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声】中华传统文化——春联
中华传统文化——春联
甲:今天我俩给大家说个相声。
乙:说的不好,请大家多多海涵。
甲:相声是一种综合多种的文艺形式,不仅说学逗唱要会,演员要有学富五车的知识,还要有对中华传统的了解。你看我这肚子?
乙:我看你肚子干嘛?
甲:这里边有两个字。
乙:那两个字?
甲:知识。
乙:我只看到一个字,识(屎)!
甲:你闻闻,一肚子墨香。
乙:我瞎鼻子,闻不着香,只能闻着臭!有这样夸自己的吗?
甲:过去说相声作品大多是“对春联,猜谜语。唱京戏”。
乙:那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喜爱。
甲:你发现没发现一个问题,现在人都说过年没有了年味。
乙:是感觉没以前热闹,好想缺失去了什么?小时候盼望过大年,“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放鞭炮。”现在有吃有穿了,感觉不新鲜了。
甲:不只是这些,过去过大年贴春联最有意思。
乙:现在过年也贴啊?
甲:不一样了,现在的春联都是买的,千篇一律的文词。
乙:是这么回事。
甲:春联又叫“门对”,“对联,”“春贴”,“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学描绘,不仅张扬喜庆,还起到教育意义,抒发美好愿望。春联,“以联育德,培养志趣。以联练笔,开发智趣。以联张目,阐释旨趣”。过去人都是自己写春联,不管是写的是歪歪扭扭,文化程度高不高,会写大多自己写。过年了,初一拜年问好,跑到各家看春联。
乙:是这样。
甲:春联过去有固定的模式。
乙:你举几个例子?
甲:比如:八仙桌两旁贴:“客来请坐下”,“先烟而后茶”。多客气,客人看了高兴,也提醒别慢待了客人。
乙:有点这意思。那厨房那?
甲:厨房两边是“上案先洗手,下厨莫多言”。还有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乙:讲究卫生,提倡节俭。
甲:神像两边:“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蜡台柱两边:“大吉大利,新春如意”。
乙:都是祈福吉祥话。
甲:现在别说写春联,有些人连贴个春联都不会了。
乙:这话说的有点过了,贴个春联谁不会啊?
甲:(怪腔怪调学乙)贴个春联谁不会啊?你会吗?
乙:我会啊,先用面熬点浆糊,纸上刷点浆糊,门上涂点浆糊,浆糊给糊上不就行了。
甲:我看你满脑子都是浆糊。
乙:谁满脑子都是浆糊啊。
甲:春联讲究门的大小,按比例裁剪纸张,选上合适对联文字张贴,上联仄声字,(三声四声)。下联要求平声字。如果贴不对那就让人笑话。你看好多人大门上倒贴个“福”字。
乙:那意思是“福到”。
甲:贴“福”字很有讲究,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着贴,大门外人流多,古代认为不吉利。把福倒光了。福字一般贴在院子里,还有的贴个“春”字。
乙:多好啊!春天快来了。
甲:那就在你家大门上贴个“春”字。
乙:好啊!那我要谢谢你!
甲:知道在古代贴个“春”是什么意思吗?
乙:不知道。
甲:过去的“怡红院”门口贴春字。告诉别人是卖笑的地方。你家卖笑吗?
乙:去你的吧!
甲:你家卖唱吧?给你家贴个“春”做个广告?
乙:去你的,咱不提这个了,是我不懂,请教还有什么讲究?
甲:讲究多了,比如:有些春联上的对子非常讲究,这“对子”安徽人能贴,河南人不能贴。
乙:噢!还有这个讲究,举个例子?
甲:过去有个穷书生立志发奋读书,过年了写副春联,上联:“睡草屋闭户演字”,下联:“卧脚塌弄笛声腾”。(白话解释)横批:“甘从天命”。
乙:多好的对联啊?
甲:春联是好,如果你用河南方言读一遍?
乙:河南话也行啊!
甲:那试试。
乙:(河南话)中!
甲:我上句:“睡草屋闭户演字”。
乙:(河南话)“谁草我屁股眼字”。
甲:下联:“卧脚塌弄笛声腾”。
乙:(河南话)“我叫他弄的生疼”。这像话吗?
甲:再来,横批:“甘从天命”。
乙:(河南话)“明天重干”!我念反了,这春联在河南是不能贴。咦——咦,这二球货自己骂自己吗?
