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杨柳】蝉绪 (散文)

编辑推荐 【杨柳】蝉绪 (散文)


作者:冷锋 童生,90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47发表时间:2017-02-12 15:20:59
摘要:  人是有很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的,忍过最初两天的烦躁后,我开始发现自己竟能在蝉声中安然入睡了,而且渐渐觉得蝉鸣声并不是那样让人不可忍受。

夏末,秦皇岛,午后散步归来,途经汤河岸畔一处院落,偶见一高个儿男子正站在栅栏外紧贴树下的矮墙上,双手握一根长长的细竹竿,仰头用眼睛紧盯着树冠高处,小心翼翼地用竹竿在树上捅什么。一旁另一个个子稍矮、身材魁梧的男子,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肚儿,捏着一个不是很大的东西在仔细瞧。我感到很好奇,趋近前去想探个究竟。到了近处才发现,魁梧男子手指间捏着的原来竟是一个带有翅膀的、外型有些与牛虻相似的昆虫。这种昆虫虽然跟我见过的牛虻类似,可个头儿却比牛虻要大。我不敢贸然下结论,就向那位魁梧男子问询:“你手指间捏的这是什么昆虫?”
   “知了。”
   “哦,这就是知了?以前我还真没见过,能不能让我拍张图片?”
   “行,你拍吧。”男子答应后,我掏出手机,调整好取景框,拍了一张知了近镜头特写。
   图片拍完后,我转过身去又问那位手拿竹竿的高个儿男子:“你这是在拿着竹竿在树上捅什么呢?”
   “粘知了啊!”男子依然仰着头,将竹竿上举,连看都没看我回答道。
   “粘知了?怎么粘啊?”
   也许是手擎竹竿、仰了半天的头有些累了,男子将竹竿从树上落下,一头着地,转过头来一边用手指着竹竿尖儿,一边对我说道:“弄一块儿面筋固定在竹竿顶上,只要面筋接触到知了,知了就被粘住了。”
   “哦?这么简单?知了逃不掉吗?”
   “逃不掉,不管粘住知了身体的哪个部位,它都飞不了,越挣扎粘得越紧。”男子说着又开始用竹竿粘知了,不一会儿,他的话果然得到了印证——又一个知了被粘住了。男子放下竹竿时,我看到知了被粘住了翅膀,正在拼命地挣扎,却无论如何也无法逃脱。
   看着被粘住了翅膀的知了,我的内心忍不住涌出一丝淡淡的悲伤——知了出于自身本能和安全需要,终年生活在高高的树冠上,躲避在树枝暗处或叶下低吟浅唱,可是到头来还是无法逃脱像今天这样被捉的命运。
   知了,学名称蝉,是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昆虫。会鸣叫的蝉是雄蝉,雄蝉身体两侧有能够发出声响的“鼓室”,平时靠向前或向左右扭动腹部来调节发出的声响。雄蝉的鸣声特别响亮,每天叫个不停,这叫声大多是用来引诱雌蝉进行交配的。雌蝉不会鸣叫,但腹部有接收声音的“听器”。对于雌蝉来说,雄蝉的叫声就像是一首曼妙的音乐,十分动听。雄蝉和雌蝉交配后,雌蝉会用针一样锋利的产卵管在树枝上刺出许多小洞,把卵产在里面。几周后雄蝉和雌蝉的生命就结束了。
   蝉在蛹阶段,靠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储存能量;成蝉后,则把嘴上细长的硬管插入树干,靠吮吸树木的汁液来获取营养和水分,维持自己的生命。蝉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即便成蝉以后,也生活在枝叶浓密的树冠中,很少暴露在阳光之下。蝉的生命周期一般在两、三年,一些周期蝉生命可达13年到17年。不过蝉的生命大多都是在蛹期,羽化成蝉后,最长寿命不过60——70天。
   故乡在河北沧州,幼年时也随曾父母在河南和江西生活过一段时间。按说应该早就见过蝉,即便没有亲眼见过,幼年时也应该是听到过蝉鸣的。只是那时年纪尚小,记忆还不够深刻,后来都淡忘了。现在记忆中尚存的唯有故乡老屋后的枣树、村中的桑树,洪灾过后暂住的马架子窝棚、充饥的红薯干儿和和父亲夏季带我去洗过澡的村边的水泡儿。这些犹残存的模糊的记忆,现在成了我脑海中儿时永久且最珍贵的影像。
   记得大约是在7、8岁时,我们举家随父亲从河北到了黑龙江。后来父亲去了大兴安岭,两年后,我们又搬迁到了大兴安岭。就这样一直在大兴安岭学习、成长、工作、生活了40多年,老来退职后才定居到哈尔滨。黑龙江尤其是大兴安岭,属于寒带地区,是见不到蝉,也听不到蝉鸣的。这期间我当过几年兵,也未曾离开黑龙江。偶尔去外地几次,更是来去匆匆,没有太留意过蝉和蝉鸣。
   前面提到的一些有关蝉的习性,也是当年为了教学需要,在进行教材拓展时,通过阅读有关资料获得的。记得早年语文教材中有一篇专门写蝉的文章,作者是个外国人,名字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作者在树下放鞭炮,声音很响,却未见蝉被惊动,由此得出结论——蝉是没有听觉的。这个结论现在看来显然不够准确,说雄蝉没有听觉或许还有些道理,雌蝉是有“听器”的,何来没有听觉一说?
   寒带无蝉,我们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中却从来都不乏蝉的影子和踪迹。在汉民族语言词汇中,与蝉相关的语汇很多:蝉联、蝉娟、蝉唱、蝉媛、蝉鬟、蝉韵、蝉紫、蝉翼、蝉蜕、蝉冕、蝉组,可谓俯拾皆是;与蝉相关的成语亦是十分常见:金蝉脱壳、蝉不知雪、寒蝉僵鸟、蛙鸣蝉噪、噤若寒蝉、黄雀伺蝉、蝉喘雷干、功薄蝉翼、寒蝉仗马、蝉蜕龙变、蝉腹龟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很多成语就是普通百姓,也都耳熟能详。
   在我们中华古典诗词中,吟唱蝉的诗句也是比比皆是。我国古代诗人以为蝉是饮清露的,是品质高洁的象征。唐初诗人虞世南有诗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诗就是赞美蝉的品格的。唐代诗人李商隐诗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借蝉自喻,写自己的清贫和清廉。唐初诗人骆宾王亦有《在狱咏蝉》诗一首:“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通过咏蝉,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却无人相信、理解的愁苦和抑郁。
