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故乡的街道
由于撤乡并镇,我们白音昌乡已经成了行政村,原来乡政府门前那条路成了商业街,几年前春节回老家,我去街上赶集,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万千,依然不能忘怀。
——题记
一
为了购买年货,我在一缕阳光下,从这里开始走进那条街道。这是今年最后一个集日。
我住在北山坡上,南面是青青的山头,山壁裸露,眨着冷色;东面的山上是新开工的水泥厂在冒着黑烟,烟雾飘渺。
过去的砂石路已经成了柏油路,我踢着路上的一块块石头,向山下,其实是向南,从经常出车祸的拐角,往东拐,在这老街中,视野广阔,目光从这一刻开始应接不暇,从那一个个平房,一个个店铺,是兴旺了,是发达了。
二
乡政府的门前,那曾经是传递政策声音的地方。现在已经颓废,墙壁斑驳,径自坐在自己的阴影里,某某建筑材料公司挂在原来挂红色乡政府的牌子的位置。
乡政府房檐上的红五星依旧清晰可辨,上有“1969年”的字样,铭记着历史的痕迹。门前,那两只石狮子,连同它守护着的整个院子都像雕塑。
我依稀回想起乡长在广播里做报告的声音,是光荣?是威望?
若干年前,这里是乡村的最高点,如今成了最隐蔽的地方。一根根木材、钢材,堆满了院子。阳光在这里反而变得不好意思,扭捏懒散,斑驳琉璃,变得冷冰冰或者与世隔绝。一方叱诧风云、风光几十年的权力机关大院,出售给了商业,已远离权力,与尘土一样老去。
三
红的门,铁的帘、各色的招牌。
没有什么比这个标志更商业了。
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街道。买年货的人们,象波浪一样滚来滚去。一层层的波浪让人联想到车流,想到天南海北的车,想到那些车辆所触及的地方,想到运进的商品、蔬菜,渗透进来的商品意识,想到受商品意识影响形成的乡村风格。
新鲜的蔬菜,琳琅的商品,掩蔽不了时间的流逝。一家家商铺临街而立,用统一的姿态和各自的方式热闹着。
我盯着某个店铺,隐隐约约会听到讨价还价的声音。
四
那些购买年货的乡亲们,从这里走进市场。海里的,陆地上的,本地的,外地的,过去的和现在的。往下走到那里去呢?历史就是末知?
远离了政府的人们,村官也是官了,为了当村长,两个候选人争执不下,打起了官司;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玩起了麻将、纸牌,有的人输的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封建迷信抬头,各种会道门浮起。看那店铺明码标价卖着封建迷信的东西,麻将馆里输红了眼的人在叫骂。就像罪恶不仅仅是乡村的专利,可能更是人类的命运。脆弱的骨头,踩踏出瘠薄的道路。它们从泥土里呼吸清新,想望远处,向更高处。因缺少肥料而瘦弱,瘦就瘦吧,清瘦肢体,能否承受乡村之累!
五
从砂石路到柏油路,这个过程就是一条街振兴的过程。我在街道行走,偶尔会碰到熟悉的面孔,他们都是一句话,就是问我,你啥时间回来的?面对着更多的询问,我都忘记了自己是怎么回答的了。他们看着我,充满了羡慕,一个漂泊的都市人。
我走着,走着,都忘记了自己是到街上来购买年货的,也不知道自己要买啥东西了。当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碰到了初中同学,他是个种田能手,带着满脸忧郁,或是愤慨,我心里一震,迷惘的心突然就醒了。他告诉我说,昨天晚上,放在仓房里的刚宰杀的年猪、年货被小偷一扫而光。我同情他,他却不肖一顾地说,破财免灾了。我看见他刚才脸上那种表情现在已风吹云散,但风吹过后,那些被伤害的痕迹因时间的推移,又显现出本来的刚毅。
六
街道已经延伸到山根。尽头足以证明街道的开放。直直的街道,就会到达更深处。在一家饭店的门前,有一个羸弱的小孩,瑟瑟地站在那里。我好奇地看着他。他是后山村的人,父母离异,去外地打工了,都不管他,他就辍学到饭店打工,快过年了,店老板是外地人回去过年了,他无处可去,只是在饭店,守着饭店,饿了就自己做点吃的。他望着人们忙碌的身影,欣喜的表情,是那样无助、可怜和迷茫。
我的眼睛因街景的变化而不舒服,但很快便会适应。之后,会在深处发现通往更深处的影子。他不说话,面对突如其来的我,没有任何惊奇,没有任何想法,他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他有自己的未来要幻想。
没有家的感觉,是痛苦的,不然我怎会千里迢迢地奔回呢。
七
一条笔直的街道,将来会衍生出多少小巷?不得而知,它会引领我回到故乡,会在我的梦里停留。
我站在街道,让我回到现实,回到叫卖声中,我开始选购年货,我拎着沉重的袋子,走在清凉的风中。父亲在街口迎我,父亲在变老,我也在变老,我和他互为镜像。感到了表象上的容颜渐老,及莫可名状的时光流逝。我慢慢地走。有时看看路边的店铺,有时看看车流,有时只是无目的地走。
我站在高处,俯瞰街道,街道悠长,而我的视线有限,通往远处,一直向东,太阳升起的方向。
岁月随时间一起老去,街道随岁月日渐繁荣或衰落,在这里商业的气息,还有泥土的清香以及水泥厂高大烟囱里散发的焦味,无处不在,弥漫开来,浑浊和泛滥。
这里的街道朴素,但不会枯寂。可是,我行走在这条街道,则是充满敬畏,我只能在遥远的他乡注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