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星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赏析)

精品 【星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赏析)


作者:伊人如梦 白丁,9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25发表时间:2017-02-18 12:12:07


   汧邑土地肥沃,据此,可以大力发展生产,加强武装力量。秦国赖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周王室的气数却日薄西山。
   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大部分诸侯对周王室失去信任,犬戎入侵时不愿意勤王,导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但当时的秦襄公能审时度势,奋力勤王,之后又亲率大军护送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这首诗的意思是: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世传这首诗写的就是秦襄公这次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的事儿。时隔两千多年,我们再读这首诗,依然能感受到秦人鼓舞的士气,和同仇敌忾的豪气。通过诗句我们似乎看到了秦人军号嘹亮,整装待发的壮观情景!
   在这次历史机遇中,秦襄王勤王非常有力,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报答秦襄公的救援,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并且把自己守不住、也管不了的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西戎之地),赏赐给了秦襄公。周平王对秦襄公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意思是说,犬戎不讲道义,屡屡侵犯我岐、丰之地,如果你们秦人能攻占那里,驱逐犬戎,就把那块地封给你们。
   周平王自身难保,所以开的是一张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给秦人。貌似秦人没有拿到实惠的东西,但毕竟因此有了立国封侯的合法身份,也得到了经营西戎国家政策。
   在此之前,秦人的政治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只是一个部落小头领,因先人为周王室养马有功,而被封卿大夫。在等级森严的西周时期,卿大夫没有资格和各路诸侯平起平坐,更谈不上一统江山,称霸天下。而自秦襄公起,秦人终于能够和已经封侯多年的齐、楚、燕等各诸侯,势力均衡,互通使节,彼此访问了。这在秦国发展史上,秦襄公是第一位有着巨大贡献的君王,可以说是一座巍巍里程碑。
   秦襄公被封诸侯后,周天子将被犬戎占领的西戎之地赏赐给秦人。虽然这形同一纸空文,但秦人毕竟有了讨伐西戎的合法理由,秦国从此可以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大张旗鼓地攻取西戎之地。只要秦人坚持不懈地征讨下去,终有一天能收回失地。
   尽管秦人获得在关中地区自由发展的机会,但是建国初期,秦国的土地布满戎狄部落。戎狄是游牧民族,生性彪悍,经常骚扰边境,因此秦国人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要想生存,要想夺回属于自己的国土,秦人必须开疆拓土,长期和戎狄斗争下去。为此,秦襄公一生致力于夺取西戎,最终战死疆场。
   西周的灭亡为秦国的崛起带来了契机,秦襄公敏锐地抓住历史机遇,使秦国走上一条振兴大道!
  
