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母亲的泪光(散文)

编辑推荐 【山水】母亲的泪光(散文)


作者:洛阳琴心 布衣,24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40发表时间:2017-02-18 16:57:25
摘要:年少不解亲恩。


   小时候日子困窘,一日三餐多以粗粮为主,一年到头除了春节,是很少有白面馒头和肉饺子可吃的。山野农家,即使春节,可供自家人吃的肉饺子也并非可以人人尽饱享用,往往是先给老人、孩子盛好了,余下的才供盛年人享用。盛年人多是家庭劳力,一年四季庄稼地里扒腾,半碗饺子又如何能够饱腹?不过是说起来大过年的也吃了饺子罢了。至于白馒头,是为走亲戚和待客准备的,孩子们虽能跟着吃上几个,但其余时间便多是玉米面或者红薯面的馒头了。
   少时印象里,但凡谁家有了大事,比如嫁闺女、孩子满月、老人做寿等,也会做些白馒头和好吃的招待客人。大人们疼惜成长期的孩子,客人没有用尽的好吃食,总会先分给孩子们享用。因此,孩子们心里是最盼过年或有客人来的,那时,便能沾上客人光享些小口福。
   小时候嘴馋、不懂事,看见有好吃的就巴巴地向母亲讨要,母亲总说要待客而不肯惠赐。见母亲总把好吃的留给客人,心里颇觉委屈。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道理,翻来覆去说的也就两点:一是人家是客人、待客要丰盛,二是剩余了就全给我们。后一点我自然明白,而前一点,我却是模棱两可,为什么客人就要吃好的?不止吃好的,家里仅有的好物件也都尽着客人用呢?比如新做的棉花被,必定是准备给远来的客人留宿用的,而新买的毛巾,也必定是给客人预备的;家里的鸡蛋,本来是积攒着给我们换作业本的,来了客人,母亲一下子拿出十来个,煎炒满满一大盘,而平素,我们几乎是一个都吃不到的。就连地里收了花生,母亲也会拿编织袋装上好几份,给没种花生的亲友逐家送过去。
   那时过年,家里总要买些盒装点心走亲戚用,而自家人却很少能享用到。偶尔,走完亲戚后会余出来几包点心,满以为可以好好享用一次了,母亲却又掂上两包出了门,说是给邻家长辈奶奶尝尝去。这样的次数多了,我和弟弟便不甘心,在点心还没被送出而母亲又不在屋的功夫,私下拿出两盒来,小心抠开封口,各自掏出两块吃了,再用火柴烤热含腊的封纸原样包好放进盛装点心的竹篮里。母亲不知我们做了手脚,却在拿点心出门时掂出了重量,遂一一叫了询问,我们自然是个个摇头。母亲见无人招认,一边叹息着,一边拆开变轻了的点心,分给我们姐弟吃了。我们正为自己的小胜利得意呢,母亲却瞪起眼发了狠话:“这次算了,下次再发现可不轻饶”,心虚的我们自然不敢再造次,可心里,却对母亲结了小怨,总觉得母亲待我们不亲。
   后来渐大,随着日子不断改善,馒头、点心已成日常,少时的委屈也渐次烟消云散。及至工作、成家、为人妇为人母,不知不觉中竟也沿袭了母亲待人的习气。遇事,宁肯薄屈了自己,也不愿亏待他人。所不同的是,我的孩子们再不必为几口好吃的而纠结了,物质发达的时代,温饱已不是问题,女儿甚至艳羡我们当年可以天天吃到红薯面馒头,她却不知,当红薯面馒头成为日复一日的三餐主食,再好的味道也味同嚼蜡了。
   上次回家,和母亲聊起旧事,提到私拆点心这一章,母亲笑说:“我那时就知道你们仨都有份,两盒点心都少了一半,一个人没有那胆”。“那为啥还分给我们吃?”。“那时候穷,吃不饱肚子,哪个孩子不贪吃”?“那干嘛还训俺们”?“亲戚还没串呢,你们就先吃了,不懂礼数又不诚实吗”。坐在我身边的母亲是大声笑着说这话的,说完了却背转身去抹眼角,透过遮遮掩掩的手掌,我看见了母亲深藏眼底多年的泪光。

共 13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70后这代人共有的记忆,不时温暖着我们的灵魂!本文回忆那些年月母亲的点点滴滴,无不看到一位平凡、慈祥的母亲形象,原来当年接人待物,看似不讲人情的母亲,是如此爱意满满!在物质发达的今天看来,彼时的母亲在艰辛的劳作之余是多么的不易。感谢作者赐稿山水!遥握。 【山水神韵编辑:还你清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还你清新        2017-02-18 16:59:18
  向普天下的母亲致敬!感谢琴心的文字,给读者再次心灵的洗礼!
回复1 楼        文友:洛阳琴心        2017-03-16 11:13:52
  谢谢清新老师编辑并鼓励,遥祝春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