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石赋

精品 西石赋


作者:我骄傲 布衣,22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12发表时间:2017-03-08 08:57:44

西石赋 你家在哪里?我家沇河畔;
   你家在哪里?我家西石村……
   当车子沿“s”路下柏沟坡过半,峰回路转,广阔无垠的沇西河畔便一览无余,这就是闻名舜乡的沇水河槽。沇河,又名教水,发源于翼城县大河村的母鸡沟,流经驰名华夏的华北原始森林——历山,奔腾向南一百二十余里,投入到母亲的怀抱。它承载着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滋养着一代代舜乡儿女。沿阳店公路南下三里许,过了窑店河,便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这就是千古帝乡一明珠,沇河岸边西石村。
   村西头,五条大岭面对我村,形似五龙戏水,护佑着山下子民。山山如虎踞,岭岭似龙盘,植被葱葱郁郁,泉水碧波荡漾。我们居住在此,或农或工、或政或商,无不取利于山水间。
   在这并列的长岭中,我尤喜那个叫“尖圪垯”的山坡。沿田间小路,踏着绿茸茸的草毯,再上一段缓坡,有一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巨龙”——沇西大渠。这个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红旗渠”,逢山开豁,遇沟架桥,硬是把“桀骜不驯”的教水生拉硬拽过来,服服帖帖地滋养着广袤的土地。这个圪垯的两个腰,既像是用刨子刨出来的,更像是用泥抹子抹出来的。沿腰登高二百余步,便登上了顶峰,这山形属标致的尖椎体。我想古埃及人就是汲取了它的精华,克隆出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成就了全人类建筑史的绝唱吧!我的先人就长眠在这里。此乃神笔仙墨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由得让我肃然起敬。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万景收眼底:麻姑山傲然屹立,直插云霄,麻姑仙子在白云缭绕,紫气升腾的仙境里轻歌曼舞。锯齿像武士、黄河如银带、古城似银珠、新城若金铃。北望绵绵历山,逶迤如链。丹霞诸冯山,述说着大舜耕历山,树德孝、歌南风的传奇故事。东望佛云山云飘雾荡,如飓风掀大海,似波涛漫金山,南边黛眉晴岚、山眠狮子、商城遗址、葛寨春耕……黄河像一条长长的璀璨夺目的玉带,一个个轶闻典故,一幕幕动人画卷,就是这玉带上粒粒珍珠。走过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翻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其掌故轶闻,志载口碑多多,论其代代人物,更是群英荟萃。垣曲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文化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阳店公路擦身而过,晋豫交流近在咫尺,东济高速大桥凌空飞架,西石乃点睛之地。美哉!奇哉!
   时光追朔到七百多年前,一豫籍石姓人举家老小奔波来垣,他破帽遮颜,哼着豫腔,在沇河岸边徘徊,苦苦地寻觅着栖息之地。此人精于堪舆,忽见河西岸五条大岭正对沇河,“五龙戏水”间,地势若展翅的凤凰,“好居处也”!便挖几眼土窑洞,掘出泉沟水,经辈辈世世的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户大族藩。再加上接二连三的外姓人慕名到此,逐渐发展成硕大的村落——“西石”。
   “泉沟”,一股碗口粗的矿泉水自山下发源,坡底流出,色映黄金灿灿,涓涓澄澈长流,冬暖夏凉,似酒胜药。涝不增,旱不减,千百年来朝夕如此,即可饮用,又可丰田。泉沟大桥飞架南北。沇河水桥上流过,泉沟溪桥下欢淌。羊群缠山腰、黄牛满山岗,红衣村姑浣纱,年轻男儿扶犁。世外桃源是也,陶公宿处可及?
