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香】我的老师——曾伯威(散文)
曾伯威老师是我上中专时的语文教员。老师有一个形似鲁迅先生的外表:一张历尽沧桑的脸;短短的头发;有着犀利目光的眼睛,仿佛能看穿一切;不高的身材;因为腿不好,有点儿跛行;老师讲课时,讲台上总要放一把椅子,为的是老师累了可以坐下歇一会儿。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老师讲课从来不用备课笔记,一本语文书,往讲台桌上一放,就讲起来了。他驾驭语言和文字的能力,让人惊叹不已,真是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一天,老师给我们讲解《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只见他把书本儿往桌上一扣 ,竟然把段段文章一字不落的背了下来,同学们都惊呆了,无一不为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老师在谈到:一篇文章中如何决定文字取舍的问题时,说:鲁迅先生主张删掉每一个可有、可无的字。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平常对‘天’字前面数量词的引用上,习惯使用‘有一天’,而鲁迅先生则选择‘一天’,舍去了一个‘有’字,虽然是少挣了一个字的钱,但是,语言却显得精炼了许多。他系数了好几篇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明他的观点。老师的这一教诲,使我一直受益至今。
我特别爱上老师的课,因为那是一种享受。他讲起课来,声情并茂,但决无哗众取崇之意;其中,对诗词的解析堪称一绝。他把诸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相见的喜悦心情;‘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无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忧忧,独怆然而涕下。’知识分子的孤寂悲愤;还有‘剪不断,理还乱’即不能了断,又理不出头绪的繁杂情感,以及‘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闲橫画面,讲解的惟妙惟肖,引人入胜,令人神往……
即使是不爱上课的同学,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也愿意下课的铃声晚一点儿敲响。
老师不仅课讲的好,而且,写一手好字。据说:老师的字很值几个钱的。这一点,我无从考证。
老师的字,苍劲、有力;间架,结构恰到好处,每一笔都显示出他深厚的功底。每次往黑板上写字的时候,老师都要折断几根粉笔,使用较粗的那一段。看老师写字,就像看他作画一样,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副画,精美绝伦。有一次,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儿,随后问我们:“你们看见了什么?”同学们说:“一个白点儿。”老师说:“不仅是一个白点儿,应该还有更大的空间。”老师是在借用这样一个典故,向我们传授认知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老师的字和老师的音容笑貌一样印在我的脑子里,可惜的是没能留下老师的真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半个世纪过去了,而今,老师安在否?我不知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
希望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