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正月十五的渔户寨(传统·随笔)
渔户寨村位于迁西县北部山区,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民风淳朴厚道。
渔户寨村以高姓居首,具村史记载这里的高姓来自山东大榆树。有高氏三兄弟在唐朝年间为躲避战乱饥荒逃难于此。渔户寨村分为东庄和西庄,东庄为高氏老大的后代,西庄是高氏老二的子孙,老三定居在了距此不远的高窝子村。想当年,村前的长河宽广浩荡,偏居在这个山高田少的地方的渔户寨先民们多靠打渔为生,所以取名“渔户寨”。如今,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高姓族人人丁兴旺,分支众多,繁荣富强。
受村民们的热情邀约,今年的正月十五,我有幸到渔户寨村观看闯灯表演,闯灯是渔户寨村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的传统娱乐活动,是一种独特的闹元宵形式。具村民们讲,自有渔户寨村起,这个村就一直有正月十五闯灯的习俗,可谓历史悠久。闯灯不同于其他地方年节时的花会表演。花会表演大多是在白天进行,即便有在晚上进行的,也多是局限于某一个开阔、固定的场地。而闯灯是在晚上,晚饭过后,穿戴打扮起来的村民们早早聚集在位于村中心的戏台前,待吉时一到,由村中长者庄重的走到戏台前焚香祭拜,一祝来年风调雨顺;二祝百姓幸福安康;三祝稍后的闯灯顺利圆满。然后宣布起会,随即喧闹震耳的鞭炮声火爆响起,未待鞭炮声停歇,喜悦高亢的锣鼓家伙应声奏响,随着欢快的锣鼓点首先进场的是高跷,踩在高跷上的村民们迈着灵活稳健的步子舞动起来,绑在双腿上的长长的高跷并没有限制演员们的活动,只见他们或下叉或翻筋斗。却是起蹲敏捷翻飞自如,毫无闪失。倒是把围观的人们看得惊呼连连,频频后退躲闪,岂不知这正合了高跷队员们的意图,原来他们被安排在前面就是出来打场子的。把场地打开,后面进场的队员们才好表演。
渔户寨村的闯灯表演包括:跑旱船、背杆、鞑子摔跤、高跷、耍龙灯、武会、花灯、大秧歌等多种形式。表演形式之多,水平之高,在当地都颇有名气。而这种庆祝方式之所以叫“闯灯”,就是因为它是在晚间进行的挨家挨户送祝福送欢乐的活动。不敷衍不疏漏每一户农家。我看到拿在会首手里的闯灯路线图,串联起来的不是街巷的名字,而是一户户农家的名字。虽然村庄很大,街巷也不是很整齐,有些住户还散落在山坡上,但是,闯灯组织者规划的周详妥当。因为村庄很大,又分为东庄西庄,为公平起见,起会地点一年一轮换,今年在东庄起会,明年就轮到西庄。毕竟参与闯灯的演员和观看闯灯的群众都精力有限。开场时演员劲头足,表演新颖,随着表演的进行,难免会产生身体和视觉上的疲劳。所以形成了每年轮换的习俗,大家不争不抢,喜气洋洋,一团和气。闯灯队伍把喜庆热闹送到每一户的家门口,而各家各户为了接纳祝福和表示对闯灯队伍的欢迎,都会在家门口点起灯烛。有些在外地工作,常年家中无人的家庭,也会在这一天腾出时间,赶回家中,点亮灯烛。过去是煤油灯,现在是明亮的白炽灯或大红的灯笼。主人笑吟吟地站在自家门前,灯下放一张小桌,摆上茶水、香烟或自家产的上好的旱烟,还有各种干鲜果品,至于摆什么、摆多少,都是随个人意愿,权当是主人的一份心意,不会成为村民们的负担。在家家户户灯光的映照下,错落有致的街道变成了一条条明亮的欢乐的河流,在涌动,在奔腾。也有好热闹的村民,在闯灯队伍快要到达自家门前时,提前点燃了炮竹,放起了烟花,来表达自己的热情。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以及间或升空的形态各异、炫丽璀璨的烟花,将渔户寨村正月十五的夜晚渲染的欢腾喜庆,火树银花不夜天,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在众人的簇拥下,表演的队伍向着一家家点亮灯火的门户走去,这就是“闯灯”这个名字的由来。门前是翘首以待、笑脸相迎的村民,迎面走来的是精彩欢快的闯灯队伍。他们在每一户门前尽情地献艺祝福,绝不厚此薄彼,不以任何理由怠慢每一户人家的热情。
每到略微宽敞的地方,总会听到队伍里有人吆喝:“把场子打开些,我们要下出子了!”下出子类似于情景表演,演员们根据自己的扮相,用表情和形体动作进行一些与自己代表的身份相关的表演。这些表演都是传统的形式,但是表演技艺却大有不同,那些扮相也都有着鲜明的传统特征,村民们一看便知。比如高跷队伍里不离不弃的唐僧师徒,活泼俏皮的孙悟空跟在师父身边,灵活地跑前跑后,有时候又跑过去把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戏弄一番,俩人一路打打闹闹,为闯灯增添了很多笑点;接媳妇的傻柱子,围绕着迎亲的花轿笑得合不拢嘴,还不时挑帘逗弄着轿子里美丽的新娘,惹得新娘子又是娇羞又是恼怒,表情丰富,动作传神;轮到跑旱船表演时,随着高亢激昂的鼓乐声,表演者把一只只旱船跑的如行云流水,欢快流畅;龙灯表演时,但见一条巨龙上下翻飞,惟妙惟肖,高潮迭起;最优美轻盈的当属花灯表演,一众戴着头饰,穿着华服,画着浓妆的艳丽女子,两手各持点着蜡烛的花灯,双手分分合合,配以优美的舞姿,灵活的舞步,摇曳生姿。各种表演形式争相献艺,尽情演绎,都不甘落于人后。兴高采烈的村民们从村东追到村西,又从村西追到村东,一路上喝彩声、欢呼声不断。
