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陇南历史名人吴玠(随笔)
南宋时期,陇南曾经是南宋朝廷的西北门户,是宋金势力的南北分界线之一,也是南宋抗金的主战场之一。而在这段历史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位抗金名将,其英雄事迹和赫赫战功,为后人所景仰,使他成了彪炳史册的陇南历史名人——他就是吴玠。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及宗室、宫人四百余人北返,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同年五月,原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赵宋皇族康王赵构,在金军退走之后,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仍沿用大宋国号,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
南宋初年,女真连年南侵,中原百姓陷入战乱离苦的水深火热之中。南宋名将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人力主主抗金,并率领军队,身先士卒,战斗在抗金第一线。其中,吴阶就驻扎在甘肃陇南徽县一带,在陕甘地界与南侵的金军作战,与在江苏、河南等地抗金的岳飞遥相呼应。
吴玠(1093--1139),字晋卿,德顺军陇干水洛城(今甘肃静宁县)人,南宋西北战场抗金主将,与弟吴璘长期驻守陇南,以战功卓著而名垂青史。吴玠十六岁应征入德顺军,由于他文韬武略兼备,屡建军功,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就由一名弓箭手递次擢升为秦凤路总管,兼知凤翔府。
吴玠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吴玠奋起抗金,并屡战屡捷。曾在和尚原(今宝鸡县南30公里处)、饶凤关(今陕西石泉县与西乡县交界处)、仙人关(今徽县虞关)三大战役中,消灭金兵数十万,创造了“纵深配备,以步胜骑、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被载入中国军事科学院编写的《古代将帅用兵战例》一书。这三大战役,成功地粉碎了女真妄图南下蜀川、云贵而一举灭亡南宋的战略构想。挫败金兵攻占西北川陕一线的锋芒,“保川陕百十六州”之地“屹为长城”,造成宋、金对峙的局面。在抗金斗争中与岳飞齐名。岳飞“素与吴玠善”。吴玠在陇南与汉中期间,组织驻守士兵大规模屯田,“岁收五十万斛”,创造了古代军队屯田的典型;又在徽县印制发行了我国最早的银本位纸币――银会子;疏浚航道,防治嘉陵江水患,在地方治理和建设中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在吴玠指挥的抗金三大战役中,仙人关大战就发生在现在的陇南徽县虞关。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金国大举入侵南宋,兀术、撒离喝挟伪齐刘夔领10万铁骑向蜀川门户仙人关进发而来,意在一举攻占仙人关,打开入大门,占领蜀川,进而沿长江东下消灭南宋王朝,入主中原。全军从青泥岭开始凿山开道,循岭东下,向仙人关而来。当时镇守仙人关的吴玠兄弟为保守仙人关,收缩兵力全力防守,已主动放弃了和尚原等营寨,吴玠移师驻守仙人关侧的杀金坪,其弟吴璘则领军驻守于七防关(在今康县境内),随时待援。
金兵进犯仙人关,吴玠首先率万余人迎击金兵,吴璘由七防关昼夜兼程来援,与金兵转战七昼夜方与吴玠会合。金兵进攻更加猛烈,都被吴玠兄弟一一击退。兀术大怒,令金兵改用云梯攻垒,吴玠派刀枪手阻击敌人攻垒,又令宋军持长予刺杀敌人。将士显露疲态后,吴玠于是主动放弃了第一道防线,领兵退入第二隘防守。金兵仍步步紧逼,猛攻不止,兀术还令士兵身披重铠,以铁钩相连,人跟人鱼贯而上,吴璘组织弓弩手轮番急射,一时箭如雨下,金兵死者层层叠叠,但后面的金兵还是踩着自己人的尸体强攻不止。
天降暮色,撒离喝见仍攻不下宋军,伤亡又十分惨重,心中十分焦急,他立在马上向四面观察了一番,见西北有一楼,便喊道:“有办法了。”继而,撒离喝令金兵全力攻打西北角堡楼。吴玠忙派姚仲登上堡楼与金兵对抗。楼将倒,姚仲令士兵用绳将堡楼缚正,金兵又用火攻堡楼,姚仲令士兵用酒击灭火,与金兵进行殊死搏斗,吴玠见情势危急,又派杨政、田晟各领一支精兵冲入金兵阵中,用长刀大斧左右击砍,将金兵冲了个七零八落。
当晚,吴玠又在四面山上,燃起熊熊烈火,将战鼓敲得惊天动地。同时派部将领精兵分紫、白二色旗帜趁夜杀入金兵大营。一时间,金军阵脚大乱,开始仓皇逃窜,溃不成军,韩堂左眼也被乱箭射中,兀术看架势招架不住,领残兵连夜逃走。此前,吴玠已命令统制张彦在横山截击金兵,又令统制王俊领一支人马埋伏于河池,扼住金兵退路,金兵败退又遇张彦、王俊截击,惨败,死伤无数。
在仙人关战役开始之前,金人自元帅以下皆携家眷而来,决意要进占蜀川,惨败后,方知吴玠吴璘昆仲不好对付。仙人关之役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仙人关之战后,终兀术一生,都不再进川陕半步,甚至后来金廷想调他回陕西再次主持战事时,他都不愿再去。恐怕是和尚原和仙人关的两次惨败,让他无法释怀吧。
吴玠亦因战功赫赫,曾被加封为两镇节度使,四川宣抚使以及少傅、少保等勋爵,绍兴九年(1139年)六月病逝于仙人关军营中,宋高宗罢朝三日,举国哀悼。后追封为涪王,谥号“武安”。史书中常说的“南渡五大将”,只有岳飞和吴玠的功业处于同一级别。有人考证,吴玠一生只打防守战,而岳飞似乎对进攻野外有着狂热的钟爱。他们两人一人防守,一人进攻,不但是南宋,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中耀眼的双子星座。
吴玠墓在如今的陇南徽县县城北山上,保存完好,1963年2月11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徽县知县张伯魁所建碑亭,内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碑”。碑座东朝西,高2.96米,宽1.53米,厚0.31米。碑文为南宋抗金名将四川宣抚使胡世将撰书。碑额下面纂刻“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十个大字,正文楷书共21行,每行70余字,大部已剥落不可辩。据碑文自叙:“吴玠卒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原先荣之地”,又《甘肃新通志》和《静宁县志》载:“玠墓在宁州南一百二十里水落城北塬”。此述与实际相悖。当时(绍兴九年三月)宋金和议初成,六月玠卒,原准备归葬故乡就刻了墓碑。但八月金人失盟,次年四月大举入寇。因此,吴玠未及归葬故乡而葬于河池(今陇南徽县)。至于《静宁县志》的记载,只是抄袭碑文原有归葬故乡之意而已。墓周古柏笼罩,幽静肃穆。墓北有残留古城墙数百米,墓碑西南侧有徽县革命烈士纪念塔。整个山头是一座幽雅清秀的公园式陵园。此碑与现存仙人关吴王城中的《忠烈吴公祠记》碑,是研究宋金历史的重要文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