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藤野先生》赏析
初中生学语文,常听见“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诱导,所以涉及到鲁迅的文章,学生都是敬而远之。这些大师作品我们如何让学生喜欢,并深入去挖掘文章的精髓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藤野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这篇课文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了1904年--1926年,20年思想变化轨迹中人生重要的转变。在鲁迅作品《呐喊》中是这样写的:
我的梦想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当他看了俄日战争中,中国人夹在中间,给俄国人做侦探,最后被抓枪毙时候,一群中国人做围观并喝彩。此刻,他的思想有了新的改变。《呐喊》中是这样写d的:
从那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行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思想转变的这段时间是在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当时他正在跟藤野先生(原名:藤野严九郎,其家族世代为医生,他是第六代)在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也就是我们知道的“弃医从文”转变的时候。也正是他心怀救国救民思想,同一个为学术、为中国准则相同的老师,在思想上发出了共鸣,进而在一个朴实厚道、待人诚恳、忠于学术、潜心研究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自己切身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切。善良、尊重一个落后国家学生、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让他难以忘怀这份恩情。历史的车轮向前,而师恩永不忘怀,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是将藤野先生的照片精心保存,原文是这样写: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他以笔作刀枪,同“正人君子”斗争到底的坚毅和执着动力的源泉就是他的老师——藤野先生。此文寄托了鲁迅对具有“伟大的”性格的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同时在文中痛斥了清国留学生的腐败、堕落状况体。以头顶的大辫子油光可鉴、帽子的描写,形成了“富士山”“小姑娘发髻”“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体现出对这种麻木不仁者的强烈讽刺,更体现了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犀利。将生活中的丑态描绘,可谓是一针见血,击中要害。
鲁迅在仙台思想的转变促使其离开转向北京,在与藤野先生离别的时候,自己以说了一个安慰他的谎话:“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还是有用的。”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不愿欺骗老师自己内心的忐忑,对老师教育的感激溢于言表。藤野先生也被鲁迅救国救民的报复所感动,临别前送给照片并留言“惜别”。也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在当时环境下对一个弱国子民的敬重,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成为了鲁迅众多老师中最有影响力的老师。是呀,做老师到这种程度,才是最完美的。让学生永生铭记,这也是一个老师的成功。
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事件中,体现出了一个: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热情诚恳、科学求实精神的人。正是这样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亲切和蔼的老师怎么能不让人喜爱?以感念师恩的同时将自己的爱国情感深埋文章始末,让人看到了一个少年的博大胸怀与远大抱负,并通过努力而实现了梦想的中国好少年完美得展现出来。
当我们吟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时是否看到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先驱光辉形象?是否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否想到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鲁迅,给中华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名字流芳百世,他的《藤野先生》将永放光芒。师生情,爱国情,这是文化的积淀,这是生命的意义。
有机会应该让孩子们多读读鲁迅的文章,了解鲁迅的人生成长,当读到他的作品时,相信会是另一番的感触。我也开始更多的去了解他,爱上他,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