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古今歇后语拾遗兼注8(随笔)
镶字式歇后语
有时为了把话说得舒缓些或郑重些,故意在歇后语后半部分的词语中加上几个无关紧要的字。这叫做镶字式歇后语。最常见的是相加虚字或数字。例如:断线的珠子——七零八落;小猫儿的眼——一天三变;傻二哥算账——糊里糊涂。
鹌鹑蛋——花里胡哨
鹌鹑蛋的外壳,有黑褐色的斑纹和斑点。花里胡哨:形容颜色过分鲜艳复杂,含厌恶意。
菜园里的垄沟——四通八达
垄沟:垄和垄之间的沟,用来灌溉、排水和施肥。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
打枣稍带粘知了——一举两得
知了:蝉因叫的声音像“知了”而得名。一举两得:做一件事而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大老爷升堂——一呼百应
一呼百应:一人呼唤,百人答应。形容权势很盛,侍从很多。
纺织厂的下脚料——千丝万缕
千丝万缕:千根丝,万根线。形容两者之间的复杂联系。
老太婆闲扯——七嘴八舌
闲扯:闲谈。七嘴八舌:形容你一句,我一句,人多嘴杂
或形容群众充分发表意见。
饿狗舔盘子——一干二净
和尚的袈裟——七拼八凑
和尚的禅杖——一搭两用
火车站的轨道——四通八达
劳动号子——一呼百应
没王的蜜蜂——五离四散
南京路上的迷虹灯——五光十色
叠字式歇后语
把同一的字接二连三的用在一起,紧相连接而意义完全相同。这种歇后语就是叠字式歇后语。例如:腊月的马蜂窝——空空洞洞。葫芦瓶落水——吞吞吐吐。
酒肉朋友的交情——吃吃喝喝
酒肉朋友:只在一起吃喝玩乐的朋友。
懒汉子学徒——拨拨动动
拨拨动动:不积极主动地工作或劳动。
麻雀吵架——叽叽喳喳
叽叽喳喳:象声词,形容杂乱细碎的声音。
老太太开了话匣子——唠唠叨叨
话匣子:方言,原指留声机,比喻爱说话的人。唠唠叨叨:对某一件事说起来没完没了。
井台上的轱辘——摇摇摆摆
拉了秧的菜园——空空荡荡
老太太的小脚——窝窝囊囊
城门洞儿的行人——进进出出
大姑娘相亲——羞羞答答
锅饼卷焦卷——干干脆脆
豁子说话——含含糊糊
老山羊的犄角——歪歪扭扭
俩哑巴说话——比比划划
卖胡琴的碰上卖布的——拉拉扯扯
山沟里的住户——零零散散
失群的大雁——孤孤单单
填鸭的嗉子——鼓鼓囊囊
托着手鼓捏着笛——吹吹拍拍
小孩儿打秋千——悠悠荡荡
新媳妇上花轿——扭扭捏捏
鸭子吃鳝鱼——吞吞吐吐
羊肠小道——曲曲弯弯
丈母娘遇亲家母——婆婆妈妈
纸上的蚕子儿——密密麻麻
懒汉子行路——跌跌撞撞
碱地的秧苗儿——稀稀拉拉
老牛拉车——稳稳当当
折绕式歇后语
有话不直截了当地说,而是故意说得曲折,缠绕。这种歇后语就是折绕式歇后语,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语言的婉转。例如:园子里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赃官的衙门口——有理没钱别进来。
大师傅蒸馍——不到火候不揭锅
火候:原指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用来比喻紧要的
机,形容不考虑成熟或不到关键时刻不拿出办法来。
打旗儿的龙套——甭管大小也算个角儿
角儿:角色,戏剧中或电影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形容不管重要不重要,总算是其中的一个角色。
茶馆里开除的伙计——哪壶不开提哪壶
讽刺人没有能力,不会做事、不精明强干。
吃一看二眼观三——下作
下作:北京方言,指吃东西又贪又馋
呆子不识走马灯——来的来,去的去
比喻人事变动频繁,有来的,也有走的。
狗舔蒜坛子——越咂摸越不是滋味
咂摸:方言仔细辨别(滋味、意思等)
梁山的弟兄——不打不相识
比喻经过较量后。彼此才认识和了解
乌鸦落在猪身上——只见人家黑不见自己黑
比喻只看见别人的缺点错误,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错误。
猛将军出征——不获全胜不收兵
比喻排除困难夺取胜利的雄心壮志。
瞎子摸鱼——碰着什么抓什么
比喻办事无目的、无计划,不分轻重缓急的瞎干一气。
下棋不叫下棋——走字儿
走字儿:北京方言。即走运,指某个时期的运气好。
直性子人发言——有什么说什么
嗓子眼儿里卡鱼刺——要上上不来要下下不去
闷葫芦罐儿里攒钱——许进不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