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猿人和我是乡党
一个人无论一生走过多少山山水水,回望故乡的山水,更多的是一份情怀,一份眷恋。任凭五味甚浓的人世间花开花落,去留有意无意,只有故乡的天空云卷云舒,更加湛蓝,更为美丽和纯朴。故乡是善解人意的,回家是快乐的。既便故乡还是那不变的平平淡淡,不温不火,一草一木也倍感熟悉真切。感恩永远是无尽的,故乡可以让人尽情倾诉,展现灵魂,体会活着真好。
我是蓝田人,出生在县城东的马楼乡。无论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站在村前水流向西的灞河堤岸,遥望王顺山,心情总是轻轻松松,没有苛求的欲望,只有醉心的欣赏和深情的感念,亲情与感恩油然而生。
灞河是儿时快乐的乐园。会跑会说会做些许简单劳作时,时常追随比自己大点的入学孩子跑跳进河入潭,光腚凫水,笑闹打水仗。疯够了,饿极了,顺势横躺在河边的岭坡上,伸长的身子偎在温暖的沙土上,懒洋洋地用身体做一个“大”字,黝红的肚皮享受阳光烤灸,舒服极了。一块块石头上,贴满了开膛剖肚,从河里捉的小鱼、小虾、小螃蟹,偶尔还有小鸟,洒上盐末,再用茅草柴禾烧起石块。开吃时,满嘴满脸都沾满了草木灰。复又跳跃入水,又洗又喝,无忧无虑,没有累的感觉。河堤上大人一嗓子,“娃们,饭时了。”我们便忙乱地扒衣服找裤子,炸窝蜂似地各自散了。啊,灞河是产生孩子稚梦的地方,沿河一带的沙石上镌刻着我童年天真快乐的幸福日子。
地球是人类栖身之所,大约在三百万年以前,就出现了能制造工具的人类。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历史。应该说世界文明是浩瀚的大海,各国的传统文明主流就是千万条江河。蓝田地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的关中,川塬山岭是历史,河湖沟壑是文化,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俯拾皆是,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存。
回溯百万年前的灞河,这里是古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那时的人类主要是群穴而居,以狩猎,采食野果为生,没有陶制器皿,茹毛饮血,烧烤依赖天火。蓝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我们找到打开被岁月尘封久远的史前文明大门的钥匙,大约在一万至二百六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了距今约一百一十五万年前的直立蓝田猿人。他们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集体劳动、共同分配的部落,平安兴旺,代代繁衍生存。虽然生活很苦,劳动艰辛,前途蹭蹬,但是他们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正在不断地努力奋斗。
1963年9月,蓝田陈家窝村30米深的红土层里,发现了五十至六十五万年前一个老年女性的颌骨。1964年5月,就在童年摸滚打爬不远的公王岭红土底层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距今约一百一十五万年前一个中年女性的头盖骨。资料说穴居野处的蓝田猿人,头骨壁厚,前额低平,眉脊粗壮,颔部突出。蓝田猿人是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按照国际学术命名惯例,定为直立人蓝田亚种。
蓝田猿人大脑容量已有778毫升,开始有原始的语言,单音节,象声词和惊叹词。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火的遗迹。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石制工具比较粗糙,出土的大量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等都很简单。在这儿出土了200余件粗石器,这是亚洲北部最早的旧石器。石质以石英岩和脉石英为主,加工技术粗糙,器形多不规整,种类有大尖状器,多边或单边砍斫器,刮削器和石片、石球等。四周还出土了42种1200多件剑齿虎、熊、三门马、貘、大角鹿和丽牛等古动物化石,后又有人在不远处挖掘出15块牛骨化石。这些珍贵的史前文物,为研究古气候、古动物、人类进化史,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为人类起源的研究积累了厚实的资料渊源。
有宝贝就会引起世人注目,国家重视。1979年,在我的故乡灞河岸的台地公王岭,建立了总面积1299平方米的蓝田猿人遗址保管所。再爬童年快乐玩耍的红土岭,心境已是庄重崇敬拜祖的虔诚。山腰建有一座飞檐高翘,精致玲珑,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六角碑亭。亭内立有蓝田猿人化石出土纪念碑。碑刻复原的蓝田猿人胸像,下书有“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处”。周围设立展室陈列出土文物。
公王岭很小,小到只有一席之地,公王岭很大,大到震撼了全世界。蓝田猿人的发现无疑丰富了人类学的知识宝库,使蓝田成为中国人类的发源地之一,遗址被国际考古界誉为20世纪60年代考古重大发现。1982年国务院公布该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此,我知道了蓝田远在第四纪中更新早期的时代,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适宜动物、植物繁衍生长。有巉岩林立的高山,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有广阔起伏的草原,也有鱼翔浅底、鸟栖卧石的大小河流。飞禽走兽、草种野果,可供食用。每株花儿的绽放都是不容易的,劳动创造了人,我们的祖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过着原始群居生活,用智慧,用集体的力量,用简单原始粗笨的工具,与自然界的洪水猛兽进行勇敢的战斗,以狩猎和采集顽强维持生存,创造世界,在这里开启人类活动辉煌的一页。
混沌深锁日月无,开天辟地倚盘古,
草木鸟兽万物出,山岳江海星辰布。
猿人演进漫漫路,仰韶龙山迢迢途,
华胥女娲少典继,炎黄文化起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