天上一轮明月,地上万家团圆。渔户寨村的正月十五远远超越了家庭的团聚,无数在外工作奔波的村民们回到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游子们思念的不仅仅是餐桌上妈妈做的家常菜,更有家乡隆重独特的民俗活动,有着古老艺术传承的村民们都想在闯灯队伍里一展身手。渔户寨村的正月十五之夜,是从四面八方急切赶回家来的村民们在故园的土地上这个空间里的大团圆,也是古老的艺术传承与文明富裕的村民们在新时代的今天这个时间上的大团圆。
在演出前的排练时间里,我看到在角落里一面闲置的大鼓前,有一位手拿鼓槌稚气未脱的小鼓手,只见他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场中大人们的演奏,两只小手不疾不徐地挥动鼓槌,竟也是一脸认真,有板有眼。戏台前有许多孩子在追逐打闹,这个五岁的小鼓手不为所动,就连奶奶几次喊他回家,他都摇头拒绝着。他那认真专注的样子煞是可爱,也让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渔户寨村对传统文化那种深入骨髓的热爱和传承。这也是那些传统文化在渔户寨村代代相传,兴旺发达永不衰落的原因。更不用说闯灯队伍里那个年仅七岁的小悟空和花灯队伍后面那像小尾巴一样由十几个孩子组成的队伍,只见他们的表演稚拙认真,大方投入。我相信,终有一天,这个小尾巴会成长为腾飞的巨龙,光耀家乡。
渔户寨村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古往今来出现过很多先贤志士,抗日战争期间以渔户寨村为首的长河川一带抗日战争开展的如火如荼,这里是冀东最巩固的根据地之一,中共冀热边特委、冀热边行署和第十三军分区司令部等重要领导机关都曾驻扎在这一带。这些年,勤劳朴实的渔户寨人依托着自身的矿山、板栗等资源,早早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我想,有机会,你一定要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去渔户寨体验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节日氛围。渔户寨村的闯灯在十里八乡都是很有名气的。不仅规模大,表演形式也是最精彩丰富的。过去年间,各村正月起会要去绢子山拜庙,那一天对附近村庄来说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每支队伍都代表着一个村子的荣誉,所以谁也不甘落后,各村之间的表演顺序由比武决定,渔户寨村总能挣得头筹,不仅因为村民功夫扎实,还因为村中有一位绰号叫“高大巴掌”的大力士,他一巴掌轮过去可以扇倒一片人。传说高大巴掌为了生活,偶尔以贩卖私盐为计,在过去贩卖私盐可是重罪。一次运送途中,高大巴掌被官差发现后追赶,官差们沿着乡间土路循着马蹄印一路追踪,走着走着,原本清晰的马蹄印忽然消失了,官兵们四处望去,视线所及并无人迹,只有大片的农作物和树林。真是怪事,这驮负重物的一人一马难道插翅而去了不成?官差们在马蹄印消失的地方展开搜索,终于在树林里发现了躲藏其中的高大巴掌和驮着沉重盐垛子的马匹,官兵甚是诧异,问道:“你是怎么过来的?为什么看不到马蹄印?”高大巴掌平静地说:“我把驮着盐垛子的马抱过来的。”官差当然不信,不要说马匹和盐垛子有多重,载着重物的马匹足印都那样真切滞重,你如何能把它们一起报过来并且不留任何痕迹?就说:“如此,你就当着我们的面再抱一次,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放了你。”这高大巴掌扛着两大麻袋盐走船帮都身轻如燕、如履平地,此事又有何难?高大巴掌果然做到了。
在渔户寨村流传下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行走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你像是在历史中穿越,一些靠着勤劳的双手富裕起来的村民们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但也时不时会有一些古朴精巧的老宅子跃入你的眼帘。纹饰精美的门当和户对,屋檐上图案优美的瓦当和檐角上细致的构件,带着历史的痕迹,笃定坚韧地矗立在故园的土地上。一些老物件也在村民们或新或旧的宅子里被妥善使用和保管着。工艺精巧的四扇屏、图案精美的掸瓶和帽筒,在干净整洁的屋子里和今天的现代化家电比肩而立,依然熠熠生辉地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主人们。村民们对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极其珍视尊崇,纵使千金也难换。
渔户寨村的传承从内在到外在,从物质到精神,闯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样的传承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根,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