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云冈石窟游记(散文)
2016年6月18日,我们一行人攀登了北岳恒山,夜宿于恒山脚下的浑源县城。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按计划顺便到大同游览了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大同在北魏时期叫平城,是北魏的首都,当时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晋冀蒙三省交界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下了车,见周边不仅没有一座高山,即使小山也没有,我有点纳闷。八点半景区开门纳客,带着疑问,我们作为第一批游客进入了景区。
穿过一片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群,远远地看见石窟就开凿在一片长达一公里多长的不甚高的悬崖石壁上,我的脚步也不由地加快了。这座小山就是因石窟而闻名的武周山,高不过数十米,说是山,其实就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岗,山顶上平展展光秃秃的,连棵树也没有。山崖石壁上寸草不生,黑苍苍的,凹凸不平,或许经过人工整修过也未可知。石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窟,像古堡似的,颇有气势。主要石窟有45个,大小窟龛252个,佛像51000余尊,石窟从东往西按顺序编了号,我们按顺序依次参观。
走进石窟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这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出如此之多的宽阔高大的洞窟在当时的条件下颇为不易,不仅如此,还要在洞壁上雕刻出或大或小姿态万千、惟妙惟肖的佛像,更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但奇迹就在你认为很难甚至不可能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除了震惊以外,我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同时,我又生出一个疑问,北魏王朝为什么浪费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造这么多的艺术宫殿呢?其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这恐怕也是多数游客的疑问。
我从石窟里进进出出,见到每一座石窟里几乎都有一尊或者几尊大佛,数不清的小佛和其它雕像,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知道该首先欣赏哪一尊为好。这些雕像,大部分保存完好,鲜活如初,但也有一部分遭到风化或人为破坏,面目全非,非常令人痛惜。雕像高者将近20米,小者仅有几厘米,但大大小小的佛像从容貌上体态上都镌刻得十分精细、分外传神,令人叹为观止。据说云冈石窟一共分为早中晚三期工程。第一期就是从16窟到20窟,亦被称为“昙曜五窟”,每窟主要雕刻一尊大佛,是云冈最早的石窟;二期即是16窟以东的大部分,内容更加丰富,造像趋于多样化,艺术成就更加精湛;三期是20窟以西部分,也就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里成为民间大规模造像的乐土,虽然多为小窟小龛,但其艺术成就不可少觑。
说起昙曜五窟,不得不说说昙曜这个人,因为昙曜就是主持开凿云冈石窟的高僧。昙曜,西凉人(今甘肃一带)生卒年不详。北魏太武帝灭佛时,许多僧人受到迫害,有的被迫还俗潜逃,而他却坚持信仰不动摇,在信佛的皇太子的保护下得以幸存。不久文成帝兴佛,昙曜奉命开凿云冈石窟。作为一位高僧,为了弘扬佛法,他将佛法与统治阶级揉合在了一起,宣扬“佛就是帝,帝就是佛”的思想,深受皇帝赞赏。这对于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很有帮助,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也就非常自然了。佛教在北魏得到了大力发展,全国各地造佛运动方兴未艾就是明证。佛教教人向善对于统治阶级巩固政权也很有帮助,因此佛教在后来各朝尤其是隋唐时期得到重视并大力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昙曜在云冈开凿的五个窟室,每个窟室主要雕刻了一尊大佛,高度均在十几米以上,最高的一尊达到17.5米,最小的也有十几米,据说这几尊佛像就是北魏开国后五代帝王的化身。
第16窟雕刻的佛像对应的是兴佛的文成帝,此佛像年轻英俊,与文成帝26岁早逝相符合。
第17窟的佛像是一个特例,为交脚弥勒佛,他的下半身比其他窟龛的造像都要低一些。看上去是设计上的问题,出现了腿部没地方刻制的地步,因此不得不往地下延伸,于是出现了低于地平面的情况。为什么单单这一座石窟出现设计上的问题呢?按说这样重要的事情应该不会允许出现重大失误,除了有意为之不能再有任何的解释。据说他对应的是那个没有登临大位的皇帝景穆帝。有人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没登过皇位的皇帝不能得到与其他的皇帝一样的待遇,我觉得颇有道理。
第18窟的大佛,据说对应的就是下令灭佛的太武帝,这尊大佛形象与别的佛像也有所不同。首先在手势上,一般佛像都是打右手手心朝外的手势,但这一尊不是,而是左手手心向里做出扪心自问的手势,这分明就是忏悔的意思。据说太武帝灭佛后自己也有所悔悟,所以这尊佛像就把太武帝的悔意给表现出来了,而且其左肩上披的袈裟上面刻制了若干的小佛,像是代表着遭到这位皇帝迫害的僧众形象,让这些被害的亡灵永远压在他的身上,这显然柔性地表达了对这位灭佛皇帝的惩罚。
第19窟内的大佛高16.8米,是昙曜五窟中最高的大佛,在云冈石窟中,也仅次于第5窟的主佛像,排名第二。大佛神情端庄肃然,双腿结跏趺坐,右手上举,左手半握拳轻放膝上,手里还似握一素绢。这尊大佛一般认为是北魏的第二任帝王──明元帝的造像。
云冈石窟选址在武州山(武周山),据说和明元帝有关。明元帝之父道武帝晚年动辄暴怒,时任太子的明元帝因此避祸民间,道武帝后来被自己的儿子,即明元帝的兄弟所弒。道武帝这位大逆不道的儿子虽欲篡位,可是因为不得人心,因而下场自然可想而知。大臣们迎回逃在民间的明元帝。当明元帝的车驾回至都城西郊的武州山麓时,他在此求神问策,口称得到神意,武州山遂成为了“神山”。后来文成帝及昙曜选址造石窟时,很自然的想到“神山”──武州山。
第20窟洞窟前脸塌毁,大佛完全裸露于外,俗称露天大佛。大佛像高约13.5米,高肉髻,面相圆满,微笑状,双耳垂肩,唇上蓄八字须,嘴角微微上翘,宽肩,双手放在腹前,着袒右肩袈裟,显得高大魁梧,沉稳睿智。只是手和腿风化严重,基本面目全非。其实这尊大佛在高度上在云冈只能算第四,其他的四尊佛因为都在窟内显不出来,只有这尊因为露天,所以显得高大壮观,因而成为云冈石窟的标志大佛。大佛据认为是北魏开国皇帝的化身。大佛虽然经历1500多年的风雨,断断续续的战乱兵燹,能够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20窟以西,是魏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的民间造像,石窟多比较小,小佛小龛比较精美,但风化得也最为严重,遭到人为破坏的最重,如许多佛像无头,多为盗割无疑,也不知何时何人所为,令人十分惋惜。
离开石窟,我们又参观了现代化的石窟博物馆。下午三点,我们离开了大同踏上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