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富源县历史上的书院(随笔)
看到《清代曲靖书院述略》一文记述平彝县书院时说:平彝县在清代有三个书院,平彝书院、平城书院、彝训书院。平彝书院创建时间不确,据史料分析当在康熙初。平城书院建于嘉庆四年,办学规模及废弃时间不确。彝训书院存在时间不到十年,是曲靖境内所有书院中最短的。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据笔者几年来读的地方史志分析整理,知平彝书院就是今富源文庙,平城书院就在文庙内,附属于文庙,而彝训书院是半民半官合办,后发展为今富源中安小学。
平彝县最早的书院当数平彝书院,它其实就是明代平夷卫的卫学(今文庙),古代官方学校所在地即文庙,即所谓庙学合一。现存富源文庙是明代时所建的官学一一平夷卫卫学,清代时所建的官学一一平彝县县学。明正德九年(1514年)设立平彝卫学,建于平夷卫治所(今富源县政府位置)右,万历六年(1578年)和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两次重修。天启二年(1622年)被宣威彝族女首领设科起义军焚毁,崇祯八年(1635年)卫学复建。清康熙七年(1669年)云贵总督卞三元下令迁建于平夷卫治所左(今富源文庙位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总督蔡毓荣重修。康熙二十七年裁平夷卫归曲靖府,平夷卫裁撤,平夷卫学堂不再叫平夷卫卫学,而改称为平彝书院,归曲靖府学官督管。康熙三十四年设平彝县,改平彝书院为平彝县县学,是县级官办教育机构。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县令任中宜重修,增建启圣宫三间,照壁一座,棂星门一座,围起了围墙。按文庙建制规定,文庙照壁在文庙正门位置,最初建成时是与文庙围墙相连的,要等当地出了探花(包括探花)以上的人物或者皇帝御驾亲临时,才可以打开照壁建门坊。寓意熏风南来,春风得意。在文庙正门没打开前,人们来文庙求学或祭孔走的是东西两边的侧门。据笔者考证,富源文庙照壁是曲靖历史上取得最高文凭的人打开的,这个人是平彝县县学的学子、平彝县物阜里人武科探花冯元。冯元是乾隆六十年中的探花,第二年即嘉庆元年,冯元请假回原籍,与平彝县的知县王子音一起打开文庙照壁,在照壁位置上建起了太和元气坊门坊,从此,平彝县的学子们来县学求学就“摸得着庙门”了。
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平彝县东门街人盛恩霈由昆明回到家乡办故育,得到国民党平彝县县长古梅柏和曲靖中学(现曲一中)校长谢显琳及县各界人士支持,将文庙土地房屋划归学校作基础,由县政府拔款,还有县里零星收入,但经费仍不够,盛又发函向军长王甲本求援,王甲本先后捐款九千多大洋建校,经过一年多,1941年3月,平彝县清溪中学宣告成立。1954年,随着平彝县改为富源县,清溪中学改为富源初级中学。1956年,由于在黄泥河创建第二中学,遂改名为富源第一中学。1958年,一中改为完全中学,招收高中班。并扩建校舍,向北迁到今一中地址,新旧校舍合用,民间仍把文庙的南院称为清溪中学或老一中。1983年学校全部迁入北院(今一中)。
彝训书院是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知县石渠与平彝县绅士及在外的平彝籍绅士商谋、筹款而建,具体位置在今县委住宿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名为彝训学堂,不久又改称高等小学堂。民国十年(1921年),平彝高等小学堂更名为平彝县立第一两级小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八月,平彝县立第一两级小学更名为县立清溪小学。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为纪念国民革命军七十九军军长,抗日烈士王甲本(字立基),将中安镇更名为立基镇,将县立清溪小学更名为立基小学。1950年立基小学更名为中安小学。1952年,中安小学由原立基小学迁出,高年级迁东门现看守所为东院,一二年级迁今县幼儿院位置为南院,三四年级迁小西门为中院(后改为县教育局,现是小锁牛肉馆),后又全部合并迁入现中安小学(原国民党县党部)。
至于平城书院,在今文庙大成门右下方西侧,始建于嘉庆四年(1799年),知县王子音建,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宋宝椷重修,后来合并给文庙,建清溪中学为教师宿舍,是一个很小的四合院。笔者小时候去过那里,老一中校长刘志明先生就住在那里。
其实除了《清代曲靖书院述略》中提到的这三个书院外,清代平彝县在下半县还有亦佐的复礼书院,这个书院是知县石渠考虑到下半县的学生到城里读书,路途遥远,于是在亦佐创建复礼书院,后改为蒙养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并亦佐小学。还有黄泥河的向义书院,光绪十年建本地集款修建,三十一年(1903年)改为小学堂。
书院的办学经费是多渠道来源,有官办,有半官半民办,有民办。富源历史上的五个书院,有的是官办,有的是半官半民合办,有的是当地集资合办,都为富源的教育立下根基,作过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