   西石村户枕麻姑,门对沇河,锯齿峙其北,黛眉屏其南。晚冬雪裹银装,盛夏墨锁峰梁,初春点点新绿,仲秋朗朗焦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兴一方伟业。西石人憨厚淳朴,勤劳节俭,自耕而食,自织而衣,恪守七十二行。据《裴氏垣曲家谱》云:“一八七八年,十五世祖妻石氏,夫亡投奔西石娘家,以纺花度日,子长大后赶驴贩运挣得大家业,成为西石望族。”石氏老祖携子,在娘家人倾力资助下,从宣统年开始,依次创建了东厦、北厦、西厦、南厦及大门。“裴家大院”,来自麻姑岗脉,是堪舆家推崇备至的风水宝地。这里祥云缭绕,紫气升腾,只有奇异的人才能看得到。四合豪院,具有北国风情,三晋特色。庭院结构,美轮美奂。木刻砖雕,精湛绝伦。门额楹联,翰墨飘香。构局之规整,保存之完好,风貌之古朴,文化内涵之厚重,堪称经典。
   高大的门楼,于民国二十年(1931)创建,豪华大气。两根合搂粗的立木似擎天柱,金梁起势,椽檩网连,青砖碧瓦,勾心斗角。门楣阳刻“清香”,古朴苍劲,韵味悠长。县政府赠送“嘉门福喜”巨匾,由时任县长周其昌题写。笔出书法大家,富极致,令神往。足见裴家在垣曲境内赫赫有名。门匾上方的镂空木雕惟妙惟肖,牡丹金菊娇艳欲滴,鲲鹏蝙蝠腾空展翅,小鹿白兔呼之欲出。属垣曲建筑艺术的珍品。百年老院文光冲天地,德芳垂古今。许多传奇人物成为民间颂扬的佳话。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令人自豪,令人羡慕。这是对祖宗历史的骄傲和自豪,也是裴氏人与时俱进的巨大动力。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一座上乘的院落、一段久远的历史、一脉文明的传承……
   古槐树,虬枝盘绕,带着斑驳的沧桑,矗立在天地间,犹如忠诚的守望者,凝视岁月的脚步从这片大地走过,历经岁月的洗礼而苍翠挺拔,它的躯干已化作一条青龙,数条小龙凌空飞舞,无数小枝弯曲如钩,像龙爪凌空,造型优美,自然成趣。阳光下,密密的树叶撑起一片清凉和绿荫。它亲眼看着村里的孩童长大啦,子女们一个个男婚女嫁啦,老人们一个个驾鹤西游啦,而它却永远的顶天立地,枝繁叶茂。树底下是一片欣怡的休闲场所。左邻右舍的姑娘媳妇在树下纳鞋垫、织毛衣,眉飞色舞地说说村中趣事,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此树是一本书,陈旧耐读,几百年的故事纷繁浩渺,而不变的是乡音与笑声,不变的是落叶归根的故里情结。大槐树是精灵,更像慈母。她汲取大地日月的精华,化作甘甜的乳汁,哺育着西石的代代子孙。母亲伟大,母爱万岁!
   “场阖大院”——踏上用石头铺就的缓坡,场阖大院便映入眼帘,大门口朝东,明堂平坦宽阔,古朴的门楼上漫灭的花纹,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楼门正中阴刻“集五福”,五福者,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也。它建于清朝中叶,外貌酷似城堡,是个易守难攻的高宅。因其时里面的人在省城公干者甚多,人们送其雅号“小太原”。此宅兑主震门,过道将大院分成并排的“目”字,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和谐。四合院的主房高出厢房许多,角瓦高脊,势如卧龙。四方庭院,青砖铺地。木刻雕塑,栩栩如生。北边是一排四五个依崖打窑,窑前作院。它历经百年,仍虎踞龙蟠,护佑着代代石姓子孙。大院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恰到好处,这是一座富庶的人家,一块美丽的乐土。这里贤达辈出,名士芸生,我的恩师石芦山先生的故居就在此。场阖“门对沇河千古秀,户枕古槐万年春”,一南一北,两座大院。彼此借势,相为镜像。为蓬勃发展、和谐文明的西石锦上添花。
   站在塌凹顶,鸟瞰西石村,实乃“凤凰展翅”之风水宝地。“金鸡化凤”,名不虚传:以后沟为轴,南北村头为翅,南北崖为背,“裴家大院”与“场阖大院”为双眼,大槐树为冠。村边两条河是青龙,属“二龙戏凤”格局。龙凤呈祥腾紫气,疑是王母送瑞来。西石的美,美在山青水秀,美在人杰地灵,美在天人合一。不辜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五龙戏水”天造地设,“凤凰展翅”巧夺天工。“凤凰涅槃”——它在重生中达到升华,不畏痛苦,义无反顾,有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情怀,这不就是不折不扣的西石精神吗?