   【五】
  
   秦襄公为夺回西戎封地,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虽然得到了周天子的封地,却并没有亲眼看到实现的那一天。也就是老板开出的空头支票,秦襄公为此征战了一生,也没有得到兑现。有一次,他已经攻取了属于自己的封地岐山,但并未能立足,只好退回“西垂”故地。最后,秦襄公带着遗憾,战死疆场。
   在此后的一百七十年里,秦国一直未能实现夺回封地的梦想。直到秦穆公晚年时,秦国才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回报。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非常重视人才,大力从外国引进人才,他深深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秦穆公爱才,又有识人的眼光,这就为他得到西戎封地带来机遇。为他带来机遇的这个人叫由余。
   由余是周携王的子孙,因周携王被晋文侯杀害后,于是逃亡于西戎。公元前626年,戎王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派由余出使秦国了解秦王,并做实地考察。
   春秋初期的秦国文化是比较落后的,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文化所奉行的伦理价值观,基本上都是周人的礼制。所以秦国在秦穆公时代,基本上所认为比较珍贵的东西,还是典型的农耕民族所崇奉的宫室、财货。当由余第一次出使秦国时,秦穆公向他展示了秦国的巍巍宫殿和珍奇珠宝。秦穆公以为西戎地处蛮荒,物质匮乏,戎人一定没见过稀世珍宝。所以他向由余展示这些,目的只有一个:炫富!
   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秦穆公像个老土的暴发户一样,向由余炫耀他的财富。他忽略了,由余好丑也是王室后裔,这些物质财富,人家根本就是不上眼的。再说人家老祖积累了几百年,所在镐京的宫殿财宝,可比秦人要珍贵得多了去。
   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文明,看的是它的文化底蕴,否则钱财再多也是浮浅没有根基的。这就像《红楼梦》中真正的贵族小姐是林黛玉,而并非是薛宝钗。因为,林家是世袭的侯爵,林黛玉的父亲又是探花出身,这可是相当于全国高考第三名呀!因此,林黛玉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而薛宝钗家不过是因做皇室的买办而发了财,其门风从呆霸王薛蟠的身上可窥一斑。因此贾母从骨子里并非十分看得起薛宝钗,薛宝钗为了抬高自己,也逢人常说自己祖上也是读书人家。这就是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
   所以当秦穆公洋洋自得地向由余展示这一切时,他没想到由余会表现出一副不屑的神情。由余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意思是,这些东西如果让鬼神造出来,也能把鬼神累死;你让老百姓造出来,那真是苦了天下民众啊!
   很显然,由余对这些物质财富不屑一顾,他看透了秦穆公的用心,又为秦穆公的炫富感到可笑,所以毫不留情地直接批评了秦穆公。听了由余的话,秦穆公感到很奇怪,于是问:中原各国治理国家,靠的是诗书礼乐和法度,即使这样,还是战乱不止,戎夷没有这些,他们是靠什么治理国家的?
   由余说:恰是中的诗书礼乐法度所以才导致战乱的呀!自从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并亲自带头贯彻执行,也只是实现了低水平的太平。到了后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他们依仗着法律制度的威严来要求和监督民众,民众不堪忍受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实行仁义。上下互相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这些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引发的。而戎族却不是这样,在上位者怀着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怀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自如,根本不需要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
   秦穆公听了由余的高论后,大为惊讶,他认为由余是个人才,如果让他在戎,则会成为秦国的祸患。会面一结束,秦穆公就立即召见了内史王寥,商量对策。王寥回答秦穆公说:一送、二扣、三怠。一送,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送给戎王歌女舞姬,让他沉迷歌舞,懈怠朝政。二扣,扣留由余,不让他按时回国,并且主动派使者为由余请功,这样戎王就会怀疑他,只要他们君臣之间心生嫌隙,就有机会得到由余了。三怠,戎王一旦喜欢上歌舞,就再也没心思处理国事了。
   王寥这一招,其实并不是什么奇招,历史上让王者耽溺女色、离间君臣关系的招数屡见不鲜,那些君王每每中招。一来是他们自恃能把持自己,不会沉迷过度;另一方面是当局者迷,等他看清是对手布的局后,已为时已晚。那些亡国的君王,有几个不是因此而被灭国?可那些男人们,明明知道那样做很危险,却偏偏要去做,好像他们身为君王就是为了美女和权力。
   秦穆公依计而行,送了16个美女给戎王,戎王果然中招,整日沉迷歌舞,不可自拔。另一方面,秦国好吃好喝招待由余,过了很长时间才放他回去。等由余回国后,看到戎王整日歌舞升平,无心治理朝政,心中十分焦急,多次进谏,戎王也听不进去。为此,由余非常郁闷。
   在秦穆公放回由余时,就一直派人密切关注他的动向。当他得知由余很郁闷后,就屡次派人秘密到戎地,盛情相邀由余到秦国施展抱负。看到戎王无可救药地沉溺在醉生梦死中,由余失望至极。无奈中他只好痛下决心,离开西戎,投奔秦国。
   秦穆公对由余的到来,感到十分激动,他用最隆重的礼遇接待由余,并且非常谦恭地请他赐教,如何夺取西戎。士为知己者死,由余决心为秦效力。秦穆公三十七年,秦国采纳由余的策略,转变进攻方向,用计谋灭掉十二个西戎小国,遂称霸西戎,史称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
   可想而知,周天子听说这个消息是有多么高兴,他亲自派召公带着金鼓前来祝贺。周天子派人祝贺有两个原因:一是西周亡于西戎,现在秦穆公抢回了失地,替周天子报了当年戎人杀周幽王之仇,算是为周天子雪耻,出了一口恶气。二是为了通过嘉奖拉拢秦国,自西周灭亡后,周王室的势力越加衰弱,周天子政权需要有实力的诸侯支撑。
   秦襄公当年得到的一纸空文的封赏,一百多年后,终于在秦穆公手中变为现实,从此秦国有了幅员辽阔的根据地。毋庸置疑,秦穆公称霸西戎,给尚处在发展阶段的秦国一个比较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发展空间,为秦国统一四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秦穆公是秦国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秦穆公除了重视笼络人才,还重视军事建设。终于,他在西戎投奔过来的朝臣帮助下,灭了西戎王,夺回土地,真正成了一方诸侯。
   秦穆公刚立国,是成立最晚的诸侯,也是出生最卑微的诸侯,且西戎贫瘠落后,被其他诸侯瞧不起。秦穆公是个很有作为的君王,他采用打政治牌、强化军事两手抓。打政治牌是为了在诸侯中扩大影响,军事是根本,枪杆子里出政权。
   具体做法:三救晋难。
   秦国的邻邦是晋国,与秦国也是政治联姻裙带关系。晋国三次遇难,都是秦出手相助,而晋却不思报恩,反而在秦国遇难时趁虚而入,结果天助秦国,秦在落难情况下还打得晋国落花流水,这也说明秦的军事过得硬。秦穆公盛怒之下并没有报复,而是大度地放晋国国君回国。此举,为秦穆公赢得政治资本,秦国在诸侯中人气大增,天下人纷纷为秦点赞。
  