   纵观古人咏蝉诗,除了写蝉的品格高洁并借以自喻的那部分诗词外,蝉在诗人的笔下大多是凄凉和悲苦的象征,尤以写蝉鸣为最。也正因为如此,在我国历代众多咏蝉诗中,借写蝉、写听蝉来表达和抒发自己内心的悲伤、凄苦、愁肠郁结的占了很大一部分。宋代词人柳永曾吟唱“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借蝉的悲声写内心及现实处境的悲凉;唐代诗人孟浩然吟咏“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借写听蝉来表达他欲隐无处,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而刘禹锡吟诵“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则是借写蝉声来抒发因被贬不得志,年华虚度的苦闷。
   蝉是凄凉和悲苦的象征,自然也就成了诗人笔下每每写别恨离愁、写乡愁和故园思念之苦不可或缺的意象。诗人贾岛有《闻蝉感怀》诗:“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诗人杜牧有《闻蝉》诗:“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刘商有《秋蝉声》:“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陆畅有《闻早蝉》:“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这些诗都是借写蝉、写听蝉来表达诗人的离愁和思乡之愁的。
   在这里,蝉不只是成了写别恨离愁,写乡愁和故园思念之苦,表达各种悲伤、凄苦、愁肠郁结情绪不可或缺的意象,蝉入诗词,还增添了诗的韵味,增加了诗词的画面感,丰富了诗词的意境之美,使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情绪更加生动、形像。常年在寒带地区生活、工作,对与蝉这种生物相关的知识了解的不是很多,但这并不妨碍我理解和鉴赏我们民族古典诗词中有关蝉和听蝉的描写,也正是由于对这些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才更加深了我要了解蝉这种生物的愿望。
   在秦皇岛暂住的小区,是个环境、绿化都不错的小区,小区内绿树成荫,楼前、楼后有很多粗壮的杨树、柳树和其他我无法叫出名字的阔叶树木,还有梨树、山楂等果木。树木以杨柳居多,这些杨柳树多数都分布在楼群后侧。楼前空地上主要种植的是梨树和山楂等果木,果树结的果实已经长的很大,只是还没有到成熟期,可青绿色的果实却早已经挂满了枝头。小区内的一些家长偶尔会摘下一两个果实,给孩子们作玩物。
   正值夏未时分,外面天气十分炎热,楼内更是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为了缓解室内的闷热,不得不打开室内所有窗子通风。小区内的蝉声很大,也很噪,响成一片,可最初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闷热上,似乎并没有听到蝉声。及至中午躺在床上准备午睡时,才注意到蝉声竟是如此之大。本来就有失眠症,入睡十分困难,越难入睡,越觉得蝉声噪得厉害,让人难以忍受。
   人是有很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的,忍过最初两天的烦躁后,我开始发现自己竟能在蝉声中安然入睡了,而且渐渐觉得蝉鸣声并不是那样让人不可忍受。白天心情好时,我还会站在楼内窗前,看着楼下茂密的树木听蝉;偶尔也会下楼来到浓密的树荫下,感受蝉声时大时小、时高时低,忽而从左流向右,忽而又从右流向左,那声音就像无数的金属薄片碰击在一起一般轻脆、响亮,一点也不让人感觉到噪,倒觉得像是一首高低起伏、错落,悦耳、动听的音乐一样美妙。
   窗前听蝉,树下赏蝉唱,但我却始终无缘见蝉,直到几天后在汤河岸畔树下见到有人捉蝉。故乡有蝉,幼时见过、也听过,可那一切早都记忆随风,化作缥缈无痕。秦皇岛的蝉声,不知为何却勾起了我对已经陌生了的久远的故乡的模糊记忆。那模糊的记忆中,有我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却唯独没有蝉,亦没有蝉唱。
   由蝉我想到依稀的故乡,由依稀的故乡我又联想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年幼时离开家乡,现已年近花甲,却始终无缘再回故乡。乡音已经被正宗的东北话所代替,鬓角亦早已经花白,就算是现回到故乡,恐怕不止是儿童“相见不相识”,村子里已经肯定无人会再认识我。岁月早已经将熟悉演变成陌生,把故乡风化成记忆的残片,我也早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故乡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故乡,也永远不会再属于我。

共 38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由捕蝉之事,言及中国文化中的蝉的形象,再由蝉而己。看似散乱的材料,都紧紧围绕着蝉来展开。言及蝉之不易,也说到人们到蝉的一些误解,终至己身。因蝉而勾起儿时记忆,思乡之心如故,故乡如故,然只能像蝉那样中风中以歌声表明自己的心迹,可惜懂的人不多,故乡的人也不知。[编辑:风残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2-12 15:37:30
  拜读老师佳作,学习品读中:这种昆虫虽然跟我见过的牛虻类似,可个头儿却比牛虻要大。我不敢贸然下结论,就向那位魁梧男子问询:“你手指间捏的这是什么昆虫?”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