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撕开乡村的美丽外衣(作品赏析) ——读江子《田野将芜》
春节临近,当我们与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沙发上,好奇地观看电视里潮水般的春运人流的时候,可曾想到他们千辛万苦奔赴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乡呢?这些时常出现在我们茶余饭后谈资里的外地打工者,有着怎样的酸甜人生?当我们这些城市游客怀揣着满满的优越感,行走在中国的乡村大地,对乡野景致发出啧啧赞美的时候,可曾想到这些乡村子民的真实生活?
江子的《田野将芜》如同一双大手,一把撕开貌似美丽的乡村的外衣,把一个寂寥、凋敝和荒芜的乡村无情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的河清大婶死在家里几天没人知道;种田能手刘武汉虽然有个住在杭州的富翁儿子,但他仍然免不了失踪、横死田野的命运;曾被誉为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媳妇樊金花,居然变成一个人可皆夫的村妓……
《田野将芜》以纪实的手法,通过作者的家人、亲戚和乡邻的人生遭遇,记录了作者故乡——江西省赣江边一个叫下陇洲的村庄的地理经纬、历史记忆、悲欢离合,特别是当今城市化浪潮下的现实际遇,表达了作者对五千年乡土中国的忧虑和思考。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城市无疑得到了更大的利益,或者说,换个角度,在城市与乡村的“博弈”中,城市完满“胜出”,乡村全面“溃退”。在这场大变革中,乡村的子民——农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一个笨拙的安徽农村老汉,独自抱着十个月大的孙女,忍受几十个小时的旅途艰辛,为的是给在广州打工的儿子儿媳看上一眼自己的亲身骨肉,是什么力量让这对年轻夫妇抛却嗷嗷待哺的女儿远走他乡?这些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陪伴的乡村孩子,将拥有怎样的人生呢?村庄的年轻人怀着梦想冲向城市,可是现实遭遇却非常地冷酷,作者的两个亲戚在一番奋斗之后一个拖着绝症、一个变成骨灰回到家乡……曾经人情暖暖的诗意乡村,只剩下老幼病残,田野荒芜,垃圾遍地,传统消亡……
乡土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文化的原乡。百年来,乡村中国始终是中国文学的主流叙述。江子不同于时下一般所谓“正能量”散文那样简单地美化乡村,而是直面乡村困境,把城市化浪潮下乡村的疮疤、农民的疾苦揭露出来,这是难能可贵的。全书洋溢着作者强烈的乡土情结和悲悯情怀,当然,他期待着乡村在经历这一场淬炼后获得的新生。
作者在后记里甚至把自己比作是家乡派往城市的“卧底”,为乡下这些底层的、卑微的、如蝼蚁般活着的亲友们服务。读《田野将芜》,时时觉得好像有一双手在揪拉自己的心脏,触痛最柔软的神经,同时留下无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