甲:说起春联五十年代最有意思,识文断字的不多,有的贴错,有的贴反,有的不讲究仄平、对仗、韵律。有的春联特有个性。
乙:说说看。
甲:这家贴错了,上联“四海翻腾云水怒”,下联“三军过后尽开颜”。“五谷丰登”写错一个字成了“无谷丰登”。
乙:可笑。
甲:这家大门上也贴错了,左边贴:“圆头大儿顺顺利利早日胖胖”,右边是:“膘肥体壮安安心心早日出栏”。横批:“六畜兴旺”。
乙:这是贴猪圈上的呀!
甲:还有更可笑的,邻居姓朱这家不识字,请人写文化程度也不高,写出的对联一不对仗,二不押韵,东边贴个“饲料添加剂”
西边贴个“俺家一窝猪吃肥”。
乙:呵!这两家给猪干上了。
甲:西边这家贴的领导讲话口号,上联:“远抓林,近抓牧,抓住烟叶当年富”,下联:“栽桐树,养母猪,三年成为大财主”。
乙:有点意义。
甲:过去人有的不识字,想起什么让别人写,村东头的二嫂自编对联,大儿子结婚三年没生,二儿子快要结婚没有房子。上联:“过新年,吃饺子,老大抱上胖小子”,下联:“迎新春,穿新装,小三盖好大瓦房”。
乙:美好愿望。
甲:还有骂人春联。
乙:骂人春联人家看不出来?
甲:这就是中华春联的内涵所在。过去有一家地主横行乡里,过年了请秀才给他写春联,秀才想过年好好骂他一下。
乙:写的什么?
甲: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乙:没啥意思啊?
甲:在听下联:“孝悌忠信礼仪廉”。
乙:挺好啊!
甲:好,贴你家大门上?
乙:别啥对联都贴我家大门上。
甲:你想想为什么一二三四五六七到八不写了?
乙:“八“”可能忘了。
甲:忘八谐音不就是“王八”吗,
乙:那下联?
甲:下联“无耻”啊。
乙:呵“王八,无耻”啊!
甲:更有意思的是写春联大家句在一块,看谁的字写的好,有时就对起了对子,有一次老先生在那写春联,有位后生放了几个屁,这一老一少对起了对子。
乙:噢!放个屁还能对上对联?
甲:老先生不高兴了,随口说道:“后生缺德,朝我放了三个响屁”。
乙:后生怎么说?
甲:“前辈息怒,给您点上一根香烟”。
乙:这对子工整,前辈对后生,一对三,香对臭。
甲:老先生真生气了骂道“小兔崽子安敢骂我”。后是也生气了回道“老乌龟怎能辱人”。逗的大家哈哈大笑。
乙:是好笑。
甲: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发扬光大,经过我的研究,古代人对春联特别讲究,什么店铺什么行业贴什么春联。
乙:没那么严格吧?
甲:假如你的棺材铺,你贴个“生意兴隆通四海”,下联贴个“财源茂盛达三江”行吗?
乙:(头摇像拨浪鼓)这个不行。那该贴什么?
甲:你贴:“不求门庭若市,顾得温饱即可”,“但愿世人常在,落个清闲何妨”。
乙:这个合适,你记的对联可不少?
甲:你看我这肚子。
乙:又看你肚子干啥?
甲:我这是百度(肚),你尽管问?
乙:那好,我今就查查你的百度(肚)。我新华书店?
甲:你贴:“读中外图书普及科学知识,下联:演古今典籍提高文化水平”。
乙:我理发店?
甲:你贴:“烫头推头除旧貌,吹风修面换新容”。
乙:我药店?
甲:你贴:“架上丹丸能济世,壶中日月可回春”。
乙:我超市?
甲:你贴:“占地利生意兴隆,得天时财源广进”。
乙:呵!还真难不住你?我又改卖酒了,贴啥春联?
甲:你贴:“好曲好水好酒万里飘香,上品精品珍品回味悠长”。
乙:我开个小饭店?
甲:你贴:“凉面热面面面俱到,南菜北菜菜菜飘香”。
乙:我厕所两边贴啥?
甲:厕所你也贴?
乙:我贴!好好查查你那百肚子。
甲:(挠头思考)
乙:哎——哎!你别总挠头啊?
甲:(一拍肚子)查到了,你贴:“天下英雄豪杰至此俯首称臣,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裙”。横批“讲究卫生”。
乙:我脸上贴春联,贴什么?
甲:有脸上贴春联的吗?
乙:有句歇后语叫“脸是贴春联——好大的门面。
甲:那是屁股上贴春联——好大的门面。
乙:我今就贴脸上,我就装饰装饰我这脸面,你那肚子不是百度吗?快查查?
甲:这会没信号。
乙:什么话?卡了?死机了,停电了?
甲:(揉着肚子)我正在查,你贴:“城墙哪有脸皮厚,木炭不及面颊黑”。
乙:去你的!
甲乙:(鞠躬、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