   我村处于沇水下游,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侯。春旱夏涝秋连绵,白雪皑皑兆丰年。党和政府领导村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再加上土地延包,使得村外田园成网,村中绿树环绕,年年五谷丰登,岁岁林茂果香。无论水旱坡沙,宜粮宜棉、宜秋宜夏、宜果宜蔬。足使村民丰衣足食,物阜民康。西石村历来崇文尚武,是民间文化精湛村。村办学校创垣曲教育之先河,新建的三层教学楼、寄宿制宿舍、食堂,均出自吾村能工巧匠。芸芸园丁若居殿堂,莘莘学子如坐春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霸王鞭”,演绎舜乡人百战百胜的霸气。舞者手执单鞭或双鞭,忽上忽下,时左时右,结构紧凑,热烈有序,队形变化,奥妙无穷;“扇子舞”仿照戏剧人物,边走边舞,边演边唱,曲调婉转悠扬,舞者婀娜多姿。曾走进中南海,受到了胡锦涛、姜春云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赞誉;看遍天下万千桥,没见过西石的“桥摞桥”,桥上有水,水上有桥,良工之尤物,立交之前驱。落日余晖映射,巍峨古建生金。石先生教泽亭,青石雕像林立,石人石兽相对。“学源洙泗昭化雨,材培桃李座春风”。先师的功业历历在目。学子满门,桃李芬芳。关帝庙古色古香,富丽堂皇。抗日报国英烈、农村体制改革……西石人如数家珍,津津乐道。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西石学校就是垣曲教育界的一颗明珠。那时的校园以石家老祠堂为主,西边还有五排土坯房,祠堂是三间地高宽阔,还带几分古朴雄伟的大房子。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昔日恭祭先祖,今日已作学堂。祠堂前有四棵老榆树,各个胸径八把,高五丈有余,顶杈上的铁钟,声音格外地响亮。祠堂对面的舞台上既打过霸王鞭,又演过电影唱过戏,是村民获取精神文化食粮的重要场所。
   看今朝,西石村现代化建筑一座连着一座,洋溢着时代的气息。科学发展是阳光雨露,新农村建设遍地开花。村里配置了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老态龙钟者到此伸伸臂,弯弯腰,踢踢腿、蹦蹦跳,沉醉在鸟语花香中;村民在新建花园的青石桌上打扑克、玩“马踩车”、搓麻将,悠哉闲哉。篮球场上,年轻人汗流浃背,各不相让。每当夜幕降临,劳作归家的村民吃罢晚饭,冲个热水澡,再户外休闲纳凉。霎时“东方夜放花千树”,俊哥靓女们在轻盈的舞曲中载歌载舞,激情四射。“赵本山”上“白岩松”,“郭冬临”把“龚雪”冻成“范冰冰”,“郭富城”升起“李丹阳”,“姜昆”爱上了“刘晓庆”,住“西施”多亏“毕老爷”,“宋祖英”才抱着“容祖儿”嫁给“潘长江”。“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三轮车、轿车、时兴家电,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西石人勇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纷纷外出经商、办企业。名医名教数以百计,血性男儿笑傲沙场,有识之士忘我奉献,各界精英志在四方。英勇的先人有的为国捐躯、有的寿终正寝、有的依然健在……
   二零零八年清明节,我举家登上“尖圪垯”祭祖,途经泉沟河滩,偶得一块“奇石”,其色枣红,一尺见方,四角方圆兼顾,中间凸出白色“福”字,上边还有两朵祥云。这是极好的兆头,西石人就是福中人,是上天赐给的,祥云罩着的。愿西石人五福临门、洪福齐天,祝西石人辉煌事业如日中天。此石依然存放在我的砖窑里,它护佑着西石人的安康,祝福着西石人的吉祥。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呼唤。当身边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回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故乡,您撑开慈母的胸怀,为我抚平创伤,给我远行壮胆,替赤子放飞梦想。我的根在西石,血液里流淌着泉沟的水,骨肉、长眠的先祖,让亲人看看他传人是如此的茁壮、如此的坚强、如此的子孝孙贤、如此的继往开来……
   车子快出村了,我禁不住潸然泪下,再看一眼如画的村庄,再瞧一瞧养育我的父老乡亲。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再见了,故乡!
   笑看西石龙飞凤舞!
   祈求故乡日新月异!

共 44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西石赋》并非用文言文写就,而是用生动的文笔,描述了西石的前世今生。它的前世,是石氏老祖携子,在娘家人倾力资助下,从宣统年开始,依次创建了东厦、北厦、西厦、南厦及大门。“裴家大院”,来自麻姑岗脉,是堪舆家推崇备至的风水宝地。这里祥云缭绕,紫气升腾,只有奇异的人才能看得到。四合豪院,具有北国风情,三晋特色。庭院结构,美轮美奂。木刻砖雕,精湛绝伦。门额楹联,翰墨飘香。构局之规整,保存之完好,风貌之古朴,文化内涵之厚重,堪称经典。它的今生,是党和政府领导村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再加上土地延包,使得村外田园成网,村中绿树环绕,年年五谷丰登,岁岁林茂果香。无论水旱坡沙,宜粮宜棉、宜秋宜夏、宜果宜蔬。足使村民丰衣足食,物阜民康。西石村历来崇文尚武,是民间文化精湛村。活跃的语言,跳跃的篇章,是本文的最大特色,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093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3-08 10:51:57
  历史底蕴厚重,描写得非常生动的好文章,欣赏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3-09 19:51:14
  恭喜佳作斩获精品,争取创造更多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3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3-09 23:21:55
  这篇文章写出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也写出了鲜明的现实感,两者结合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不浅的。实际上,保护这些文化资源,也就是在开拓地方的经济资源。
语文教师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