   【六】
  
   秦国的目标是东扩,一统江山。但要想称霸诸侯,必须自身强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秦国立国最晚,且土地贫瘠,要想国富民强必须改革。怎样改革?这需要人才。
   秦襄公时,他向全国、全世界重金广募人才。因秦国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给予人才最丰厚的回报,一时间六国顶尖人才纷纷投奔秦国,为秦效力。于是,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秦国一次全方位的变法。
   经济上:改变原有的井田制,改为类似当代的分田到户,土地承包,减轻税赋并且奖励耕织出色的。农民积极性被激发,一时间民富。减轻赋税,国家的财政从何而来?秦采用的是强制分家,父子、兄弟必须分家,按户收取税收,这样,国家财政得到保障。
   政治上:废除旧有的门阀制度。以往都是贵族世袭,中产阶级和寒门子弟无法跻身上层。废除世袭以军功论赏,如果贵族三代之内没有军功不得封侯,贫民立下军功可以封侯出将入相。这就为秦国的朝政注入了新鲜血液,国家机器得以良性运转。
   军事上:秦国地广人稀,而其他六国人多地少,秦国出优惠政策,吸引六国百姓来种地,而秦国本国人则充军。秦国以战场杀敌人数多少封赏,因此,秦国军队被称虎狼之师,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但此举杀戮太重,后被吕不韦改成擒拿敌首论功,以减少杀戮。
   秦国逐步强大,以六国单方势力很难对付得了,只有六国联手才能抵御秦国,于是有了苏秦挂六国相印,合纵抵御秦国,在很长时间内,秦国军队没有敢出函谷关。这个僵局后来被苏秦的同学张仪打破,张仪用连横的办法,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六国。
   秦始皇在短短的十年之内统一四海,用的是两手制敌。
   正面战场:军事上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先用说好话、送厚礼的办法哄邻国,如不听,就送封地,再不行就打,利诱威逼,胁迫邻国亲秦;对于次远的国家,哄骗他们邻国已经背叛合纵盟约亲秦,然后诱逼他们亲秦;远方的齐国和楚国则采取友好交往的政策,用以麻痹敌手。
   背面战场:采用间谍战术。秦用重金收买六国的权臣和重臣为己所用,如果收买不了,就暗杀。此招很阴,岳飞、袁崇焕就是中了这样的阴招惨死的。这样的招数,历代战争中都在用,效果显著。
   秦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有几个重要原因:
   有远大的目标,且每代君王都能朝着这样目标,坚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广纳人才,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立身之根本。
   君王自身虚怀若谷,广开言论,善于纳谏,知人善任,会借力打力。
   秦始皇一统江山,本以为可以流传万世,为什么在短短十五年之内亡国?原因:暴政、独裁。
   春秋战国几百年间,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生灵涂炭,秦统一后,老百姓迫切需要休生养息,而秦始皇却大搞工程建设。
   对于国家基础建设工程,如修路工程、军事防御工程是必须要搞得,但可以放缓工程。对于那些劳民伤财供个人享乐的庞大宫殿、皇陵的建设,则可以免除。
   秦始皇在没统一之前,能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在一统天下后,过于自负,听不得群臣的纳谏。到秦二世时,他听信阴谋家赵高一面之词,杀光自己的兄弟姐妹,杀光朝中忠臣。因而朝臣集体缄口更是不敢说真话,赵高上演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指鹿为马”,秦二世荒唐到以为是自己脑子痴呆了。天下人纷纷揭竿起义,秦王朝风雨飘摇,在此情况下,秦二世采取鸵鸟政策,还杀死可以力挽狂澜的能臣,秦王朝大厦顷刻间倾倒。
   秦统一六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是历史上思想文化最灿烂的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是统一思想,但通过暴力手段是不可能做到的,他杀不完天下儒生,毁不完天下经书。
   法家思想可以立国,儒家思想能治国,秦错在于,妄图用法家思想通过暴力手段治国,错误是致命的。
   一个国家、一个单位,需要一定的法律制度制定规则,但对人的管理需要用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需要春风化雨,用统一的主流文化来统一人的思想。
  
  

共 1062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本文采用《诗经·秦风·无衣》的首句作为题目,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内容和主题的方面进行了赏析。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也很好理解,所以,作者更多的是从这首诗的气势着手,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着手进行赏析。文章从秦襄公到秦穆公再到秦始皇,把三位君王在秦国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分别进行了描述。秦襄公在平王东迁中护驾有功,从此秦国跻身诸侯之列。秦穆公重视人才和军事建设,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六国。秦国600年间的发展史上,作者更重要的是介绍了秦襄公的雄才大略。作者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只是要有领导人物的雄才大略,更要有许多人才的辅助。共同的目标,坚定不移的前进,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从作者这首诗的赏析和对秦国三位君王在国家发展史上所起重要作用的描述可以看出来,作者其实强调的更是志向远大,上下一心。另外一方面作者也告诉我们,有时候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几代的,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所以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终走向成功。作者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但让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了解了秦国的发展史,更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成功的因素所在。这首诗歌的赏析,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史学功底,更看到了作者的赏析能力。推荐共赏!【编辑:快乐永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221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17-02-18 22:47:27
  问好伊人如梦,非常感谢支持星月赏析。
2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17-02-18 22:49:07
  历史是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秦始皇完成了秦国历代君主的梦想,秦国也几乎是在他的手里交待了。
3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17-02-18 22:56:28
  这就是简明的秦国发展史。佩服作者的文笔,也佩服作者的见识。
4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17-02-21 20:20:47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统一了钱币、文字和度量仪器,是个伟大的君王。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