼一看,原来是她六年前认识的荷西!她开心得说不出话来,任由他怎样怎样地快乐旋转。三毛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可不是吗?荷西出现在三毛的生活中时,他还不到十八岁。即使当年想浪漫的三毛也没有接受这份看起来太过神奇的爱情。然而六年以后,他们不仅没有彼此忘记,而是有了一种隔世重逢般的惊喜。那份浪漫的真情把三毛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在她看来,这样的重逢和巧合胜过了世界上所有的经典爱情片。
就这样,三毛和荷西在瞬间相好了,他们在简短的交往之后,约定择时结婚。荷西高兴得努力工作,很快在他工作的地方租了一座小房,房子里虽然一无所有,但爱情的力量是纯真的,三毛和荷西两人一起联手,用他们的手工艺品,艺术地布置了属于他们婚礼的小房间,将那座小屋弄成了沙漠里最美丽的童话王国!七个月后的1973年,三毛选择了和“苦恋她六年”的荷西,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公开公证结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