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娘家随笔
一、走娘家
走娘家,就是女儿回家
一个女人,不管年龄多大,心底里那根最细的弦,还是自己从小长大的娘家
那里有熟悉的味道,遥远的记忆,成长的足迹,更有父母望眼欲穿的牵挂
有一天,父母老了,行动困难,他们无时无刻不想念自己的娃
他们早已出嫁的女儿,此时也担负着一个沉重的家
但是,女儿挂念父母,百忙中仍是赶回娘家
路上,女儿像是出了一趟远门,回家的脚步越来越快,心里憋满了一肚子的亲情话
她在心里张开了翅膀,拥抱着故乡的一草一木,大声喊着:“我回来啦!”
父母苍老的脸上笑开了花
父亲来回踱步,在盘算着:今天吃点啥?
母亲忘记了时间,家长里短,总有说不完的话
女儿下厨,父亲烧火,母亲打杂
热热闹闹的话语间,一顿香喷喷的家常饭做好啦
老父母总是让女儿多吃,快点吃,仿佛眼前还是自己手里捧着的那朵小花
女儿小心地为父母夹菜,一边品尝着熟悉又亲切的味道,这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又做回了孩子,真好啊
有父母的地方,女儿才最幸福
在父母面前,女儿永远长不大
二、反思我与父母之间的心态转换
最近几次去看父母,我都发现,父母盼望我去,高兴我去,更期待像以前一样跟我说说心里话。
但是,我更发现,我们之间,悄悄地发生着一种角色转换,就是,苍老的父母在我面前说话小心翼翼,就连一直威严的父亲也没有了锋芒,他总是附和着我的话,认同着我的观点。母亲更是说着说着中断一下,似乎是怕自己说错了话。而我,由以前的不敢直视父亲严肃的脸,变为现在自如地与父亲谈笑,母亲的眼睛常常避开我,让我内疚,心里隐隐作痛。
在孩子们面前,父亲一直是严厉的,母亲则却几乎没有脾气。小时候,我们四个孩子都极怕父亲,却敢于违逆母亲。所以造成,父亲一句话顶十句,而母亲十句话顶一句。尽管这样,孩子终究是孩子,父母一直是高高在上的父母,在孩子们心里,父母是高堂,那位置是神圣的。孩子是以躬身低头的心态与父母相处的。
现在,父母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没有变,只是,父母老了,他们渐渐的在依赖孩子,而不再仅仅是心疼孩子。
甚至于,无意中,讨好孩子,巴结孩子。
这让我心痛,难受,无地自容!
到底是因为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够好,才造成了这种变化?
也许是父母感觉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也许是父母真的以为自己处处都需要孩子的帮助,就像孩子们小时候需要父母一样。
也许父母真的老到返老还童,心态渐渐恢复到自己年幼的时候。
哦,是,又好像不是。
我想,原因还是在孩子们身上。
是因为我在父母面前说话强势。
是因为我总是指出父母的缺点。
是因为我以为比父母懂得多而无意间指手画脚。
是因为我不再畏惧父母的严肃。
还是因为我自以为自己有了一点点成绩而在父母面前自负……
是,好像又不全是。
我忽然发现,原因很简单,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不够孝顺!
孝顺,是不仅尽孝道,而且要顺着父母。
我反省着自己的言行,是的,是我做的不好,无意中,我被世风熏染,做出了很多让父母伤心又无可奈何的言行,才导致的我与父母之间的这种心态转换。
父母老了,他们在渐渐地远离这个社会,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里,他们只能眼花缭乱,目瞪口呆。他们再也没有能力像我们一样站在潮流的中间奋臂高呼。
但是,他们的青春奉献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的时代,更有着让我们汗颜令他们自豪的成绩。
是的,他们没有文化,但他们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里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孩子。
他们如今苍老的身躯,承载了多少苦难?付出了多少爱?又寄予了我们多少的希望?
可是我们这些孩子又回报了多少?
现在,有多少不孝的子女,让孤独无助的老父母晚年凄凉,而他们自己却饱食终日,衣冠楚楚。
想想我们的老祖宗,古代的中国人,以忠孝传家。越是老人,越有权威,越能得到全家人的敬重,爱戴,以及悉心的侍奉。老人的一句话,会让孩子们全力以赴地去做到,老人的威严,从来不会因年迈而消减。
孝顺自己的父母吧,做为孩子的我们。
不要再对父母指手画脚。
不要再对父母的言语做出盛气凌人的苛责。
不要再对父母提出超过他们能力的要求。
好好孝顺我们辛苦操劳一辈子如今仍在自食其力的父母吧。
要像我们小时候父母疼爱我们一样去疼爱他们。
要像现在我们疼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疼爱他们。
你,做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