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我心中的最爱——国家图书馆(散文)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最美最留恋的地方,在我心中让我倍感亲切眼前一亮的地方就是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它是全国最大的图书馆,位居世界第五位。国家图书馆,从外观上,它雄伟高大,气势恢宏,是双塔型,主楼双重檐形,花岗岩的基座石阶,汉白玉栏杆,于1987年落成,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整个图书馆占地面积7.4公顷,内藏书籍一千多万册,在那里每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
2016年,我和老伴刚刚过了花甲之年就来到了北京,在京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俩曾经多次去国家图书馆。当第一次来到图书馆时,心中为之一震,她好像一个穿越时空的智慧女神静静站在那里等待热爱知识的群体;它是一座圣殿,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们在这里吸取营养,各取所需,各得其乐。我静静地看着图书馆的全貌,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国家图书馆,第一层是办公大厅,正中间北面墙壁上挂着国图简介,门右侧有饮水机,冷水、开水都有,左侧是办证工作人员工作室,大厅内有多个呈半圆形和长形的沙发供来者休息。地下地上几层楼房内都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各种书籍,在二楼内聚集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在学习,有的在阅读,有的在查找各种资料或要备考的专业书籍。三层主要是电脑室和报刊杂志阅览室,电脑室青年居多,而阅览室中老年居多。这两个“室”也是我俩经常一坐就是一天的地方,上午老伴在电脑上要写些东西发发,我在电脑上看看全国各地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真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畅快淋漓。下午,到阅览室看杂志和报纸,这里的报刊杂志真是太多了,中央和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的,中央大型企事业的,政治经济法制教育社会文学艺术是应有尽有,让你目不暇给,让你看不过来地看,真是知识的海洋啊!真是在感觉上畅慰无比。我们年老了,没有特别的专长,虽然很想学习点东西,但力不从心,大部分时间只是在这里玩乐、休息,所以我们特别对那些年轻人羡慕不已,这些孜孜不倦的莘莘学子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他们大多是大学生,因为国家图书馆的周围附近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重点院校。看到他们学习的是那么投入,那么专注,那么聚精会神,让我们这些年长的人们看着看着欣慰得心都醉了,因为我们年轻时代的黄金样的学习机会被十年浩劫的黑旋风摧毁了,1964年秋季考入初中,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生们成了红卫兵红小兵,扯着造反有理的造党和政府的反,造各条战线的反,造各级领导人的反,造学校的反,造老师的反,老师被斥为“臭老九”,被“打砸抢”之后还踏上一只脚,全国上下是“万马齐喑究可哀”啊!我出身于地主家庭,父兄们被批斗,我是“黑五类”子女当不上红卫兵,只能是躲在家里顶着任狂风暴雨忍着伤痛无语。尽管文化大革命后期,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子女的“氛围”好些了,但是招工推荐上大学当兵还是没份。那时候,也想读书,但家里的书被烧了,县城里的图书馆也被砸烂了。
没书读,真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但也不能“痛苦”下去,得想办法,我就到一些“红五类”的亲朋老友家中借书读,借回来还得偷偷地读,很怕别人看到。什么《红岩》、《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等等的小说都是那时候读的。听夫君说,他的读书的状况比我好一些。因为夫君的父亲是中专教语文的老师,文革中家里的书虽然烧了一些但还是藏起了大部分,在生产队劳动之余还是读了很多书。他还到大队部就是现在的村委会办公室去读书看报,那里有些报刊杂志,虽然不多,就是“两报一刊”,但还是幸运的很,毕竟有精神食粮了。他说,那时候他最愿意看的就是《参考消息》,因为能够从这个报纸里了解到一些国内外的真实动态。
在国家图书馆里,我沉醉地阅读了一些名人作品,如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女士的《我们仨》等等。
杨绛先生,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是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时十分逝世,终年105岁。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如今,杨绛先生已安然“回家”,与夫钱锺书、女儿钱瑗“我们仨”再相聚。
杨绛先生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已于生前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赠国家有关单位,并指定了遗嘱执行人。
我还阅读了杨绛先生的《洗澡》,读后,我感觉到现在党中央对干部强调的“洗洗澡”,是否受到杨绛先生的这篇作品的启发呢?
总之,在图书馆的阅读是快乐的,早晨八点半到,下午五点半往回走。中午,在外面把带来的食品如水果之类吃完又回到馆里。
在图书馆的阅览生活紧凑得很,有趣。
我的夫君在国家图书馆里面有他的乐趣,他是一个愿意为事业奉献哪怕是微博力量的人。他在基层法院、检察院一直在搞文字工作,调入检察院先是在法律政策研究室,后是在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工作,退休后还是继续为单位部门的宣传和调研工作尽力。国家图书馆有电脑,他为了给单位发稿件,经常起早到馆里忙写稿件,直到闭馆才回到海淀的住房。图书馆的电脑每个人一次只能使用两个小时,之后还得重新排队按照管理人员给的号码再使用。他给单位发了几十篇调研宣传文章,发在正义网人民网求是理论网和检察日报《中国检察官》上的文章都给单位的目标考核加了分。
单位领导看到老同志还这样无私奉献,给夫君寄钱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方便了写稿发稿。但由于对国家图书馆的一种深切的感情,我俩还是时不时地走进这个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的地方。
国家图书馆,静静地“修炼”的地方,是我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