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之我见
摘要:纵观华夏五千年之文明,自秦皇起,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大一统思想深入国民之骨髓。君不见佛学之同化,胡乐之盛唐,无不彰显汉学之胸襟。
国学者,一国之学问也。
自道咸英法变乱起,至新中国之成立百余年。居庙堂之高而失道,处江湖之远则无治,民怨四起,洋夷盛行,国力衰微,内忧外患,泱泱大国任人宰割,国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我中华虽有众多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赴汤蹈火,然派系林立不可调,民心尽失不可聚,圣贤思之,智者虑之,堂堂五千年之文化难求其解,国之危矣!
危则思变,国之门户洞开,西学渐入,变革之风顿起,先有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有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之文化渐趋融合之势。新中国之父毛公之大成,则在于 其中西文化之贯通,国学智慧之活用。
纵观华夏五千年之文明,自秦皇起,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大一统思想深入国民之骨髓。君不见佛学之同化,胡乐之盛唐,无不彰显汉学之胸襟。
时至今日,国力强盛,汉学之兴已现端倪。怀疑者有之,鼓吹者有之,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有利弊,窃以为国学本无是非,唯道之用。任它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或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国学之兴并非偶然,实乃天下大势使然。乱世之秋,则圣贤窜匿,智者抵戱。而今之世,乱中有治,治中有乱,整体平静,局部冲突,欲解百年之痼疾,首选文化之利剑,天下之大,唯有中华之学方能和而不同,然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国学必将面临再次融合之道,故吾之所预见,国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鼎盛之时,必为天下大同之日。
【编者按】作者文章切中时弊:“窃以为国学本无是非,唯道之用。”因此还如作者所说所愿:“天下之大,唯有中华之学方能和而不同,然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国学必将面临再次融合之道,故吾之所预见,国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鼎盛之时,必为天下大同之日。”文章短小精悍,言之有物,结合实际,不错的短文章。【编辑:欣雨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